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艺术阅历的两个层面

美术报 ·57370 浏览 ·2018-12-14 11:19:29

年轻学子和艺术家最常为人所诟病的特点之一就是故作深沉及苦难状,也就是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可见这不是当代人才有的问题,大概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没有经历生活的真正锤炼、对人生尚没有足够体悟的年轻人试图与所谓成功艺术家比肩、急于引人注目甚至一夜成名的动机造成的。在很多人眼里,深沉与苦难本身就是生命厚度和艺术品质的标志,具有某种天然的深邃感与洞察性,也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无法体会的是,真正的深沉和苦难往往是难以言说、不忍直视的。所以辛弃疾才会继续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论那些资深的艺术家或老师们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导年轻人多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要轻易涉足自己人生阅历之外的题材,后者似乎总是不肯买账,甚至有的老师本人也会说:年轻人不就是有放飞自我、不断试错的特权吗?艺术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艺术家不就是这么逐渐成长起来的吗?

道理大致是没错的。但问题是,试错的过程有个前提,即大方向不能错,否则不停的试错只会导致更加困惑和混乱。在一个自己没有生命体验和精神认知的领域盲目试错必然走向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那就是为追求最终的艺术“成功”而不断地从概念和形式上以所谓成功模板为参照不断地自我修正,从而形成一件件熟谙艺术套路、无病呻吟的“八股式”作品,艺术家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个煞有介事的艺术投机主义者。

从积极的方面看,年轻学子和艺术家追求超越自身人生阶段的艺术风格是其艺术生命快速成长的内在需求,正如青春期的孩子总喜欢尝试和挑战未知一样。因此,一味地指责和打压这样的行为也是草率的、粗暴的。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和引导呢?如何平衡人生阅历和艺术冒进的矛盾?

如果我们将人生阅历分解为两个层面加以考量,也许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

阅历不仅仅是时间层面的,人生也不仅仅是在岁月面前无可奈何的线性推进。第一个层面是狭义的阅历,是我们被时间和空间所约束的生命本身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珍视并敏感于自己的生命进程,将生活本身作为艺术思考及创作的根本源泉。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生活方式和生命流程日趋同质化的时代,如何在趋同性的生命体征与生活表象之中进行个体化反思和创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生命的自我成长与完善,是摆在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所有当代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阅历的另一个层面则是广义的精神体验与内在丰盈,是一个能动的、更加积极的生长过程,那就是利用年轻人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时间充裕的特点,尽可能多地获取超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进程约束之外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拓展。“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体现的正是古人有意识地突破生命阅历局限的主观努力,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则意味着多游历、多读书、多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多与艺术家和理论家交流,以及不断的思考和艺术尝试。精神体验与内在丰盈构筑了人的第二层面的阅历,突破了生命进程的制约并加深了对狭义阅历的体认,这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超越其他物种的优势,也是年轻学子和艺术家自我确立的必要途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在当代艺术的表现之一就是观念艺术的泛滥,以及对展览形式和展览空间所谓“当代化”的过度迷恋。缺乏足够的生命阅历和精神阅历的艺术家——当然不仅限于年轻学子和艺术家——很容易受到观念艺术华丽外衣的诱惑而无视其真正的语法逻辑和人文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醉心于作品材料、装裱方式、展出方式和展览空间的多元与“跨界”,让作品看上去更加富有当代感、精致感和学术气息,以一种看似深奥的暧昧气场隔绝了与观者真正沟通的可能,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来自大众的质疑的勇气。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为赋新诗强说愁”?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邢千里)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