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 的 选 择 范畴:艺术的定向 第二章:知觉动向力 (中) 陈雨光美学专著

来源:中国美网 ·12857 浏览 ·2022-10-17 17:46:12


美 的 选 择
范畴:艺术的定向
第二章:知觉动向力
(中)
陈雨光美学专著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获奖画家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陈雨光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美的选择》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从整体论的范畴论出发,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诗评鉴赏家。
      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珍藏的《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家己故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证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神圣的崇高。


美的选择 · 范畴:定向 · 知觉动向力

陈雨光美学专著

目录
第一章:眼睛中的思想
第二章:知觉动向力
第三章:性知觉
第四章:精神象性
第五章:整体的特殊

范畴: 恒为动之静——恒(动/静) 
                        ——我的认知


冯霖章(泼彩肌理山水创始人)

《兰楚芳·雁儿落过得胜令》54×88cm(憨牛居藏珍)


       著名艺术家冯霖彰,在设计这种中心向心力时,线性动力矢量向左部投射,格局也是右轻左重,右空左实,视知觉中心亦在十字交汇点,这就是线性动向力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点线组识律,有特殊的气韵场。如果用中国画的线条来运行,就会出现奇特的现象:当你把一个矢量线向一个方向进行投射时,三角形的另两条线会发生反作用力,让你感觉到,有拉力在逆向发生,你向上时,他就告诉你,应该在什么时候向下;你向左时,他就告诉你,在什么时候向右。这种反作用的定向的力,合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艺术最终会达到一种力的和谐,这和谐就是我们追求的美感的发生。我们把这种特别的力的运动,叫做线性知觉力的发生。

    


陈作丁《风帆如燕剪江行》45×63cm(憨牛居藏珍)

       老艺术家陈作丁,用线勾,设计动向的组织,平面取势马一角,山之一角,水之一涯,被诸多三角矢量切割,层级分离组织了一个大的S型空间竖型结构,峭峰无顶,绝壁直下,营造了强烈的不稳定,加剧了对右下角空白的倒压,使峡江风帆产生了对持的空间险峻感,而空与满的对抗,实与虚的冲突,高与低的突兀,又在如燕剪江的歌诗中,鸟瞰为宁静与悠远。
       当然,线条魅力在于形生,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一个二度平面中有这样一种力,这种力,是形成设计的基础的或者最原始的。这个力叫什么呢?就是本文所说的结构动向力,或者说,你要进行创意的话,你实际上是在发生一种结构的动向力。康定斯基的意义,其实也在探索点线面的空间组织,中国线性知觉力也不简单于力透纸背,而是韵气形生。也感触到这种宇宙结构力的发生。山水画家,总追求广宇思维,眼中看到的是咫尺天涯。创意时总会发生这种奇特感知:艺术家观照的是宇宙,而这种宇宙的结构思维,说穿了还是笛卡尔的平面坐标。这种笛卡尔的平面坐标,在一种平行线、垂直线与倾斜线的作用力下,就形成了特别复杂又特别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我们看到的艺术的能够吸引你的魅力。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山水有趣味的形式与宇宙结构的关系:艺术的价值不是在现今唤醒宇宙纹样,而是在现今唤醒活跃于生命体内的那个基本的动向力,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姚伯齐《焦墨山水扇面·无题》(憨牛居藏珍)
  
       遗憾的是,在国内,这种空间的组织律——山水透视研究,现在几乎等于零。很少有人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什么山水是一种具有空间魅力的艺术?而这种空间魅力的独特性又由什么决定?这就是我所言说的动向力发生学。它告知创意,空间结构是由动向力的结构发生来进行组织的,艺术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动向力的结构发生。

      还是切入本文引入的关键词——中心。 
      从构图看中心,是重力与拉力自觉平衡的发生点。没有这样的一个平衡,我们实际上是感觉不到中心的存在。从美术史的角度看,中心与框架和舞台的出现,具有因果关系。特别是框架中背景的出现,导致了中心关系的深刻变化,而这一演化最伟大的发生就是透视。 

      透视学是人类美术发展史最重要的奠基性演化,是从中世纪蛋彩画到文艺复兴油彩画的演绎,是人类美术史发生最重要的革命。由于这一演变,我们整个创意的动向力发生,被变成了如下一个科学范畴

      点、线、面——形状、色彩、体积——距离、位置、投影——地平线、高光、阴影
      从中心分离后,人眼看到的透视,都是变型的投影,所以,焦点透视,很长时期,被称为幻影。它适应人眼的观看习性。
山水视域呢?
      它无中心逝点,人在欣赏时眼睛会不舒服吗?一点也不,反有超然的空间感。这又为什么?

