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为什么中国当代书画家大量被淹没?

来源:解智伟 解智伟艺评 ·65298 浏览 ·2019-06-22 12:25:46

  大多数书画家的生存境遇今人堪忧,很多人实在无法靠写字画画来糊口养家,都在从事另外的职业来维系生计。看到很多有天赋、有才华的书画家还生活在贫困线下,一种空漠的悲凉从时代的背面袭来。


 ——  笔  者


中国当代书画家

(黄秋园作品)                


   1986年2月,79岁高龄的李可染曾两次带病执杖到中国美术馆观看黄秋园遗作展,并为黄秋园作品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


为什么中国当代书画家大量被淹没?
——中国书画的艺术悲歌(十二)


  —— 解智伟


中国书画家是贫富差距最大的群落,共享同一片云层,有人在云上享受阳光,有人在云下淋雨,书画界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富者豪掷万金,买楼盖房,穷者则无樑檐垒巢,生存艰难,步履维艰。

中国书画市场一直在讲故事,写字画画成就了很多财富传奇,书协领导一幅字上百万也是稀松平常,几万元一个字,几十万元一平尺,书画成了印钞机、软黄金。



中国当代书画家

 (崔如琢《指墨山水十二条屏》)



国画家崔如琢作品从拍卖记录上看,他的九幅作品,每幅都超过一个多亿,崔如琢成了全球最贵的在世奇葩,让人不可思议。

大多数书画家的生存境遇今人堪忧,很多人实在无法靠写字画画来糊口养家,都在从事另外的职业来维系生计。看到很多有天赋、有才华的书画家还生活在贫困线下,一种空漠的悲凉从时代的背面袭来。

为什么中国当代书画家大量被淹没?


1书画成就一直与权力绑在一起

在中国,书画成就是和权力绑在一起的,书艺的好看不好看,由皇帝说了算。

书家都说晋美,其实是元帝、萧文帝喜欢写字,又与王義之关系很好,所以王義之声名鹊起。
到了唐代,李世民喜欢书道,搞了一个碑帖汇编,二王书法占了一半,于是,王義之大行其道,后来形成了有欧阳询、柳公权的王氏书圈。



中国当代书画家


宋代,宋神宗好书法,人文蔚起,书道特兴,这样就有了宋四大家。
清代,乾隆皇帝喜欢董其昌的字,今天董其昌的字价格不菲。

被皇帝老子圈定的字,就是法度,就能得以传世,散落民间的草根书家,不被皇帝钦定,即使写了一辈子字,功力再深,也是徙劳。
周杰伦的“兰亭序”唱出了千年的感叹: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


2身份,书画圈绕不过的话题

古代书家被皇帝青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本身都有一官半职,今天的社会仍然是一个身份社会,身份是当今中国书画圈的通行证,书协、美协、美术院、画院都是极尊极荣的庙堂,有人能混个住持、助理住持,便是身价倍增。作品价格也会从地板到天花板。

身份制作为一种超稳态的文化结构被一代一代传递下来,身份情结已形成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书画交易的身份认知替代了审美判断,当今书画价格成了身份社会的可悲印记,身份一变,价格就是冰火两重天,草根与大师这中间就隔着一个身份。

在中国,专业书画家与非专业书画家似乎成了艺术水平的分水岭。有的专业书画家作品稀烂,都有高价位的市场,就被认为是物有所值的投入;有的非专业书画家即使画得再好,也是业余水平,体制外的非专业身份遮蔽了大多书画家的艺木高度。

现在体制内的书画院是国家掏钱,让专业书画家赚钱的模式,专业画家们用国家提供的资源赚足自己的腰包。

书画市场已经脱离正常的运行轨道,在官本位的书画圈,现存的体制让官员作品有了另一层附加值。市场价值往往是官位说了算,官阶多高,画价多高,从胡润艺术家排行榜的完整榜单看,除资本运作、机构炒作的书画家外,在书协、美协任职的官员的书画成交额都破亿元大关。



