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孙娩兵先生写梅

孙娩兵 来源:中国美网 ·90500 浏览 ·2020-11-10 09:37:50

孙娩兵

孙娩兵



孙娩兵,号晚缤,1951年生于成都,姐弟六人排行老四,祖籍浙江湖州菱湖镇。现为东坡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自幼诗书传家,随父习毛笔字和文史,这一习惯伴随他一生,文革和知青时亦是如此。书法从大小篆、到汉魏、乃至行草都临习过。

2015年香港卫视曾专题介绍过他的学书历程,60岁后始悟乐天知命的道理并化为生活的态度,获大自在,为了老得优雅,活得快乐。

2016年夏拜邹文正老师学习画梅,三年间孜孜以求不敢懈怠,尤重以书入画,及传统笔墨精神,写梅专注于势,求其韵,不斤斤于形似。



诗梦入梅香——孙娩兵的艺术实践

文 /  董瑜 朱墨

 

“诗梦入梅香”是孙娩兵先生画梅的新近体悟,充满了生命与灵性的色彩。诗梦意境潜入笔端,化作梅的形色,而梅孤傲的气息则依托水墨特有的韵味,抽象而又真切地体现于作品之中。孙先生笔下之梅,筋骨血肉清晰毕现,是其心灵与经历的自然流露与真实呈现。而画作背后不同寻常的生命情怀,亦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体味。艺术不必鸿篇巨制、尽善尽美,若与生活相通且笑而不语时,便是得道。


孙娩兵

 

由家学而至传统


孙娩兵先生的梅是写就的,他将书法用笔运用到绘画之中,不求局部刻写,只求似与不似的意趣所在。他的书法启蒙从家学熏染中得来,孙氏家族起源于文风盎然的浙江湖州菱湖镇,经仕途入川,历经数代,仍保留了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孙先生家父教导子女从小习书法,读经史子集,哪怕在文革、知青时代,日常的学习习惯依然被默默坚守下来,并融入骨髓,相伴终身。

而孙先生的天资、好学与勤奋,使他在书法上有较多的实践与领悟。他自幼学习孙过庭的《书谱》,多年来,对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都有临习。中国文人“书画同源”的智慧之处在于以书入画,以画润书,将日常书写与绘画打通一脉,让艺术得以持久精进。孙先生以六十年的刻苦用功,练就了心手合一的笔墨素养,并将碑、帖二学融汇贯通,最终自成书风,以至作用于后来的绘画实践。此种以日常经验为载体的家学传承,在不经意间由滴水而汇成江河,才有了我们书本上所见之“传统”。


孙娩兵


 由侠气而获仕魂

 孙先生的绘画雄强豪放,是“壮美”与“优美”的结合,从艺术气息中不难看出孙先生是个酣畅之人,不拘小节,一任侠士风骨。孙先生入“江湖”为时代所驱,他经历过文革、饥荒、上山下乡等特殊历史时期,又因家庭成分而失去了应有的人生机遇,而敢闯敢干敢言、特立独行的个性更使他置身于时代的缝隙之中。最终他远离社会主流,成为一名“老江湖”。因家中排行老四,人称“孙四哥”。虽然经遇了苦涩与无常,品味了艰辛与无奈,他依然笑对人生,他在逆境中体悟到了艺术带给生命的救治和希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艺术是“孤寂中的清欢、宁静中的激越”。

江湖重大义、轻生死,与艺术重审美、轻功利,在修炼人生境界方面可谓殊途而同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为侠士精诚如一的真实写照;而士大夫之生存发展,同样也与信仰的初衷牢牢绑定在一起,正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梁惠王》)。孙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弃儿”,江湖无疑是其最后的容身之地。但他认可的江湖法则是忠义与公道,而非底层地痞之流所依恃的匪气与霸道。在他眼中,江湖侠气的根性是家国情怀,历史上参与四川“辛亥保路运动”的“袍哥”们正是江湖之楷模。孙先生豪爽真诚,行为果敢磊落,从不计较小得小失,不被物役,不为名累,不受利困。因为热爱传统文化,他将自己的收藏,不留名地捐赠给公共博物馆;甚至把事业“压注”到自己钟爱的木雕、川菜等文化传承上。在书画艺术上他更以趣玩对待,毕生书写而不逐名利。他绘画始于六十五岁,洒脱通达,此种永无止息的情怀与境界,即为活脱脱的“士魂”。由侠气而获士魂、亦侠亦士的风范,大概是孙先生身经磨难的生命回报。


孙娩兵


  由民趣而入雅道

  喜欢读书的孙先生,骨子里浸润的是中国文人特有的孤傲和先天下的社会己任。他画梅始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梅”是其承载雅志之“物”。

   中国文人画的传承几乎依靠民间完成。孙先生虽因时代局限,与所谓的学院派“正路”无缘,也未能接受系统的科班训练,更谈不上经营艺术圈层甚至掌握话语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遭受艺术生涯的巨大缺憾。反倒在远离名利场的情形下,他的艺术实践可以因玩兴而更自由,因自由而更纯粹,因纯粹而更有趣。他有幸拜师于画家邹文正老先生,在邹老先生的指引下精研书法;并尝试画梅,渐入状态。经过三年的努力实践,孙先生逐渐超越自我,通过不断学习,深层触摸到文人画的历史文脉,初步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面貌。至少在邹老先生看来,孙先生的梅不拘泥于具象描绘,而以对书道的体悟,进入了更具精神气象的“雅道”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民间师徒传承的强大力量——艺道传承不仅在于技法的切磋,更在于亲身的相处和传道,从生命的交集中获得艺术的真谛。


