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五十一:价值——艺术的欲望与预见的同一(唯利本能)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42812 浏览 ·2019-10-16 15:59:32

    四、价值——艺术的欲望与预见的同一(唯利本能)

    情操一旦具有了选择的尺度,便具有了价值。传统格调是道德尺度,政治格调是权力尺度,关系格调是协调尺度,艺术格调是什么?该遵从谁?在一个多元的结构中,各种强势言语都对艺术具有权威的导向:哲学让你自省,政治学让你服从,经济学让你交易,社会学让你信仰,心理学让你冲动。这些都有独立的价值,唯独艺术没有。它好象既是德,又是权,还是钱,亦是本能,再是文化。哲人希望把艺术的人生交给艺术。现今的艺术已经没有丝亳的人格自由,格调已成为商品,被流通与交换,它的价值不再是远古的灵魂再现,不再是士者的“为己”,不再是近代的“为民”,它是一个赤裸的“为人”,格调已由个人的意志更多地换位于他人意志,思想的形性成为权与钱的符号。更多的人是在用画笔勾勒着权与钱的梦想似乎

越有格调便越有价码的标识,格调成了一个二律背反:一方面它是“为己”的意志;另方面它是“为人”的意志。创作的权力从属于占有与交换的权力,并以实践美学的体验来感知艺术作为一种劳动的趣味,并用权与钱来强化这一趣味的美感。可能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现今如此这般对艺术价值的狂热。艺术已不是陶冶与谋生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人几乎用最简单的尺度来度量艺术,并用小贩式的叫卖艺术创作与收藏推向了一个很小的空间,它可能是一个展览厅,也可能是一个拍卖场,一切美与丑、崇高与优雅的形性都变成了赤裸的权性与钱性。艺术家、鉴评家、收藏家都具有神圣的价值使命感,且成为这一小小舞台之上的角色。结果人们反倒不习惯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思,只乐于从钱与权的话语中去听。艺术本然的“看”性既然弱化了,艺术的生命还强健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人们所看到的上述一切,不过是一个角色的混沌前景,它是凸显的,似乎有一种精神的病态,在角色化的深处,还有一个情调隐嵌在背景之中,它给了艺术以人格的意义与地位。这个情调不是孤立的,而是个人的背景经验,它是学习,是历史,是“真、善、美”的积淀。在这个无形的情调中,总有一个尺度在划分,让一个称得上艺术家的人,从兴奋——沉静、积极——消积、吸引——逃避、出卖——保留的程度划分中,体验与利益现实的距离,体验“为己”与“为人”的协调,让艺术在强势意志前始终保持应有的尊严。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图像,价值的引导与人格的引导都成为艺术的欲望,它在动机中表现为唯利与难美的双重本能。而情操的爱欲,则趋同有价值的人格坚持,它既不否定市场经济对艺术价值的格位标定,亦高扬艺术人格的真美灵魂。它预想有这样一个凡度:把价值的尊重与人格的尊重同一为一个标准,让有人格的艺术得到价值的认定,让有价值的艺术体现人格的坚持、于是,艺术家可以专致于他的风格,认信于他艺术的生命,回归于他应有的艺术行为之中;同时社会的评判价值也给予他艺术的批判,让他有一个自我的满足与尊重,使格调在个体与整体中既为显凸的观照,亦为隐嵌的深省,让一个有格调的艺术象喻成功的艺术探索,成功的生活追求,成功的精神汲取。这本身就是欲望与预见,就是生命,就是内圣外王,就是中国画的现代格调。

     基此,可给出一个有关艺术价值的思考。

     之所以至今无人能揭示出艺术价值的本真,关键在于它有谜样的神力,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问:为什么这一神力驱使人们从事一项根本无助于物质生存的活动?艺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现代实验心理学揭示,人若艺术的观看,将把隐嵌变为想暴露,真正触摸人类生命的方式,使人得以体验什么才是精神的家园和安身立命的所在,它照亮了人类灵魂的最深处,把一个本元的纯真用艺术的形性暴露出来,让你去接近、去触摸。至



 美的选择,五十一


 