画家金忠敏教授  



黑恶势力是公权或社会公器不掌握在有德行人的手中,并以此来做恶。文化界这类人不少,尤要警惕。



身居庙堂高位的人,一方面掌握了所谓的话语权,成了价值指向的制定者; 另一方面掌控了社会的公共资源,成了权力寻租的谋利人。

各地官办的美术馆从来就不对圈外人“开放”,它的准入准则则由掌控资源的馆长说了算,或推出自己的作品、或推介上级领导的书画、或与兄弟馆长交换展出,就是与艺术史无关、与真正的艺术品无关,有人撰文指出:“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公共资源一向是带有绝对的垄断性质的,而这种垄断的后果则是贫乏和单一。例如,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几乎没有对近二十年来的艺术发展作出过该有的贡献,一般省市的美术馆更是对艺术事业无尺寸之功。”


3资本,幻化书画市场的魔杖



书画被赋予商品属性进入文化市场,曾经以身份来确定润格,凭身份看身价。现在正经受一种力量的冲击,这种力量消解了体制内单一性的话语威权,直接挑战了身份化的市场逻辑,它运用庞大的资金通过整体的商业运作,再现了书画艺术的商业神话。它就是一一资本。

在书画市场中,资本是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力量,资本作为压路机既可以碾碎体制不平的弊端,也可以为它的投资对象开路,很多书画家是借助资本的力量上位的。

但是,别指望资本有文化使命感,资本核心的驱动力就是利益,资本不可能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它推高书画家的润格,也只是试图谋取更大的商业利润。

资本表面上看是投资者,骨子却是投机者。万达当年整体运作吳冠中作品,就是因为吳冠中当时画价并不高,资本有预期的冲动。
后来万达艺术品公司在市场获得几百倍利润,市场回报远远高过集团的房地产投资。


笔  者  


金钱成了艺术的杀手
戕害了几代书画人
中国书画市场被异化
艺术家忘记了身上负有的文化责任
身份被置换成生意人
绘画心得是一本买卖经


在中国,资本与艺术正在渡蜜月,彼此卿卿我我,相亲相爱。资本这个魔杖点到哪里,哪里就幻化出一地桃花。

观唐资本成功运作了画家崔如琢,用一个亿以崔如琢个人名义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崔如琢作品在故宫博物馆展出,让人感觉崔如琢作品就是能进入中国美术史的国宝级作品。


中国当代书画家


(图为画家崔如琢)



4当代书画家的困局



其实,中国书画家都没有崔如琢幸运,他们大多像画家黄秋园一样,籍籍无名,直到终老,连地方美协都没加入。

黄秋园先生如果不是去世后,家人在北京推出的黄秋园的画展,才有后来的轰动,如果不是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说“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谁会关注这位冠绝古今的画家。

李可染先生在参观过黄秋园画展后,对黄秋园的长子黄良楷说:“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

据了解,有的书画家花光所有积蓄、卖掉住房,出画册、办个展,好多书画家就困死在布展和评奖的路上。其实展览成功,当今书画界已无李可染,真正大师的情怀和胸襟。

王勃的《滕王阁序》有段话十分经典:“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恒河沙数,中国人口基数大,书画家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无法计算。若有几个艺术家闪现出来,也是寥若晨星,大多数书画家被淹没,实属正常。

于是,很多艺术家和黄秋园一样,“生前困顿,但孤介不媚时俗;远离名利,不求闻达,一直受到地方美术界少数人排挤。”这些书画家都保留着旧式文人的气节与风骨,清高与孤傲,只好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很多书画人忍受孤独与寂寞,承受生活的困苦与重压,一辈子的坚守在笔墨之间,选择被淹没。



艺术史上艺术家在世时被淹没的现象太多了,徐渭、八大生前哪个不是冷月孤圆、独鸟盘空;梵高一生只卖过一幅画;法国印象派的创始人莫奈和他的家人一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中国大多艺术家都相信:成就都是熬出来的。相信书画的成功要靠一步一步熬出来。等到像黄宾鸿一样,死后50年,再应验自己的预言。
像黄秋园的长子黄良楷说的那样:“父亲生前没有亲见自己在艺术上获得的赞扬和成就,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作品并没有被埋没。” 



中国当代书画家

(图为画家黄秋园)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中国当代书画家


         


评论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