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是一种无干扰的生活状态,正如诗中所言“山自白云僧自闲”,在俗世中人如困在樊笼中的鸟,只有离开了尘世喧嚣,心灵才有安顿的可能。取清泉烹苦茗,拾松枝煮麦饭,柴门不为谁设,请息交以绝游,看云卷云舒能使人忘记历日。
清 石涛 山水清音图轴
在名利场中人们如轴轮般不停地转动,快得看不清周遭甚至是自己,只有让转轴慢下来,让心灵安顿下来,那些曾经被掠过的幻影才会变得清晰。
清 石涛 坐看云起图
他哪里是真的昏昏,他不过是不追随世俗的步伐,看似无目的,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晰。熙熙攘攘的人群皆为利益往来,他们无法停下来反思生命的意义,所以他们的生命是忙乱而又浅薄的,只有如老子一般停下来的人才能认清生活的本质,使生命变得深厚。
陈少梅 松溪高逸图
山水画追求静,因为静能超越时间,能突破生命,而停顿即静,山居即停顿。
清 钱杜 东坡诗意图
“待渡”亦蕴涵了文人画家对生命停顿的渴望。看郭熙的《秋江待渡图》,水色朦胧,蓬断草枯,远山纠纷,风悲日曛。舟未至,人在江口,面对一江天水,此刻最易引人深思。望大河浩浩东去不知疲歇,不禁让人感慨“逝者如斯”;舟在江湖,如蜉蝣寄身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怎能不哀“吾身之须臾”?生命的脆弱,时间的疾走,似乎是人摆脱不了的命运,如何才能逃离时间的驱使,超越生命的意义呢?
明 沈周 辋川诗意图
以动观世界,万物自然是变化的,月有阴晴圆缺,势有此消彼长,时间总是以使万物变化的方式来昭示它的存在,可是如果试着停下来,以静观世界,不将时间当成一种存在物,不去分析它,不去认识它,试着忘却它,只沉浸在精神的畅游中,那么就有可能不被时间牵绊。时间像水,人寄身于舟,舟浮游于水,就必定随波逐流,只有上岸才能摆脱不安的命运。
陈少梅 松崖孤舟
所以,在山水画中那些待渡的人从来不是焦虑的,他们或凭栏而立,或临江而坐,享受着这停顿带来的安宁。在岸上的人好像走到了生命之外一般,这时的所见、所思是最真实的。离山乃见山,执水岂知水,旁观者将生活看得更加清晰。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对古人而言最为熟悉的出行便是买舟而下,待渡是旅行中的停顿,生命需要这样的停顿。
清 恽寿平 秋山雨过图
在旅途中,停顿的状态也许最容易被人忽视,可是那才是重要的,有谁不是停下来才看到美丽风景的呢?
元 倪瓒 乐圃山居图
欧阳修在“醉翁亭”里看到的是“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所以他颓然 乎其间,醉也。
宋 米友仁 姚山秋霁图
苏轼更直白地说,在“东山之麓”得“异境”,遂作“放鹤亭”。将亭设在风光最美处,请旅途中的人停下欣赏美景,这不正是“亭”之于人的意义 所在吗?苏子美罢官无所归,扁舟吴中,得古吴越国贵戚旧园,造“沧浪亭”于内,仰啸浩歌其上,才使悲而不化的心情沃然有得。他反思,从前沉溺于名利场每天计较得失的生活是多么愚笨啊!他庆幸,因为被罢免才得到了“沧浪亭”,“沧浪亭”使他摆脱了名利的诱惑,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由此可见,“亭”于人的意义是 多么重大。
元 倪瓒 1364年作 桐露轩为约斋写山水轴
挑剔的倪瓒惜墨如金却偏偏喜好用空亭来点缀他理想中的山水,这喜好绝不是无意识的。他追求的是纯粹、无干扰的世界,所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空亭正是他与天地沟通的平台。
元 倪瓒 1364年作 南渚图
亭为人提供了一片遮风避雨之地,又无碍于人的清净。它不仅是灵气吐纳的交点,也是诗人的精神集聚之所。他是太古遗民,世俗和时间是他所不屑的。他唯道集虚,淡薄之志都在这空亭之中,并且他要创造一个虚空的灵境,所以连自己也轻轻抹去。若亭有人毕竟还在俗世之中,亭下无人才可忘却地域年岁。在云林山水中,“亭”超越了它的本来意义,成为文人的精神象征和追求生命停顿的符号。
元 倪瓒 江亭山色图
而作为生命停顿契机的山水画,既然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个无干扰的世界,那么就不必赋予它太多安邦定国的责任。此亭无一物方能坐观得天全,心闲意安享受停顿岂不乐哉?
各位艺术家、作家、诗人、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中国美网特别开通您们作品的自助上传通道,只要您是中国美网注册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后台上传您想发布的内容,中国美网将根据您上传时选择的栏目将你发布的内容在中国美网发布。你可以发布:原创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等;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1435484987@qq.com)由我们给你上传发布。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