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追问“矛盾”“冲突”

辜学耕 来源:中国美网 ·98722 浏览 ·2019-12-26 13:34:31

  文/张颖川、辜学耕

 

矛盾,冲突

辜学耕作品欣赏


张颖川(艺术理论家,以下简称张)


你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认真学习绘画的,当时正是 “八五”艺术思潮时期,在中国艺术史上,这是一个复兴人道主义,认知“个性”,探讨“有意味的” 个性化表现形式的现代艺术时代,很想知道在这一时期你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辜学耕(艺术家 以下简称辜)

早年我在成都第二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就很喜欢绘画,这可能与家庭影响有关,我的父亲是四川大学艺术系的毕业生,我的哥哥也喜欢绘画。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我就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批为“反革命分子”,强迫下乡劳改。70年代初平反后,作为一种个体生命自由的追求,我的选择必然是绘画,不可能有第二种选择。8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文化复兴运动以及“八五”中国现代艺术思潮解放了我的思想,激发了我积淀多年的对生活、对艺术的热情。那时候学习成了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我跟从何哲生、袁吉中老师学素描、油画创作,1984年又到四川美术院版画系进修学习。当时读了许多书,无论古今中外,,凡是能买到的借到的书都看。从丹纳的《艺术哲学》到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从王伯敏的《中国绘画史》、李浴的《西方美术史纲》、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原始文化研究》到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审美心理描述》,从贝尔的《艺术》、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到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艺术与视知觉》,还有西方现代哲学史,尼采的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佛络伊德心理学和我国的老庄哲学……。我想探究人类的思想,探究艺术到底是什么,还有人性的真、善、美问题。

 

张: 1984年到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学习版画时你已经38岁了,人到中年的你这时的精神思想还正值“青春期”,疯狂地学习,读了那么多书,还满腔热情地追问了如此博大、深刻的人文话题,然后画了些什么?

 

辜:画了一批油画,如《幺爸的院坝》、《月季花》、《夜》等,都是表现主义样式的,就当时的认识,觉得表现主义的方法最能表达自己对艺术、形式、情感的感觉,似乎这种方法充满了浪漫精神,最具艺术性。这段时期的作品明显受到凡高 、康丁斯基和“纳比派”维亚尔、博纳尔的影响,注重线条和带点彩笔触的装饰风味。

 

张:我在你家看到最多的还是油画,房间里到处都堆积着一批批具有现代表现主义风格的油画。从这些画中可以看出你对绘画表现元素点、线、面、色彩比较敏感,有的作品已经具有较成熟的个性语言特征,为什么没有继续画下去,后来反而去做版画?版画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中国版画艺术活动在“八五”以后长时间地处于低潮。

 

辜:我在四川美院版画系进修,自然受到版画精神的影响。正如你看到的那样,我对点、线、面和色彩构成有一种莫大的热忱,喜欢版画艺术中纯粹的表现语言,特别是其中的黑白灰关系,点、线、面、色块构成给人以单纯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很接近纯音乐的节奏、韵律美感。其实我的油画创作是想把我对版画的形式感觉转化到油画布上,希望在油画布上追求一种自由情感式的、纯粹形式的艺术效果,一种铁皮或铜皮敲打出来的形块感觉,一种哥特教堂彩色玻璃般宏大壮丽的色彩感觉。但在这两个画种语言转化的过程中,感到有点困难,对自己的油画创作不太满意,因此又转向对版画的研究。在1986年到1993年期间,画油画的同时,我做了大批纸版画,特别注意纸版画材料、肌理的运用及线条、形块的构成,并进一步研究民间剪纸、民间皮灯影、民间木板画和现代构成与设计,试图把它们的精髓运用到我的版画和油画中。1991年应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约稿写了《油印纸版版画的新试探》。

 

张:1994你曾应邀赴美国俄亥俄洲哈密尔顿Fitton艺术中心举办个人作品展,第一次面对面地接触到国外当代艺术,感受到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辜:当代艺术确实太生机勃勃、太有力量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的视野过于狭窄,我的那些

结合中国民间美术的表现主义绘画虽然有一些本土气息和个性化的东西,但放到当代整个国际艺术的大背景中来看,就显得力度不够、胸怀不够。自己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也知道,肯定还是应该走我正在走着的路,但这条路应该如何进一步走,要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强烈的当代感,更有当代的“力度”,在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方面应该进一步怎么处理,感到很茫然。

 

张:回国后你的创作并没有去简单模仿曾经震撼了你的西方当代艺术样式。

 

辜:我的眼光开始更多的转向自身的传统。我进一步研究中国美学和老庄的一些论述,看中外美术史、文学史和一些哲学书籍,继续还看敦煌壁画、民间美术、中国书法等。我在做比较,纵横比较、古今比较、中西比较。我想,我的道路也许可能就在这些比较之间。

 

张:比较出了什么?

