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黄迪全 | “鉴古开今·笔墨精神”学术邀请展——山水篇

黄迪全 来源:中国美网 ·5 浏览 ·2020-11-12 13:43:56
黄迪全

前  言


身处21世纪的今天,回顾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在中华大地,涌现出了如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徐悲鸿等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但同时在学术界、理论界、艺术家群体等等,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论战也从未停歇,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在哪里?是借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继承原有的体系?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也无定论。

当今画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笔墨”是中国画的独有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法则的作品均不为中国画。“笔墨”的法则有助于艺术家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只有借古方可开今,只有继承方能发展,只有把历史作为参照,与历史对话,把前人作为自己挑战和超越的对象,不断的自我演进,方可自开新面而成一家。

中国画是继承和发展?是借鉴还是西化?画家用他们的作品给出了回答。中国美网以《“鉴古开今·笔墨精神”学术邀请展》为名,邀请当代具有艺术造诣的山水国画家参展,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成就,是为了强调“笔墨”及其法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地位,提倡研究“笔墨”的意义和价值。具有鲜明笔墨个性佳作的展出,不仅能感受到每一位艺术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思考,也将起到引领、借鉴、启发的作用,必将会促进对“笔墨”的重视和再认识。

本次展览在全国范围内特邀了具有相当艺术造诣和不同风格的人物、花鸟、山水艺术家各20名;展览以线上艺术展为主要呈现方式;展出作品以原创性和学术性为前提,具有较强的笔墨感染力,强调展销结合,为艺术品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性、传播性和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做出探索性实践。



参展艺术家(山水篇)

(按姓氏排序)


黄迪全


黄迪全


黄迪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水画专委。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成都画院画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工笔画学会理事,成都美术家协会理事。

◆ ◆ ◆ ◆

徜徉山水 勾留古今

——黄迪全山水画审美取向臆说

◆ 文/田旭中 ◆


黄迪全

《雨后清闲境》扇面小品


蜀中山水自古因雄秀多姿而颇受文人墨客激赏,或登临而题诗,或揽胜而留迹。历史上,许多画坛名家都慕名造访蜀中山水,而画艺大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蜀山因特殊地理原因而呈现出万千变化,秀丽者如峨眉之山、清幽者如青山之山、雄起者如夔门之山、险峻这如剑门之山。正因为蜀地上水面貌丰富多样,便深深的吸引了众多的山水画家。他们在这里游厉写生,气质同山水同化,因而笔下的山水之迹便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神韵。在这些山水画家中,黄迪全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自己创造性的才华艺术地诠释蜀山蜀水,赋予它清雄华滋、气郁趣多的美学品格,建立起鲜明突出的个人绘画语言系统。严谨而显得洒脱,单纯而赋予变化,这是黄迪全山水个性化语言最突出的特征。

黄迪全的严谨性源自他对古典绘画的系统学习,而他的洒脱则是性情使然。他曾对宋元明清尤其是宋人山水画下过很深的功夫,临摹过大量名作,这种长期的训练强化他山水画的基础语言。有这个基础或没有这一基础大不一样,没有了这个基础,就会出现任情而写,笔记草率的毛病。有了这个基础,笔下之迹就会因严谨而耐得咀嚼,耐得观赏。黄迪全并不仅仅追摹古人,事实上,他还以极大热情向时贤学习,他从蜀中许多名家等人身上学到很多思想、观念和技法,这种不薄古人,更爱今人的学习方法使他受益匪浅。他的用笔严谨并不显得呆板,富有生趣和机趣,他笔下的山水明显地带有“写意”的成分。这一点非常重要。              



黄迪全

《溪居清旷图》26X32cm


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写意”与画家的生存状态中的“张力结构”如影随行。画家在“写”的过程中,在精神上与“解衣盘磗”的老庄精神自然契合。“写”的过程,就是画家纵情抒发的过程,就是画家把眼中之景变为胸中之景的审美过程。如果画家不能在创作中坚持“写”的精神,那么艺术就会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人的主观创造性一旦丧失,画作就只能是匠人之迹。黄迪全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在严谨的笔墨造型中,始终把握“写”的精神状态,所以他笔下的山水带着一股生动盎然之气。