马远《梅石溪凫图》26.7x28.6cm

       因为山水的空间视域,是非焦点视域,投射中心并不在倾斜消失线,它是空间中心的摆拼,马远的中心,是对角线的矢量视感平衡,李唐的中心,是上下分向线的矢量视感平衡,他们都讲求分离与平移的重心平衡,矢量对冲是布局要义,摆布疏密是谋篇大义,这种拉挤关系,是另一幻妙。
        中国古典性幻妙的特殊观念在于,它是通过特殊的排列组合实现三度的整体,在山水中,各部分似乎是分离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把它们关联起来,因此有散视的错觉。其实在散点分布中隐藏着两类十分有趣的关系排列:一是三度物体的形状;一是平面投影的形状。这两类形状构成了整体的基本关系。整幅画作,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完成,必须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构图:一种构图是向深度延伸的“舞台”式排列;另一种是正面之内的排列。只有通过这两种同时却不同质的排列,具有整体性意义的构图才得以完成。这两种排列关系互补致中(通过对称而达于的平衡):互为依存,又互为排斥;是冲突的所在,又是和谐的所在;是分离,又是整合;是部分,又是整体。对于这种中国式的二度中的三度表现方式,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体验一下中国戏剧,早在一千年前,它就破除了时空对人物活动的限制,而以超时空、浅空间、无背景、平面性为表演形式,并造就了具有间隔感的观赏效果。这说明,同一观念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艺术,在审美形式上有着诸多的同一性。正是这个土壤,让艺术的流源朝着更深的维度发展。 
      中国古典与西方古典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空间的理解。西方是典型的深度空间,中国是典型的浅度空间。同为平面,一是几何式的连续思维,一是重迭式的离散思维。而后者又恰恰是人们批评的所谓缺乏科学的所在。因此,便面对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什么是科学?是否西方的一般公理,强势信号的一般规则,就是弱势区域的一般标准?遵循了就科学,违背了就不科学。我根本地持否定态度。

    

      视觉构图的课题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知觉形式是通过艺术品进行交流的最有力、最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什么有形式的存在?难道不是为了使内容变成可读吗? 
我和许多自称有思想的人进行交流时,他都表述,啊,我非常有思想。遗憾地是,这么伟大的思想,我却感知不到。因为,艺术品是一个奇特的东西,创意他的人只有通过一个有效的形式,才能让欣赏它的人感知到。这就是我喜欢言说的创意者,所进行的一切努力, 就是要让思想看得见。 
       努力地让思想看得见,使艺术创意具有了复杂性。一件艺术品,它实际上是由两类眼睛进行两类不同的观察:一个是创意者的眼睛,一个是鉴赏者的眼睛,这两类不同的眼睛在进行交流时,会使艺术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感知。因此,艺术品的复杂性就恰恰在这两个不同的碰撞之中发生。无法让人感觉到的思想,就艺术角度说,是缺少一种形式,让人能够捕捉、感知和理解。而这种形式的结构又是什么呢?就是。你要发生一种力,这种力能够运动,并且让人能够感知,即知觉动向力。它的发生,实际上是你用你的思想,设计出能够让人知觉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是基于动向力的发生,来让人感知的。如果没有这种发生,设计的一切努力都等于零。 


李唐《万壑松风图》(1224年)

      所以后来我的研究重点,我发生了转变。我不再研究思想的本体,而是研究思想的方法,即你的思想,要让人能够看得见,或者说用一种方法把你的思想表现出来。这就是我通常所说的,让思想变成一种力,并让这种力发生出来。就是说,动向力发生学研究的是:你的思想是如何通过动向力发生的,没有这种动向力,你的思想是不可能被感知的,而这种力如果表现成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形式就是用三条基础线的关系构造出来的投射。 

美术发生史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二度平面中舞台中心与建筑中心的出现。它们与笛卡尔方格的概念,形成了可透视的新的图底关系。艺术性在慢慢地发生,创意变成了一种奇妙的构造,他可以在平面中把一个立体完美的展现出来,从而使我们的艺术表现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这一切都归功于对三基线和动向力发生的深刻认知。

 


孟欲哓《卢挚·沉醉东风》67×67cm(憨牛居藏珍)


        我说过,所有的平面设计都离不开框架与方格,那么这个框架与方格就是决定我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最基础的空间,或者最真实的空间。在一个二度平面中,要想进行表现,实际上就是要进行一个二度的投射,三度的投影。那么这个二度的投射,其中最基础的关系就是远与近、正视与斜视、掩盖与暴露,拉直与弯曲。
      这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框架的方格中,决定我们设计的最基础的力,就是重力与拉力。在这两个力的基础上,我们才形成了远近、虚实、顶底,等等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 
我们已明确,一个形状的平行,一个形状的边线,是由形状本身的一种骨架结构决定的。这种骨架结构实际上就是我们称之的形状的决定因素,或者,形状是这样发生的。 
艺术的终极努力,就是要让创意成为视知觉。 
    视觉知觉过程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知觉概念是知觉式样的本质特征。视觉创意就是藉助“形”揭示知觉式样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形状也即是创意所能表现的事物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基本空间特征决定了事物的真实形状。

周鹤云《汤式·满庭芳》67×67cm(憨牛居藏珍)


      艺术经验到的形状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形状所概念的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对一类范畴的理解,并让人经验到一类意义,从而产生美感体验。人类所理解的优美、崇高、正义、理性,无不象征知觉力的基本性质。艺术的打动就是基于知觉力:让创意揭示人类的某种命运 一 进取与退缩、上升与沉降、扩张与收缩、果敢与畏惧、和谐与冲突。华夏之美的兼济独善、入世出世、富贵野逸、雄浑淡泊,无不象征知觉力基本性质的本质特征。 一句话:
所谓造型,本质上是骨架结构的投射,结果及动向力的发生。 
所谓特征,本质上是骨架结构的决定因素。 
所谓形性,本质上是三种动向线的关系。 
 

时振华《盍西村·东城早春》68×68cm(憨牛居藏珍)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