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博物馆:让曾经“活”在当下 让传统接续未来

中国文化报 ·73255 浏览 ·2019-05-18 09:59:23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这是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当今的博物馆愈加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通过重新定义自身,不但变身为面向大众的、全民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极具历史和当代交融性的城市会客厅,而且具有了更多的交互性。众多博物馆让文物“开口”说话,以观众为中心,正在让自身成为文化中枢,成为创意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


博物馆不单单是展示过往,更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引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此,让文物走上前台,讲述自身故事,无疑是一条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宣讲之路、邀约之路和通向未来之路。博物馆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多着力,让曾经“活”在当下,让传统接续未来。


首先,让文物说话,不断增加及创新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增强参观体验,真正使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更好地诠释文化内涵和生命力。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烟云,承载着生动的故事。了解中国历史,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能仅仅看一些摆放、静置的器物,而是要被激发和被感染,从而用好奇之心、探究之心主动融入浩瀚而辉煌的历史文化之中。这其中,最好的“引路人”便是文物本身。人与文物产生互动,才能了解到鲜活、有层次感的历史。对此,需要博物馆工作者通过更为生动的讲解和更为多元的体验活动吸引观众,同时善于借助现代科技及互联网提升展陈品质。


其次,积极发挥文物复仿产品的作用。这些与真实文物一般大小、且饱含文化和历史信息的文物复仿产品,虽说不是文物,却理应受到重视。可以想象,当我们把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乐舞陶俑,按照其实际大小原样复制后,数百上千个同一类别的“文物”站在一起,将是何等壮观与奇妙。这类包含丰富的文物信息的复制品,不但具有极强的移动性,更可以将某一时代、某一类别的文化历史以“三维通史”的方式直观呈现。无疑,无论是在文物数据的掌握方面,还是在包括陶俑在内的文物修复及复制方面,博物馆具有强大的智力及人力优势,完全可以用“文物集团”的方式集体讲好文物自身的故事。


最后,让历史文化轻松地走进当代生活,增强时尚性和亲民性,离不开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开发。近年来,随着文创热的兴起,不少博物馆通过与相关文创设计企业的合作,正在让文物以年轻的姿态融入百姓,“活”在当下。文创产品的核心是文化,是文化巧妙地与时代和人们的需求相挂钩。对于广大博物馆来说,设计开发文创产品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上展柜,而是尽可能多地与大众生活发生关联,从而让历史内涵、文化自信从容深情地走进日常生活,传承文化基因,造福当代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开发文创,不是赶时髦,不是简单地响应国家的相关文件,而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使命使然,应当努力为之。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充盈于当代社会,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接受与参与,而博物馆是连通文物与公众的桥梁。对此,广大博物馆已经且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中,让文物生动讲述古往今来的故事,让“文化中枢”成为连通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中继器”。(秦 毅)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