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视错觉》连载十二: 再现精神——写意肖像的王树立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62032 浏览 ·2019-07-27 10:56:41

     自肖像游离于人物之外,中国画便有了新的画科。在以“传形写影”为传统的流变中,东坡写像的观点一直是中国肖像画的理论基石。而王绎《写像秘诀》的问世,曾鲸“波臣派”的形成,更标志了中国肖像画的集大成。可以说,随后的“折描派”与“西学派”虽见识不同,但中国肖像画“墨骨+敷色”的原则并无重大异议。肖像画面对的基本问题仍是:主体性、再现性、人格性、笔墨性。真正的挑战来自五四后油画肖像写实主义的兴起,国画肖像拉大了与油画肖像的距离,既没有出现徐悲鸿、常书鸿这样的大师,亦没有出现能与写实主义相论道的写意肖像法则,在光影、缩短、投影等等视觉科学上,一直缺少地平线原则这类科学的支撑。中国肖像画进入了“拿来”后的启蒙、消化、彷徨期,在宣纸上画水墨素描的见识,成为绝大的多数。以己之短较人之长的无奈,成为至今的苦恼

    在这样的背景中,以结构造型而非调子造型为中国画肖像画基本坚持的探索者亦有人在。王树立就是一位值得提及的艺术家。

    在人物画、连环画上已颇有影响的王树立,一直没有忘却肖像画的基础作用。巡回画派的启蒙影响,波臣画派的远古情结,使艺术家直觉了“中与西”的方法论。画家深思:面对造型,当光影调子与线性结构发生冲突时,作为肖像的中国画,到底该怎样坚持?墨骨的点线传统是作为陪衬,还是作为基本格局?皴擦的类素描是造型的唯一参照吗?中国画的肖像面对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这是取向现代的中国肖像画必须回答的问题。树立的取向就从这里开始。

     理论上说,肖像画不同于高士画。因为以人为主体的肖像,不能简单为形于线勾,形状的概括只是前提。鉴此,以边际线为基本特征的抽象,不能构成肖像的内核。肖像不是闭合的平面,它更关注三度空间。因为肖像再现的主体,必须是立体的、质感的、血肉的、精神的人。这是最基本的约束。美术史自肖像发生以来,造型上有两种原则:一是高光与阴影的地平线法则。这类发端于乔托的视觉革命,集成于伦勃朗光影作用的再现科学,有力推动了西方造型艺术的发展。一类是墨骨敷色的非光线作用法则。这类勾勒平涂的传统,自有宋而发扬于明清,其正面性、双

勾性、平涂性一直是技法定势。可见,调子与结构,造型的关注重点极为不同,呈相的结果也不相同:前者是实空间,后者是虚空间。一个是实体,一个是形状。

    五四后的“拿来”运动,走出了一条以笔墨皴擦为水墨素描的路子,素描成为造型的基础。结果是:成就了造型,弱化了笔墨,宣纸上越来越缺少中国气度。

    此时的树立认真反思:肖像作为造型,面对的症结是什么?

     2001年,艺术家创作了《一村之长》。从中,造型发表了无言声明:肖像作为三度实体,关键是要再现精神。这不单是口号,更是方法论。作为精神的概念,是作为知觉范畴的组织,是知觉式样的精神表现。要在平面中把球状的面部情感表现出来,即再现概念,关键不是光线作用与非光线作用,而是凹凸;只有凹凸的梯度对比结构,才有可能造成平面的分裂且形成立体的深度;体量、质地、重力均是凹凸梯度的视错觉。以墨骨为传统的点线结构,只要能形成凹凸梯度,就不必走类素描的路子,反而可以高扬中国笔墨的结构气度。

    有了这样的思想,取向结构造型的艺术家,开始了三个范畴的深入;

     1.闭合层级。要让人物从二度空间中解放出来,本质上是把“形体”从白色基底中凸显出来。形为线勾的闭合面,就是要让作为形状的轮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这一要义看,轮廓——作为形状的边线,要有效再现人像的立体结构,必

