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蚩尤部落农耕时代就已使用了牛。从古至今,每到春天,耕地播种、载拉运送,牛在默默无闻中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牛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品质而备受华夏民族所喜爱与推崇。
古人颂赞牛的传说、典故,诗歌、戏曲、绘画等为中国的牛文化增添“特别牛”的瑰丽艺术。
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咏牛”诗句,可谓“汗牛充栋”,真实再现了“牛”勤劳淳朴、任劳任怨、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牧牛、饮牛、爱牛,是历代诗人常见的内容;也有表现在对牛的命运和遭际的关心;以牛比人和自喻,也是历代咏牛诗歌的主调。
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有咏牛的诗句,“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很具体地写了牛的形象与活动情形。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描绘出一派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风情。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饮牛歌》:“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表达出对牛的人文关怀。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牛衣》写道:“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可谓爱牛情深。
“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元代宋无的《老牛》诗则为奉献一生的老牛鸣不平。
唐代诗人元稹的《田家词》,生动地描写了牛在干旱田地上耕作的劳累:“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宋代孔平仲的《禾熟》通过一个秋收场景,刻画了牛只知耕作、从不索取、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形象。其诗写道: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唐代诗人刘叉有一首《代牛言》:“渴饮颖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牛渴时喝浑浊的河水,饥时对月喘着粗气,艰辛的劳动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仍不得休息。“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诗中的牛分明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压迫、剥削生活的写照。
南北宋时期的名臣李纲坚决主张抗金和革新内政,罢相贬官后曾写下《病牛》一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以朴实的笔墨勾勒出病牛的崇高形象,赞颂了病牛的坚韧品格和精神境界。实际是以病牛自喻抒发抱负:虽然遭受打击,弄得筋疲力尽,仍然要以国家兴亡和苍生为念,表现出可贵的奉献精神。
在民间,历代总有些经天纬地、盖世无双的“奇才”和“怪才”,受到民众热爱,其幽默的性格和言行来自他们的胆识,以及对传统道德和权恶势力的蔑视 、嘲讽和无所顾忌。明代与权贵抗争的解缙身矮善辩,擅联句,思维敏捷而性情率真。相传其在雨中摔倒,引得路人大笑,他随口作诗道:"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死一群牛。"
现代文豪鲁迅曾自喻为牛,他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他的《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广为传颂的名句,代表着中国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发展与强盛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老黄牛》一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表现了奋斗不息的“老黄牛”精神,人们经常引用以自勉。
在当代,“巴蜀鬼才”魏明伦曾作《蛇口盖世金牛赋》说牛新颖,广为流传:
牛是人类忠实朋友,相伴创业,佳话如潮。遥想东方牛郎,西方牛仔;老子青牛过函谷,田单火牛冲敌阵,孔明木牛出祁山,藏王牦牛贡中原;牛渚泛月,以文会友;牛角挂书,以耕求学;鲁迅忧患,长夜低吟孺子牛之诗;卡门浪漫,舞台高唱斗牛士之歌;秉笔记兴亡,太史公自谦牛马走;防疫治天花,全人类遍种牛痘苗;宏观至太空牵牛星,微观至乡村小放牛…… 一部文化史,千年奋斗篇,多少可歌可泣之事与牛密切相关?!
纵观天下无数耕牛与人为善,奉献甚巨而需求甚微。人有主人者,更有“人主”者,视宝犊良材为牛鬼蛇神,驱遣其埋着脑袋干活,呵叱其夹着尾巴作奴。割尾之灾惨痛,群牛不堪回首。
前不久,我有幸与魏明伦先生合作出版了《画里有话魏明伦》一书,作为2020年的收官之作,书中有一幅电影大师谢添和魏明伦评说“名人别牛”的漫画也有意思。
我要借《蛇口盖世金牛赋》表达一下美好的祝福,祝大学将毕业,新年里开始实习、工作的女儿顺顺:“头角依然开拓,尾却自由舒展,高翘云端矣!但高而不傲,大而得当,憨厚而不干蠢事,报国而不尽愚忠!披金缎,托明珠,耀神火,兆吉祥。……观其创新闯关之势,岂牛乎?特区人也!”
