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视错觉》连载六:黑白:华夏之美的阴阳互补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28325 浏览 ·2019-07-14 10:25:23

    黑白是中国画的基本格局。光的理性让黑白具有了本体意义。天体人脉,运演释义的均为黑白之道;白纸黑墨,吐发意象的亦均为太仪之图。中国画在黑白概念上确立了基本范畴,发生了风格趣味,象征了和谐精神,呈相了华夏美感。

    黑白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

   为什么在“光的理性”求索时,中国画没有选择“用光线逻辑再现物理秩序”的相似性道路,而是走上了“以阴阳互补为黑白和谐”的另一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看”,即远古觉醒时,世界观不同的取向。

     对光明性这一最基本的自然观的认知,东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是自然的对立,认为世界是至上理性的体现,因此,可以按照某种法则进行规范和操作。这种二元论的辩证对立观,肯定要把自然秩序视为再现的逻辑。东方的思维是整体论的互补致中观,这种非二元的自然观,把天人关系视为和谐的同一。人不是自然的对立,而是融入。在国人眼中,昼夜之道、黑白之仪,若阴阳之象,两个相峙元极构成了和谐的整体,递减的一方恰被递增的一方补充。为了说明问题,还是援引《美的选择·阴阳互补》中的话语:“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整体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道’。在国人眼中,‘有艺术的’这个词汇,本质上是‘体道的’。体道的意识源于悟与直觉(天性与思性的中和圆觉),其核心是非二元的整体发生论,即道于互补(互补致中)。道的直觉发生于阴阳两个相反因素趋于整体和谐的过程之中,衰减的一方被递增的一方补充,当二者达于平衡时,就是认识的顿悟 一 中和。中国画恰于这一临界点,发生了‘有艺术的’这一觉知。一切有关中国画的善美、神美、味美之境,均是顿悟之境的表象。因此中国画的哲学认知,总体上不是二元辩证观,而是非二元的互补致中观。这可能是致生中国思想本源认识的关键。为此,我不赞同简单地用辩证逻辑阐述,而主张深入研究互补性,基此走入先贤的思想,用中国式而不是西方式的眼光来考察一个有关中国的同化格局。”


    就是说,华夏艺术观的发生,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和谐的自然观。为什么“以天人合一为意境的概念范畴”成为中国画定义的基准,就在于远古发生时,国人眼中看到的世界,不是与人相对的至上理性 —— 秩序、规则、法度,因此艺术追求的也不是真实的再现。华夏的艺术着眼于天人合一,艺术就是自然的直觉,中国画在黑墨白纸中,求索的是自然与直觉、人性与天性、率意与韵律的和谐,道于黑白的互补致中,使自然的和谐成为了精神,成为了美,成为了大象之音。

    于是,我们可以又一次放声:中国的绘画是作为精神的哲学而存在的!

    有了哲学精神,中国画的黑白之道就有了发生学的意义。

    就是说,可以如是命题:中国画的发生,根源于对黑白之道的精神直觉,在中国画眼中:艺术是自然、互补、整体、和谐。

   正因为中国画看到的不是自然秩序,而是和谐精神,其方法论就不是模拟光线

的照射原理,而是精神的表现原则。具体地说,从一开始,中国画就不是为了再现真实,而是为了表现直觉,为了让艺术感知:内深圆觉时心理所经验的。在那个黑白的太仪之象中,艺术知觉的是自然世界的特性 ——人性、天性、道性、悟性。

    这就是中华美感的发生,就是华夏远古的觉醒,就是东方学说的基准。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要坚持基本格局,还因为现实存在着如是的尴尬:远古觉醒时的博大精深,却一直没有自我的科学体系,东方的学说反求于西方的话语,一元的整体论却要译成二元的还原论。结果便是误解与偏见:用光线原则左右非光线原则,用调子造型取代结构造型,用水墨素描替换双勾凹凸;——时间,展览会与拍卖场内,在宣纸上画水彩与油彩的业成时尚。自五四以后,特别是恰斯契科夫素描法一成正统以后,中国画便存在着一个悄然偏离根处那个“最重要的”倾向。

    这次,本书从根处进行的寻觅,从远古发生意义上进行的解义,目的,就是要回归中国画本有的科学性,凭藉双眼走入前贤,让“看”来纠正现实的尴尬;叫历史论证,在面向现代的关键时刻,哪些人在向往科学、原理、深刻;哪些人在追逐时髦、无知、轻浮?什么才是有自尊、有底气、有见识、有创意的艺术、学说与价值?什么才是最应恪守的传统?传统,这一谁都可以使用且最易偏见的词汇,难道是某一时刻左右众议的定势,使权利眼红的效应,让无知狂热的精灵,令白痴叹服的谎言?!除了科学、原理、基准,难道还有“其他”可被称作为传统?且具有“世代相传性、自身特点性”的基因属性?应该说,不会有!

    传统只能是根处那个“最重要的”,只能是基本格局,只能是基于黑白而运演的阴阳互补,只能是自然和谐的哲义之美。千万不要把传统庸俗化,传统只属于“根”处的觉悟——潜移默化,时时道然,古远、灵性、博大、精深。

    黑白之道作为造型传统,作为时间简史,之所以具有活的精神,除了哲学的本体论意义,还有方法论意义。它绝不象西方学者分析的那样,属于艺术初发时期原始的、简单的、素朴的。这显然是用二元辩证还原论解义非二元互补整体论。


视错觉,连载六,绘画法则


于志学《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可久[折桂令]》68×68cm

 

视错觉,连载六,绘画法则

魏扬《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尚仲贤[陶渊明归去来兮]》64×63cm


   道不同,结论异焉!崛起于1910年的完形心理学,瞩目于二十世纪末“脑十年”的直觉精神分析学,都是整体论的科学突破。直觉、灵感、顿悟、潜意识,不再成为哲学的专利,有关视觉知觉力的科学,正用知觉动向力的整体发生机制,揭示艺术的知觉式样为什么会如是发生,历史又为什么会表现出多样性的时尚、风格与趣味。在科学揭示了直觉的今天,若仍把中国画排斥在科学之外,用玄学解义黑白,用辩证法阐释阴阳说,用还原论套译整体论,认识就会一直远离中国画根处科学的所在。这种用他人话语言说自家文章的见识,看问题的眼光、立场、方法全错了,怎么会认清黑白互补、阴阳互化、整体互运的科学之美!仍是那句话:不是华夏造型没有科学,而是我们尚无能力诠释作为整体论的科学。若一个学说最终不能成为科学,只能形容、比喻、暗示,它就永远无法与西方地平线原则谈经辩道!

     所以,本书继续大声疾呼:深入开展整体论的形性视错觉研究,让中国画的创意与欣赏有科学的基础与准则。

    再回思黑白之道。这一活的传统理性,就是被称之为凹凸性的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中国哲学黑白互补的阴阳和谐,藉助整体组织律的凹凸变调,实现了精神的象性。于是,知觉式样的整体动向力,策动了黑白互补的呈相之道,使思想有了形性;中国的精神,不仅有了思想,还有了方法,凹凸变调使黑白和谐呈相为精神可象、思想可形的知觉式样,呈相为藉助知觉动向力的研究将表现精神力的知觉式样化意为眼光、原理、科学。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二 周四 周六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视错觉,连载六,绘画法则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