须解决三度的体貌问题。

    在第二章,笔者提出了一个重要原理:当基于重迭进行“图——底”分离后,阴影的分布就有了可对照的递阶层级性,即深度空间是由对照层级构造的。美术史发现,阴影可以围绕物体创造三度空间:黑色的阴影会使表面看上去向轮廓线的位置内凹缩,明亮的部分看上去向外凸出;在突显一个形体时,阴影的分布律,会从轮廓线出发,渐渐向中心靠拢,而且变得越来越亮,特别是球体特征的物象。

     这说明:阴影在实现二度向三度转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形状向形体的转化。

     树立思考的《一村之长》,实际上,就是利用凹凸对照的球体阴影层级分布原理,对人像的实体结构进行凹凸层级分离。解剖是“象”的前提,局部解剖结构的面的闭合,成为“象”的凹凸对照的“比例”,一个被围起的闭合面的层级,形成了“象结构”的视错觉。这时,艺术看到的形,已不是二度的边线,而是一个立体的对照结构。这一呈相原理,根本不同于经典的伦勃朗光线法则,即不同于“地平线:定向、高光、阴影”的照射原理再现。树立运用的是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在艺术家笔下,结构线的闭合,成为凹凸面的层级分布,形状在层级对照中转化为形体错觉,知觉力的视感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结构的线性闭合凹凸实现了凸起部与平面的分离,从而高扬了东方墨骨的黑白之道。

     闭合对照层级分布,凸显了层级在深度知觉中的特殊作用。线性结构本质上也是在处理明与暗的关系,只不过与调子造型不同的是,凹凸不是灰阶连续分布,而是线性闭合面的对照。树立最大的意义是球面凸起部的线性闭合分离,即凹凸不是调子分离的结果,而是线性闭合的产物。结构线起到了定义形体最有价值的准则。

因此,我们说,王树立作为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优秀就在于发现:远古墨骨原则蕴义着呈相的科学,中国的笔墨是要“拿来”他长,更要恪守己长,只有自己的科学成为论道基础,东方的气度才能成就东方的艺术。这就是树立第一思考的意义。

     2.重迭梯度。闭合层级分布,要组织成凹凸结构——作为精神概念的知觉式

样结构,就要进一步解决闭合面的层级比例问题。

    深度是“比例”的递阶分布。由于层级闭合结构,不能形成调子的灰阶连续分布,凹凸结构就有赖于梯度重迭,即比例结构因重选而形成梯度。

     《美的选择》给出了吉布逊三度空间原理:“凡是三度空间都是由知觉到的‘梯度’创造的。”深度是梯度的结果。目的,就是要让造型明确:比例结构的递阶分布,是一个梯度重迭组织。

     要真正解决球面凸起部的线性闭合分离,就必须基础于重迭。

     这应该是树立的第二思考。如果说《一村之长》的球状层级呈相了明显的线割闭合,重迭使球状结构具有了梯度,并有了深度,从而较好解决了解剖与形体的造型关系;《雪花》则是另一范例。这幅创作于2002年的优秀作品,是一幅与阳刚相对极的阴柔题材,造型面对的概念,不是沧桑、深沉、坚毅,而是青春、憧憬、润丽。笔墨面对的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质地:一是粗糙面球状,一是柔滑面球状。女性的柔、润、滑、丽,使笔墨所出必须成就与男性不同的色质错觉。鉴此,线割闭合不能明显,阴柔含蓄是出笔要义。可贵的是,艺术家用粗扩与细腻的对比,首先衬托了质地错觉的反差,并用不完全隐形擦笔手法,“围”出球状层级结构。

  这实际上还是在用线定义作为形状的结构,即球状的线性层级闭合重迭分布,

    重迭闭合的呈相关键,是伦勃朗原则。与马蒂斯发散结构不同的是,伦勃朗是收敛结构、大师在理解作为闭合面的情境时,知觉力是内向的、封闭的,结构内敛使闭合面更为坚实,有团块感;加之伦勃朗起、承、转、收的用线形感,很似于中国点线的一波三折、抑扬顿挫,故树立深刻借鉴了西方经典在结构上的探索与发现。树立造型,除了坚持东方平面性的线律,亦汲取西方球面性的精华,用不完全形闭合面重迭梯度结构,实现了球状体的“写意”。

