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在这里,看见“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探夏六十年

来源:半月谈公开版 ·68091 浏览 ·2019-11-28 00:00:00

二里头


半月谈记者 桂娟 双瑞

 

开馆首日游客量达3.8万人次,一周内接待游客超过11万人次,甚至原定的闭馆日也要正常开放……像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这样,不在热门景区,开放之初却成为万众焦点的文博场所,在中国并不多见。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将有利于阐释早期中国形成的历程,将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华文明的又一个文化高地。”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馆仪式上的致辞,透露了这座博物馆人气旺盛的秘密。

二里头,一个听起来平平无奇却在中国考古史上极为耀眼的名字。重见天日一甲子以来,这里持续带给中国考古人难抑的惊喜和不尽的惊奇。如果中华文明起源区域可以借用考古大家严文明先生的比喻形容为“重瓣花朵”,那么二里头时代,就是这朵文明之花的第一次怒放。

 

寻夏,向伊洛平原深处漫寻

1959年4月,71岁高龄的史学家徐旭生从北京出发,前往河南山西一带探寻夏文化遗迹。这是中国首次明确以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

“大禹治水”“禹划九州”是美丽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夏朝的历史是否可称“信史”?作为中华文明发轫期的三代之始,长期以来,夏存在于后世文献的记载中、存在于人们的传颂中,但始终缺乏足够的考古材料证明其存在。

20世纪上半叶,持续近二十载的安阳殷墟考古证实了司马迁笔下的商朝历史,令史学界大受鼓舞。随之而来更为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就是溯源而上,探索商王朝之前中华“最早的王朝”——夏王朝。两千年前即已零落的史料中隐约可见的影迹,能否在考古学家的手中凝固为一段可知可感的历史?

徐旭生考察队把目光集中在文献记载中夏都的分布区域——“夏墟”,豫西成为他们工作的重心。下了火车换马车,有时骑上小毛驴,吃的只有红薯面黑窝窝头……密集考察一个月,他们发现遗址20余处,其中最重要的一处,位于偃师二里头村。

南临古伊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二里头看似与伊洛平原上的任何一个村庄并无二致。然而随着1959年秋科学考古发掘正式开启,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这里已发掘出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都邑格局和作坊遗迹,出土文物万余件,成为寻找夏代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重瓣花朵”的第一次怒放

徘徊在二里头遗址,主持该遗址发掘20年的许宏思绪常常飘向久远的过去。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满天星斗般璀璨的邦国时代落下帷幕,中国最早的王朝营造起气魄非凡的通都大邑:双轮车在井字形大道上穿梭,青铜器作坊火花飞溅,英勇的士兵手持青铜战斧拱卫王宫……

“这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诸多要素在此发端。”许宏表示,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二里头都邑繁盛时的大概样貌已在多学科协同努力下勾勒出来。

二里头遗址内涵之丰富,从几个“中国之最”的发现可以窥见一斑。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2004年,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座东墙长300余米、北墙残长约250米、西墙和南墙分别残长100余米的宫城,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虽然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却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

——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

2001年至2004年,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钻探、挖掘出井字形大道,明确了城市规划布局的框架。大路最宽处达20米,相当于现代四车道公路。在这条路上还发现了双轮车辙痕,比此前公认最古老的车辙还早数百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色彩绚丽、纹饰精美,得益于技术先进的官营手工业作坊。考古人员在宫城遗址南部发现了近2万平方米的青铜铸造作坊,陶窑、坩埚、铜矿石、木炭、陶范等一应俱全。

——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一件长64.5厘米的绿松石龙形器,是二里头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条龙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巨头蜷尾,龙身起伏有致。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经过60年的科学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获得诸多重要发现,对王国的兴起、王都的规制、宫室的营造等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学问题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说。

 

文明交响的最初华章

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继启动,结合文献分析、碳14测年、天文学推算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这一判断,已被大多数学者和世人接受。

“今天中国考古学界多数意见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考古学家的看家本领就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根据遗址存在的时间、空间、规模、性质来判断其所处历史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与存世文献和传说相对照,这是十分严谨且符合科学规范的。

60年来,几代考古人员前赴后继,不仅确定了二里头遗址的王都性质,还对其聚落形态展开多学科合作研究,使得二里头文化的意义远远超出“夏都”的范畴。

“二里头文化向四方强势扩张、辐射文化影响力,中国历史由此由多元化的邦国时代进入一体化的王国时代。”赵海涛表示,这一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里头,不止是王朝史长卷的第一页,更是文明史交响的第一个华彩乐章。

作为二里头遗址“华夏第一王都”最生动的展示方式,广纳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2000余件藏品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开放,可谓正当其时。“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使得世人可以亲眼目睹夏代先民的物质遗产、生活世界与创造力的灵动空间,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

对考古工作者而言,60年只是开始。“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我们才发掘了1%多一点。”正如许宏所言,这本恢弘博大的无字地书才刚刚翻开。鼏宅禹迹,还有太多未解之谜,期待着这片土地的回应。(来源:半月谈公开版2019年第22期)


编辑:范钟秀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二里头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