 

辜:木板年画、民间剪纸、皮灯影、和书法中的草书艺术,超然于物像之外的意境、意味,自然、淳朴和自由自在的精神。

 

张:对中国本土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运用更加自觉、更加深入了。从艺术个性精神来看,转了一大圈,还在你的自由的、情感表现的、视觉形式的范围内,你的心理空间里。

 

辜:我不可能改变自己。1994年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反思,也一直在困惑,1995年开始做了一些水彩和彩墨想以此来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1996到1997年又开始做油画,一直到2001年,做了一批借鉴版画、民间剪纸、皮灯影和哥特教堂彩色玻璃色彩感的油画和水粉画,油画《黄伞》、《牛》等,强调粗的线、板块和板块错综、镂空,色彩也更加单纯,如这样好像有强壮的感觉。但还是不满意,觉得表达不自在,有束缚,还没有完全与我内心深处的召唤相呼应。于是,我又在另一个方向做尝试:文字符号。

 

张:前几年我看过你的第一批“文字符号”作品,电脑制作的,刻意表现木板雕刻手工刀法印痕的质感与数码技术的碰撞结合,还为此和你做了一翻讨论。这批作品给我的印象是“尴尬”和“冲突”,你的数码文字作品在艺术上不太成熟,但图像本身却充分表现出了一种真诚的内在的心理冲突,这种在探索过程中因矛盾困惑来自自我个性心底的冲突对你创作挑战性很大。

 

辜:我喜欢挑战而不甘愿平庸,总渴望追求新的东西、有激情的东西、有神秘感的东西。但不会也不可能放下曾经经历过的,这就是我时时所面对的矛盾冲突。儿时,我生活在四川旺苍县,一个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偏僻小镇。河边灰白的沙子,各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蓝天、白云,风,太阳,山上葱郁的树木、野花、小虫子、小动物,河中的游鱼,还有我。这么复杂这么丰富的东西神奇的组合在了一起,我在之中游玩,倘佯,遐想……。1957年我又由这个偏僻小镇来到大都市成都,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冲撞和变化,然后经历了1960年代初的“困难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之后的“平反”“解放”,又步入了当代的繁荣、自由和多元。我的身上就“交织”和“拼贴”着一幅幅复杂、矛盾而又美丽的画面,因此我总想在我的绘画中把我身上这些复杂、矛盾的美丽景象表达出来。

 

张:从数码作品开始,我就关注你的创作了,你从来不会说假话和套话,不会娇情做作,尽管有时“做”得有点“笨”。

 

辜:尝试了一年多的数码创作之后,就开始转向了丝网,从2002年起加入云山版画工作室做丝网版画至今。丝网版画创作同样从“文字”切入。我觉得文字本身沉淀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精神,沉淀着人们的酸甜苦辣麻、社会的翻滚波涛,凝聚着人们的思绪和情感。我把文字看成是和人、动物、景物一样都是有性格和情感的,正像中国传统哲学看待宇宙、自然和其它物像一样,都是同等的。其实文字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的历史,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文字与我们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难割难分的。

 

张:你一直都在认真地面对自我内心冲突,面对矛盾,不断地因此纠缠痛苦,也不断地清理,不断地呈现。

 

辜:我觉得我们人(human being)我们自身(self)也像社会、宇宙自然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伟大的,卑劣的,美好的,丑恶的,利他的,利己的,闪光的,黑暗的,壮丽与没落,崇高与庸俗,正义与虚伪,智慧与愚昧,错综复杂,互相纠缠,明暗交混,矛盾时隐时现或波澜起伏,有时惊天动地有时又沉寂藐无,有时又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我想采用“拼贴”的具体手法把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的文字与当下或过去的图像结合在一起,让它们产生一种冲突,这很能表达我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种种感受。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周围(社会、自然、宇宙)以及我们的自身都是如此:各种东西交织、交错、矛盾,但同属于内在的根。

 

张:面对矛盾组合拼贴,拼贴中产生冲突,冲突过程又形成同构,这就是你的创作所希望表述的。中国社会当下处于拖拉机与网络共生的状态,关于“拖拉机”与“网络”和它们之间的冲突关系你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经验,你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传达这个经验。

 

辜: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确实是我经常考虑的一件事。2000年以后采用的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试图将现代艺术、当代艺术 、传统艺术的成就综合运用。文字系列作品的出现就是这样产生的。目前,好像有一些感觉,但我觉得只是一个开头,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方法和语言,我的理想是自由自在的,就像写书法草书那样痛快、强烈、单纯。

 

张:最近看了你创作的一批色粉笔画,“文字”似乎被雕刻在人体躯干,颇有力度,“文字”符号在这里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所谓记事和交流功能。