严谨的点画构成与洒脱的笔墨表现,恰到好处融为一体,并成为黄迪全山水画的一大特色,因为严谨所以耐看,因为洒脱所以想看。苏东坡曾经猛烈地批评过工匠之迹,称其看书尺便倦,而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士人画因为尚意,所以自然生动,宫廷画因为尚工,所以自然乏味。黄迪全的清醒在于,他在追求“尚意”的同时,也并没有完全抛开宫廷画“尚工”的一面。在我看来,他是中国山水画自宋、元、明之后,逐渐萎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多的 退从“意”而贬斥“工”。“三日一山、十日一水”的宋元精神不复存在,剩下的多是文人墨戏而已。我看黄迪全的山水画,气格构局非常宏大,且点画不苟,铺陈用心,皴擦到位,绝无文人“逸笔草草”之状,这是黄迪全山水画宏大而精深的一面,但他有没有因为之前宏大精深而放弃写“意”的精神,相反,是以写意的精神去追求精深的格局。在这里,我们再看一次到“求工”与“写意”并不矛盾,而在某种情境下,是完全能够互为补充的。至少,黄迪全的山水画创作使我确信,山水画的以意求工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这里,技法与精神的统一至关重要。



黄迪全

《青城幽意满云根》100x50cm


黄迪全的山水不仅严谨而洒脱,且单纯而极富变化。他的山水画笔墨本身非常单纯,没有杂糅太多太怪的东西,色彩相当统一,基本上在浅绛与小青绿之间,这固然在于他对古人山水的心领神会,也在于他深知,单纯的笔墨也许是有利于表现复杂的山水。因为只有单纯才显得干净、清单、雅致、黄迪全当然并不仅仅止于单纯,而是通过单纯的语言去表现丰富的山水变化。他的画不单调、不简单、不平淡,而是充满曲折变化,画中山水,层次丰富、变化极多,重峦迭嶂,绵远幽深,一如宋人气息。如他近年创作的《蜀乡情》、《蜀山图》、《林壑高秋图》、《蜀山灵秀图》等均有这种特色,其手法整合了平远、高远、深远多种画法,墨色上也极多变化。重墨、浓墨、焦墨、淡墨交替使用,使其画面呈现出一种繁复的面貌。在这繁复的过程之中,画家充分调动个人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运用多种技法,多方面地寻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希翼、倾吐自己对故士家园的热爱与深情。


黄迪全


《偶锝幽闲境》扇面小品


所以从总的审美取向看,黄迪全是以古人格为胎息,以个人生命体验为中心,以现代人的精神诉说为旨归,这样,黄迪全建构的山水语言系统就呈现出一种既异于古人、又异于今人的一种样式,严谨而潇洒,单纯而多变,整体的深厚与局部的精微恰到好处的融入一体,大气而不显得空泛,精微而不显的细碎,具有一种远观得气势之雄,近 得笔墨之趣的艺术效果。在我看来,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由于把握了古人山水画的精神和魂魄,所以其画作与古人气息一脉相承。但画家又并不完全照搬古人山水画成法,而是加入了许多现代人的审美元素和技法表现,所以他的画作在形式上又是很现代的。构图饱满充实,用笔灵活多变,气势恢宏纯厚,意境高远幽深。此外,黄迪全的山水在整体上很好地把握了蜀中山水的以阴柔之为美,阳刚之气为辅的山水基调,所以他的作品极具地域特色。他的山水与北方山水取旨相异而精神同归。他摒弃了局部式小山小水,而选择全景式的大山大水,这是需要国家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实的功力。他的山水不仅有北方系的恢宏,更有北方山水没有的意境幽深。他以多种笔法表现蜀地山水的植被葱郁,水气浓重的自然特征,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没有裸露而坚硬的岩石,没有劈斧刀斫的大笔触,而是以极小的笔触,多样的皴法去描绘蜀山蜀水。他也注重色彩的运用,总的原则是宁冷勿暖,宁少勿多,宁轻勿重,所以画作色泽与蜀地山水非常吻合,葱郁丰茂而水份氤氲。读他的画很容易让人进入一种可卧可观的艺术境地。


黄迪全

《鸡鸣深树里》30x30cm


黄迪全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他的传统功力、天赋勤奋、再加上艺术修养,极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蜀中山水画的佼佼者和代表者。在这一过程中,他当然还需要克服一些观念和技术的难题,如传统精神与时代语境的照应与转换,“写”的元素与笔墨的多样性表现,色彩的多样性、水墨的互补性、意境的深度开拓,乃至文学修养到书法的题款上都还需要潜心研究,探求磨砺,我相信,当他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后,一个全新的黄迪全会哦出现在明天的画坛上并一展风采。      


黄迪全

《溪山好处行》40x43cm


黄迪全

《溪流添雨》40X43cm



黄迪全

《秋林逸居》40x43cm



黄迪全

《青城幽》136x66cm



黄迪全

《门泊东吴万里船》40x42cm


黄迪全


《山乡幽居》178x56cm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黄迪全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