    对于中国画,写意肖像,而不是素描肖像,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写意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更是方法与准则。在察觉不到光线作用法则的求索中,东方的笔墨只有写,才能彻底扬弃调子造型的“描”,完全冲脱光线作用法则的束缚,获取自由,再现中国气度。树立的思考说明,中国画不应反对“拿来”,而应反对无原则,拿来的应是方法,绝不应是形式。我赞同树立,是因为他在取向时,首先考虑的是我是谁?我从那来?比起那些热衷于在宣纸上画调子的时髦与无知,树立的取向更科学、深刻。从中,艺术明确了一个道理:当传统成为词汇被滥用时,科学的方法总会从根处重释它原有的价值。就看你善不善于发现。

      3.再现精神。写意肖像的目的是再现精神。艺术创意的精神,不是空泛,而是藉助方法塑造知觉式样。造型不过是创意式样张力以唤起作品的表现力。

     视觉精神总是视觉式样表现力的再现。一幅肖像画,若不能传达出知觉力式样的基本性质,并让人体验生命的意义,就不可能说这是艺术品,更谈不上优秀的艺术品。树立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再现的是精神。

     当精神呈相为阳刚与阴柔的两极,艺术的塑造方法也就相分为两类。同为球面体的凸显,因粗犷与细腻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光反射现象,由于两类球面体的吸收程度不同,粗与细、枯与润的用笔原则亦不相同。在用闭合层级组织重迭梯度时,色调的递阶分布方式,就必须认真区别。这应该是树立的第三思考。

     为了再现闭合情境的式样张力,树立在造型时,对于“亮、灰、暗”三个层次明显的肖像,他主要用几何闭合层级色调递阶的方式处理。这一式样可以有效再现沧桑、深沉、坚毅等精神象性。色调实质上是收敛闭合面的点染,线性闭合层级是球状凹凸的张力所在。此时,边际线的枯、重、涩、顿,闭合划割的切、裂、破、拓,有力高扬了墨骨的张力传统,点线运迹表现了人生阅历,精神在“骨”的线架中蕴生。《海歌》、《记忆中的奶奶》、《天伦嬉乐》就是范例,它们若同《一村之长》,表现的是作为沧桑的概念。

     对于“亮、灰、暗”三个层次不明显的肖像,树立主要用色阶重迭晕染的方式处理。这一式样可以有效再现柔丽、细嫩、润泽等精神象性。《巴基斯坦女游客》、《南国情韵图》、《哈尼姑娘》都若同《雪花》,主要再现规则反射与漫反射相交状态下的“肌肤微妙”。肖像精神是微妙肌肤表现式样的张力,没有这种柔性若水的润、泽、细、丽,就没有感人的生命力。青春、纤细、柔嫩、靓丽,都是知觉式样张力的体验。再现精神,作为概念,它的全部含义就是再现形式概念,通过形式概念,知觉对象的结构可以在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媒介中被再现出来。

    再现概念的外部形式,就是依托笔、墨、纸、砚,创造知觉式样。

    阿恩海姆说得好:“能否形成再现概念,是区别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标志。”

    作为肖像艺术家的王树立,之所以艺术,不在于他认真发现人的情感并努力用画笔准确地记述,而在于他思考:什么才是创意的能力?一个艺术家,只有具备用笔墨形式来捕捉作为情感的本质与意义的能力,即再现精神概念的能力,艺术才能在再现中体验创意的魅力。树立作品的优秀,一方面源自对完美再现概念的无尽追求,一方面源自这一无尽之旅留给艺术的欣赏,是作为概念的精神。艺术在笔墨的慨叹中,感悟的不单单是一个形,更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作为式样表情的精神概念:阳刚与阴柔、粗矿与细腻、干枯与润泽、沧桑与稚嫩、青春与生命。

     还有什么比表现精神与生命更美?!


视错觉,王树立


视错觉,王树立



苗再新《元曲三百首书画集·贯云石[清江引]》68×68cm

 

视错觉,王树立

施胜辰《钟馗嫁妹》69×69cm



 

视错觉,王树立

黄纯尧《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45×88cm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二 周四 周六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视错觉,王树立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