孙娩兵


 如果仅用“艺术家”去定义孙娩兵,未免过于简单,丢失了太多色彩。他身上所代表的人文含义要远较任何一种职业身份更为生动和丰满,他是特定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当下这段新旧杂陈、充满变革的历史中,古典趣味依稀尚存,时尚的喧嚣淹没一切,手工与书写渐行渐远,生活的诗意让位于效率至上的原则,浮躁浮华如影如幻……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家的文化自信源于各阶层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热爱。孙先生则以平民文人之身份,持敬畏之心传承传统文化,诠释了艺术的本色。

  孙娩兵先生正以点滴的艺术实践,徐徐拨开中国传统文人内心最孤傲不羁、最具担当、最富情趣的那片精神世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孙先生由家学、玩兴而遁入水墨世界;于生活砥砺与江湖道义中参透传统精髓;并不拘教条,在远离“正史”或“主流”的逆境中师古出新。其艺术如梅一般坚韧、厚拙,历经寒苦而绽放。孙先生笔下之梅,气势豪放,层次万千,映现了生命的原生态。那至简至纯的水墨书写形式,以自我的法度、自信和尊严,树立起自己的一片世界,于沉敛静寂中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象无形、天人合一、物我相感的深广意蕴。


四哥还是四哥

文/张江舟


  “四哥”是孙婉兵先生的江湖称谓。四哥仗义,15年前我与画界朋友赴青城山写生,四哥忙前忙后招呼大家并一路陪同。那时的四哥已入不惑之年,身上多了几分内敛之气,但从其执着凌厉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昔日江湖风云中,四哥是何等的威风八面。

  15年转瞬即逝,与四哥的联系几近终断。近日,我与四哥成了微友,微信往来中,让我认识了一个完全异样的四哥。他读书、研习书画,做木雕、开菜馆。言语中时时不忘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并对书画界浮躁虚狂之气多有不屑。如此的责任担当,让我辈专司艺术之士汗颜。此时的四哥令我陌生并顿生景仰之意。


孙娩兵


   近日,四哥要在成都办书画展,微信中说,我已是年近70的人了,名利早已看淡,只是当下艺术界太浮躁,不搞学术专搞金钱,看不惯才决定办这个展览。又说,优秀的文化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像我这样的老江湖热爱中华文化不该提倡一下吗?四哥还是四哥,言语中带着侠气。

   四哥读书习字缘自儿时父辈启蒙,江湖沉浮几十年,读书习字不曾歇息。读经典、习法帖,真草篆隶均有涉猎,尤以篆书见长。其书风中正平和、厚朴圆浑,有气厚神和之意。气厚乃苍,神和乃润,气厚神和乃艺之致境。四哥花甲之年始染丹青,专攻写意梅花,古人说书画同源,一如其平正之书风,四哥笔下梅花得篆隶之笔意,用笔圆厚内敛且不失内里精神之张力。四哥画梅,多画繁茂怒放之红梅,有临寒独放之风骨,更趋桀骜高洁之品质。


孙娩兵""


    昔日江湖中的四哥好胜斗勇,侠肝义胆。今日江湖不在,浸淫书画,忘情笔墨中的四哥,多了些沉静,多了些稳健,多了些知性,不变的是侠义之气犹在,只是今日之侠义是为道貌岸然艺术江湖之痛惜,是为中华文化之担当。

 张江舟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墨》主编,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俄罗斯艺术院院士。




匀点胭脂 染成香雪

文 /  魏学峰

 

   蜀人孙娩兵先生习书多年,于篆籀汉碑,靡不备究,尤从《毛公鼎》、《散氏盘》中悟道最深,他的篆书突破谨严之规律而独持写意之法,以草入篆,自成风貌。娩兵先生花甲以后,始染丹青,从师画坛名宿雪扉老人(邹文正),授其书画通法,不数年,则淡描疏影,着笔成春,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有人画梅,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王冕、扬无咎、吴镇、陈宪章、石涛、金农、汪士慎、吴昌硕、齐白石诸家皆画梅圣手。娩兵之梅豪放恣肆,傲骨铮铮。他笔下无论老干嫩枝,还是朵朵梅花,皆出自圆浑之篆隶笔法,朴厚浑润,从容运转,梅干状如游龙,怪石旁添婀娜,正如清道人所言:“一幅钟鼎篆,勿作画图看”。他施墨用水大胆直接,其笔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与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笔端传不尽,空外有余香,构图不拘陈法,巧于设阵布势,他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欹侧取势,横纵并施,不斤斤于点画之拙,落笔如飞,直抒胸臆,传递出梅花高雅洁净和孤芳耐寒的精神,从娩兵先生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的妙悟和灵魂的觉悟是不二的。

 

(魏学峰: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四川大学教授)

 

孙娩兵


孙娩兵


孙娩兵


孙娩兵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孙娩兵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