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读画家孟夏女士的山水画

作者:冯峰 ·32 浏览 ·2021-05-25 10:53:34
       时值乙酉年的一个初冬,我在与株洲艺术界的一帮子朋友相聚时,意外地得到了一本由香港东方艺术中心主编的《美术家画报 》“中国画清赏 ”特刊,上面登载的全是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当代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专版,其中,在显著位置就有四川成都女画家孟夏的作品专版,我一一读完她的作品以后,第一感觉就是:孟夏女士的山水画作品充满诗与美学、禅学的低语。同时,她应该是喜“静 ”的,以静制动,她才能画出如此灵动异常的作品来的。由此,我也喜欢上了她的作品。


       孟夏女士的山水画,以细腻、纯和、干净、淋漓酣畅的笔墨,恰到好处的诠释了她那种“最本质的,内在的真实 ”的、恬静的人文世界,充满激灵、恣肆、无我的艺术审美气象,她是我所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去诠释艺术与自然相统一,相协调的人文女画家。我曾经和孟夏女士在电话中有过一次长谈,她告诉我:作为山水画家,她常在内心世界里一次次触摸大山的形体。她十分崇仰山的伟岸,山的坚毅。唯其如此,她在不断追求和为自己创作确定的发展路子中,注重在山水作品中更多的注入“雄浑大气,苍茫凝重,静穆深沉 ”的因子,她从骨子里更崇尚那种略带英雄主义式的悲壮而崇高的东西。显然孟夏女士又是“大同 ”的,她一直紧跟着历代中国画山水名家、大家的步伐,悉心临摹、揣度前人经典的、卓然的绘画技巧,终于成就自己的艺术理念。但孟夏女士深知创造对于艺术表现及存在的重要意义,她的每一幅作品,都在变中求稳,求静,多有灵异,更有“大气蕴磅礴,笔底生烟岚 ”的遒韧,渗透了她对山水画恣意的把握和不懈的开掘,从中也能窥见她对艺术事业和人生刚柔并蓄的深度把持,使人充满遐想。


       孟夏女士的山水画循中国传统山水“大道 ”,察其体而见其形,形之多变则神在。一笔一画,一墨一色,张弛着巨大的写实性,她在对现实物象的反复比照中,通过视觉与物象的对接,使物象从平面中耸立,变成一脉溪流,一抹云彩,一腔沉默或者是智慧的语言。孟夏女士的山水画,是对传统山水的不断继承,无论是笔墨的处理,还是情境的表达,都浓烈的凸现“流水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的古意。然而,这种继承仅仅只是形式或者是情绪上的,孟夏女士的作品无论是在体裁、构图上,都十分强调语言的表达,这种语言或许就藏匿在大自然的一棵树、一片沟壑之间,当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之后,孟夏女士徜徉在这片山水间参破了几多人生与艺术的天机。与此同时,作为山水画家她一直试图往深处行,试图将人类的情感、思想、际遇和精神指向带入她的山水表达中,藉此作为一种介质更多的去承载一些人类精神性的东西。这种思想和灵光无疑是她正在形成自己风格的“机杼 ”。


       画就一幅山水是容易的,画好画活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却是何其的艰难,在艺术的多元表现中,艺术视觉的多维和表现物的不变这本身就构成艺术的创造魅力。唯其如此,我在读孟夏女士的作品时,可以看出她在不断的创造和改良中,努力的吸取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华,并将之演绎成对现代生活、现代艺术的一种比照与揣摩。在孟夏女士的山水画中,无论是《秋江泊舟 》、《暮雨初歇 》、《行人无限秋风思 》还是《厚土 》、《峻岭嵯峨 》等作品,她都力求以创造表现唯美,以宁静制造语言,以思索参悟生活。每一幅作品无论是构图,笔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搭配无不闪现出她的沉静的思想和智慧的灵光,还有柔美而积极的阅世态度。


       随着多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更迭,由整体写实构成的山水画不断地被现代前卫的、另类的艺术所淡漠,所理论,但传统的艺术却又令许多的艺术家们无限激越,他们总是在以物我的视觉和理性的思维


       加以评判,加以反思,毕竟,生活之美和美的艺术总是循规律而动的,如果说艺术需要逾越的话,这只能是思想者的泅渡。这跟艺术的喧嚣与寂寞没有丝毫的关系。


       孟夏女士在探索和创作中,一定也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她在以自己的方式,以稳健的步伐向艺术颠峰努力的迈进。时间,将证明一切。


2005年11月


       (作者冯峰,作家,文艺评论家,湖南株洲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各位艺术家、作家、诗人、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中国美网特别开通您们作品的自助上传通道,只要您是中国美网注册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后台上传您想发布的内容,中国美网将根据您上传时选择的栏目将你发布的内容在中国美网发布。你可以发布:原创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等;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我们给你上传发布。


孟夏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