历史上擅长画牛的画家不胜枚举,并留下了很多关于牛的绘画。唐代画家戴嵩有《斗牛图》传世;南宋李唐有名作《百牛图》,诗人陆游赞其画:“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
最具代表性的画牛图当数唐代宰相画家韩滉的《五牛图》,也是他画牛仅存的真迹。作为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目前所见的作于纸上最早的绘画。画中的五牛,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姿态迥然又活灵活现,让人觉得触手可及,将每头牛都赋予人的情感,使得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被誉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
晚清“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任伯年画牛设色明净淡雅,笔墨洒脱传神。近代画家中,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等人也都是画牛的大家。有趣的是,齐白石和潘天寿都画过牛只留下屁股对着众人的的牛画。
中西方以画牛著称的大家中,以李可染和毕加索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李可染认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叫做意境。”他40多年为牛写照,追求“放牧闲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显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
毕加索是20世纪的艺术大师,他的名字为现代艺术的同义语,称为立体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常常用另一种眼睛观察事物,他画同一个题材,可以画一百次而每次从不重复。别人认为终点的地方,他却作为起点。我到法国,曾到毕加索的一个工作室参观,看到毕加索画公牛的画稿,第一幅十分写实,结构严谨而逼真,后又相继画了十次。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当读者看到最后一稿时,可以想像画家化去了多少心血,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现代工业与商品风格演化的设计中,不少当代时尚的设计师也把毕加索的这幅《公牛》画稿看作经典。
我在创作《画里有话大家说》系列作品时,画有李可染和毕加索的水墨漫画肖像,李可染成了放牛牧归的“老玩童”,毕加索就是“一头公牛”,还配上了他的一句名言:对大师最尊敬的方式就是把他踩在脚下。
古往今來的中国画中,老子可能是与牛联系最为紧密的人物了。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老子出关》为历代人物画家所种爱的创作题材,其创作颇具难度,既要精准地刻画出老子的道骨仙风,还要兼顾书童、青牛、山川景物之自然生动,画中老子骑在牛背上,手持《道德经》,须眉如霜,襟带倏然。总会有一位稚拙的书童,用一根木杖,肩挑金葫芦,牵引青牛,怡然出关。画面上总有松石相伴、飞雁环绕,更增添几多生动和谐。当代众多国画家笔下老子,已不是简单的人物画,而是使出浑身功夫,集人物、山水、花鸟等于画中,“繁而不杂,多而不乱”以充分展现出画家深厚且全面的技术。
看到这里,有一个疑问:老子为什么选择骑牛,而不是马呢?
请教高人,也查百度,其中不无寓意。牛是一种性情温和、柔顺服从的动物,且有忍辱负重、坚韧不拨的特点。《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乾、坤两卦所体现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汉代人以马来比喻乾卦,以牛来比喻坤卦,他们以马和牛的品格来表达乾健、坤顺的特点。马所代表的乾卦所生发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合乎孜孜不倦地入世进取的儒家的特点。牛所代表的坤卦所生发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则合乎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旨。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
2021元旦假中,在雄起工作室,听新闻中任正非的一个讲话时,我想到:世界舞台上比拼厮打的时候,有的红极一时所谓互联网巨头,根本经不住打。蛟龙下海,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华为雄起,天眼中国!靠是是自主创新、科技发展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任正非说,华为在新的一年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是老子的思想。我有感而发,画了“老子再出关,如今用华为”的《老子华为@中国牛》新作品:钟馗已配钢枪,老子敬佩华为!画中将出关“青牛”更新为“中国红”,一根木杖的稚拙书童变身为手拿国旗的国宝熊猫,删繁就简三秋树,老子华为头一回。
我还是再让让钟馗、关公与牛搭档出镜一次吧,画出传统文化英雄的当代表达,不仅使画面充了幽默情趣,也是思想的表达,更是祝福新年的话。
《雄起关公》贺牛年:能文能武一圣贤,忠信仁英万代传;赤兔国宝丑牛美,恭喜发财迎新年!
《带枪钟馗》贺牛年:人间繁华有鬼魅,带枪穿越画钟馗;同行时代英雄谱,牛气冲天迎新春!
彭长征
2021年1月6日于雄起艺术
《2011-2021雄起艺术十年一枪-彭长征在蓉创作成果回顾》系列报道:回顾文化历程,弘扬雄起精神;交流创作成果,期待再续传奇!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