 

辜:2002——2006这一时期我用丝网和油画做了一批“文字系列作品”。如《三轮车》、《坐着的人》、《稻草的记忆》、《立夏》等。但我总觉得不满意,总想寻求一种更单纯更强烈的表现形式和语言来来表达上述的感受。于是近期又用色粉笔做了一系列文字作品——《我们躯体里的东西》,感觉似乎好一些………。

 

张:问你一个纯粹理论上的话题: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辜:因为想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些年我也不断地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但从来没有从所谓纯理论的角度去想过。我觉得,现代艺术针对传统艺术的方法是反叛、反动,是试验、开拓和扩展(从形式到内容、题材、材料、媒介、表达方式、手段、空间、审美视角…);而当代艺术是实验的继续,不过它在方法上是更注重包容、综合(充分利用现代艺术、传统艺术的成就)、多元与更重观念,更注重对全球、人类、社会问题或某一领域或某一边缘话题的关注。

 

张:你的“方法”位置在那里?

 

辜:在我的内心,至于怎样归于现代、当代的座标位置是你们理论家的事。乡土和自然在我的童年、我的骨子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教育和学习、现代科技、现代思潮的发展又给我新的意识与观念 。我在眺望未来的同时又想牢牢地守候住自己的那个“烙印”,那是我的本性(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的本质。)我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普通人在社会进展中的状态以及周围的环境。我看到发生在我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身边普通人身上,所以我想在我的作品中把它表达出来。我喜欢现代艺术,也喜欢当代艺术,也喜欢传统艺术,其实艺术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艺术就是用某种媒介或材料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想法、情感和观念。只是不同时期的艺术有不同的取向、风格、形式,不同的精神,但艺术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正如卡罗尔在《超越美学》中所说,艺术就是对艺术史的反动。现代艺术的叛离、试验与开拓似乎把艺术的手段、内容、方式、媒介和审美的视角扩展到了极限,当代很多艺术家因此感到困惑,我也一样。所以我的创作始终想避开现代的模式,实际上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借鉴,我的“拼贴”方法是一种综合,是在“避开”,在夹缝和边缘中走。

 

张:你是四十年代出身的人,你们这一代人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阅历了我国几个历史阶段,自然带着不同历史时期遗留的痕迹与矛盾,同时还有宏观的传统情感表现意愿,所谓“书法草书理想”。这是你们与后辈年轻人不一样的时代创作资源,你的一些好的作品都来源于这个资源。在厚重的历史感和细腻的乡土情怀里,把一些不相关的元素交错,文字与写实造型拼贴,凝重、沉静,发自于内心的原创感想和心理冲突,其中敏感地透出对当下时尚新鲜事物的热情向往和严肃思考,也表现出来你们这一代人具有的一种平和的包容情怀,亲切、自然,质朴。

 

辜:这种表达是我追求的愿望,但我总不满意自己的创作,一直在不断地否定。我觉得一个人就是应该不断地否定自己,“艺术”落实到我们个人身上也是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逐步离自己的目标近一些。

 

张:你还有一股气要发,还有话想说。也许你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在追问探究自我,在接纳寓于自我内心的个性要求。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也作为一位批评家,看了你的作品后颇有触动:你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采用民族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希望抓住 “文字”的文明记忆,直面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的历史 “变化”和矛盾冲突,记录一代中国人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兼收包容各类文化过程中心理所“印刻”的精神图像,情绪图像。

 

辜:我觉得“艺术”这两个字历来都是艺术家所关注和企图探求的一个问题,总想究其实质而快,但又总是费尽心思而不得其解。当然最后还是在政治、时代、历史和环境的限制下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各人的方式去表达对传统和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理解和领悟。

 

 矛盾,冲突

辜学耕


1946年出生于四川省旺苍县

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被神洲版画博物馆、成都画院和国内外私人收藏。

作品发表在《世界艺术》、《中国艺术》、《美术观察》、《艺术界》、《美术报》、《中国收藏》等。

出版《辜学耕作品选》。

 

2009 《读报笔记-鱼》参加成都艺术双年展

2008 《我在天河唱山歌》参加《寻找生命之花》5.12慈善义捐义卖展.

2007 《打谷歌3 》等参加《融合·消解》——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2006  在成都画院举办个人作品展。

2005 《三轮车》人选第17届全国版画展

1997  在美国肯塔基洲路易维尔大学多种文化中心参加“三人版画展”。

1994  应邀在美国俄亥俄洲哈密尔顿Fitton艺术中心举办个人作品展。

1991  论著《油印纸版版画新探》发表在《绘画技法与机理》(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网(中国美网新入驻艺术家辜学耕)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矛盾,冲突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