周鹤龄《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68×67cm(1959年生。

中国美协会员,沧州美协副理事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今尚没有另外一种力,能把人的双眼引至万物的根源,让你从一个被遮掩的角色中突显出灵魂的内在。作为造型的艺求实质上揭示着人的生存空间,当人在一个艺术的塑造中,通过作品本身的开放、暴露并发光时,人已同艺术进行着交流,双眼似乎看到了生活的真谛,从一种可见的事物中发现了一种不可见的特性,人类与存在的关系被艺术的进行了表现。这时,人不仅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一个自我反思的形象——人的自我意志的决定。于是情操成了自我反思的表现,价值成了自我意志的表现,艺术家成了这一过程的自我权力的表现。艺术家唯一应做的,就是让存在物进行暴露,使人的灵魂能够接近它。如果说艺术具有神一样的谜力,就在于它通过谜一样的神力构造,让双眼看到了生存空间的形性,人通过对艺术的体验进而深至对生存的体验。从这一意义说,格调实质上是一面具有哲义的镜子,它用真、善、美的光照亮了灵魂,反之灵魂之光亦闪明了混沌的现实生存空间,它在本意上告知人该怎样地生存。一个艺术的价值在一个灵魂的闪光中得以形成,一个性情范畴得以成为观照的模板。从毕加索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艺术价值的深刻且现代的理解。

     一个隐嵌的艺术价值的本真,在多元的结构取向中,总是让人看不到它的本应方向。于是有人慨叹时风,慨叹艺术本真的丧失,慨叹情操本能的抛弃,慨叹艺术有了钱与权的交换魔力。其实这些慨叹都是反生命哲学的。生命是自由的,它总是人性的多义进取,这就是本真的格调。实验心理学早已抛弃了人性艺术的唯美定律,是生命的悲剧驱策着人对生命的冲动,是生存的现实让人多方面地体验价值。价值的本身如同生命,它没有绝对的永恒尺标。在人的内深不可能有单一纯粹的艺术美感,多维价值体现的成就感,本身就是美的感知。千万不要再把认知的原则首先定立在哲学道义的假说上,还是回到现实的人性,还格调以本原的人格自由,让美与丑的对立行为同样成为可能的意志,让艺术的创思具有独立无羁的意志,在承认认性美的同时,也承认人性丑的现实,把突显的角色和隐嵌的灵魂同时成为有价值的艺术体验,让格调的价值成为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优雅、素朴与伤感的评判病尺。不要再做虚仍的两而人,应做敢爱、敢恨的豪杰,做敢想、敢说、敢破、敢立的大丈夫,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中用英雄的气概把有创意的视错觉表现出来,以回慰备受抑压的艺术心灵。这就是人的主体意志的高扬,就是暴露,就是价值。



 美的选择,五十一


王志坚《人物》68×69

 

     以上就思想的形性谈了中国画的格调范畴,从生命的哲学角度看,格调属于性情范畴;从实验心理学角度看,格调属于自主的本能;从社会意志学角度看,格调属于自主的权力。在艺术还从属于哲学的今天,我们仍不能冒昧的称谓格调是什么。但起码一个分离的倾向已预示着革命:文化已由多元否定了一元。当有一天艺术选择了哲学,人们能真正地说格调是意志价值与自由价值时,格调肯定又具有了新的生命。好在一个事实已摆在了眼前:格调不是美与丑的本源思绪,善与恶也不是情操的本能,人的本能与风骨不应总从属于道德的框定,否则我们的一切假说前提就只能是德性的美。在艺术的本能、艺术的人化、艺术的欲望与预见的同一分析中,我们已就格调的动机、情操、价值进行了尽可能本真的实验性揭示,还不能说它给格调带来什么。但在现实的实验中,人们已看到了作为主体的“我”,在以

“我想到了”为过程的艺术创思中,怎样去进行形性的表现。非常可喜的是,一些艺术家已深入到再现的再现层面,他们的看,是进行表现的主体对本身的认识,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体分离;他们的思维是对本我加以思索的思维。在他们的表规现中,已涉及到了好形、动力场、存在、抵抗、无意识、死本能、角色、背景、突显、隐嵌等等现代范畴;结合古典的生死理义、实用理性、内在超越、天人合一、忧乐圆融、诗化人生,一个中国画格调的深度与广延、现实与未来便展示在创作者、鉴赏者、收藏者的眼前。它既是性情,又是模板,还是一个全新的图像。



 美的选择,五十一 


倪久龄《花自飘落水自流》115×80cm


美的选择,五十一

 

周北溪《猿》67×130cm(1913年生。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省文史馆馆员)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五十一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