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贺天健《九月桐江桕子红》赏析

中国文化报 ·87765 浏览 ·2018-07-26 10:55:00

贺天健《九月桐江桕子红》赏析

九月桐江桕子红(国画) 1955年 贺天健 中国美术馆藏



贺天健(1890-1977)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江苏无锡人。擅山水及人物肖像,尤长于青绿山水。曾任无锡、南京艺专及上海美专山水画教师,《画学月刊》《国画月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等。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以深入生活的写生体验及“为社会主义和工农兵服务”的现实目的而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新面貌的中国画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对于一个特殊的时代,山水画被寄予了新的审美内涵。“海派”山水名家贺天健以一种热切而真挚的情感作为对时代的回应:“我们有这样一句话: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斯’字便是祖国的大地山河。所谓‘有土斯有国’,山水画是描绘大地山河的艺术品,怎能不激发我们爱祖国的热情和忠诚呢?”此时正值花甲之年的贺天健随着年龄阅历及画理思路的日渐成熟,已然知晓该怎样在画坛上游刃有余,尽显才华。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钟爱也演变成一种神圣的民族事业。上世纪50年代,贺天健频繁到杭州桐庐写生,先后留下了《严子陵钓台》《富春山图》《桐庐一角》《七里泷西台晓烟图》等名作。


《九月桐江桕子红》是贺天健晚年小青绿山水的代表作,相较于早年的娟秀,笔致更为雄浑,章法多变,色墨交融,无不具自然生机。在这幅画中,既可以看到梅瞿山清奇超逸的造型,亦有王石谷生辣苍雄的用笔,更依稀能见巨然的浑厚华滋,其笔墨既有雄浑苍茫的一面,也有清逸松秀之感。画中深厚雄伟的山水间,弥漫着一股昂然超逸的气息,一如作者本人超迈而不乏激越的个性。这种水到渠成的画风演变,正体现了他突破前人陈规旧法,游刃有余地在各种传统程式与山水实景间攫取本质而加以融会贯通的大家风范。傅抱石曾说:“贺老的笔墨沉雄朴茂而又秀逸多姿,贺氏山水画不论寻丈大幅或是尺幅小品,青绿重彩,或是水墨淡彩,令人感受到生活气息的浓厚,气势雄壮,境界开阔,有强烈的时代和艺术感染力。”


雨中胜景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九月桐江桕子红》创作于1955年,描绘的是桐江岸边秋天桕子树红遍山川的情景。背景山峦起伏,稍作倾斜,有南宗遗韵,在不经意间偶露天真之趣。近景桕子林满山遍野,与漫漫雾气交错相融,使水面、岸边难以分明,一派浩莽之气油然而生。左下拱桥有行人执伞漫步,可知描绘的是雨中胜景。整个画面层峦叠嶂,烟云缭绕,红树青山;布局开合纵横,皴法线条绵密错织,设色敷染古艳浓郁;处处有画,寸寸有物,确乎精妙,实为山水画之新貌。


皴法与笔墨


画家运用“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古人之技法,再结合实地写生创作,于胸中融会贯通,挥毫即就,因而其皴法得之于山川,而山川复可印证其皴法。作者笔墨基础扎实,皴法舒展、轻松自然,画风清秀淡雅,恰到好处地将线条的柔美、恬淡与笔墨的湿润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绿设色


着意发掘山川之灵秀,使画面呈现出放射、修长、波动、活泼、流畅和升腾的韵律景致,实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中山石的明暗、青绿的设色明显受浙派戴进影响,多用复色,层层尽染,法度严谨,颇得“宋人格律,元人笔意”而能自成新境。


自上世纪初形成的“海上画派”,有众多活跃在画坛上的精英,贺天健便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存在,他早年自称“百尺楼头一丈夫”,少年时即工习山水,初露锋芒。从四王、吴历入手,师法王时敏的“披麻横点”、王石谷的“硬皴接笔”,后上溯宋元明诸家,研习李唐、夏圭、黄公望、王蒙、戴进、吴伟等人,出笔潇洒畅爽,墨色淋漓滋润,饱满厚重,层次分明。1953年,被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在“海派”中能获此殊荣的就贺天健一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贺天健的画更多地饱含了为江河云山立传的激情,其豪迈雄健的画风也在此时达到巅峰。笔致纵横爽辣,水墨青绿均是铺展舒放,尤多自我的心得与创作。既强调师宋人之法,取其写实与刚健之气,也注重师元人之法,以高度的笔墨表现抒情意味。1960年后,上海中国画院成立,贺天健不但受聘为画师,且担任副院长一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坚持“一支秃笔走天下”,十分注重写生体验与实景创作,提出“甄陶天机,融代物我”之说,强调要有俯仰天地之大气,不能只拘于“南北宋”的格局,积攒博取众长的勇气,才能丰满自己。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纵深思考,正体现了贺天健对传统国画变革的不懈努力。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