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骨与肉
LI JIN: FLESH AND BONE
墨斋画廊
展览日期:2019年3月22日至6月2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上午10:00-下午6:00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
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
《骨与肉》是我青年时期作品的一个回顾展,从我70年代学生时期的作品,一直到90年代末期的创作都有展示。这个阶段也是我开始慢慢的形成自己风格,表达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态度的阶段。
我和策展人选择了一部分学生时期的作品展示。从开始学习美术的时候,在训练中我就开始注重自我表达。通过这次展览的资料整理和作品梳理,也更明确了这一点,从一开始走上绘画这条路,我的艺术特点、态度还有看待艺术的视角,就已经显露出来了。有一句老话讲:“从小看到老”。我的早期学习经历,上工艺美校也好,上美院也好,我那时候的作业不是学院里极力推崇的所谓的主流模式。我对表现对象神情,对人物的刻画的关注已经超出了基础课程和造型训练的范围。我更注重所画的对象,去刻画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去想办法和要描绘的对象互动,而不以所谓的技术训练和学校教学计划,或者说学院的评判方法为目标了。这在当时来讲实际上是有点反叛的。
Study of a Young Woman《速写练习:少女》| 1979 | Graphite pencil on paper 纸本炭笔 | 27 x 19 cm
Eaters Series: Melancholy Woman (Detail)《饕客系列:愁绪》局部 | 1995 | Ink and color on paper 纸本水墨设色 | 151.0 x 40.5cm
李津个展《骨与肉》作品空间图, 2019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重要的人和事。学生时代和早期的创作阶段,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是我的表姨周思聪,她当时已经很有名了,她强调大量的速写训练,去直接面对生活,她的人物造型,对人物神情的刻画对我影响很大。
另外天津美院整体的学术氛围对我影响也很大,相较于其他艺术类院校,天津美院是一个比较重传统的院校,这种先入为主的教育还是比较正统的,正统是指的水墨范畴里讲究的骨法用笔,干湿浓淡这类的传统技艺。当时一些老先生还都健在,我有幸能受过他们的指点,打下了非常扎实的传统笔墨基础。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浸淫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对传统、对水墨的嗅觉,成为了我之后许多创作的滥觞。
Figure Study of Two Schoolboys 《造型练习:两个上学郎》| 1981 | Ink and color on paper 纸本水墨设色 | 85 x 51.8 cm
李津个展《骨与肉》作品空间图, 2019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
Lady Guoguo on a Spring Outing (Detail)《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 1982 | Ink and color on silk 绢本设色 | 57 x 82.5 cm
1981年,全国美术院校组织去敦煌临摹了四个月壁画,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当时我们可以直接进入洞窟临摹,我临摹的对象是北魏壁画《舍身饲虎》。画面中深厚深沉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虔诚,对我对宗教的态度、对我后来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去敦煌沿途还去了西安、麦积山、还有甘南的藏区的拉卜楞寺。让我开始对宗教以及宗教艺术产生兴趣,这些都跟敦煌这次的考察临摹有直接的关系,也对我后来选择去西藏也产生了影响。
The Hungry Tigress《舍身饲虎》| 1981 | Gouache on korean paper (mounted as hanging scroll)
水粉 高丽纸 挂轴 | 174.6 x 92.7 cm
李津80年代赴敦煌写生
1983年毕业之后留校工作,这时天津市教委组织高校去西藏援藏,这是对我一生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本来单位安排的是别的老师,但是我自己确实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对城市生活、对学校的工作有点厌倦。我刚留校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做行政工作,有点压抑。再加上那个时候从内心里很崇拜高更和梵高,向往纯粹的艺术生活,也钦佩他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最后也争取成功了。到西藏以后,确实对我是一个锻炼,之前我基本没有离开过学校这个生活圈,从中学到工艺美校再到美院,没在社会上锻炼过。所以到了西藏所有事情都要自己面对。生活上也好,处理各种关系上也好,都是对我来讲是一个考验,是一种磨练。更重要是八十年代西藏的人文环境,宗教环境,还有独特自然风光,对当时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李津摄于西藏
这个时候才生发出来像《西藏组画》这样的作品。在西藏的作品里头有一些跨媒介的作品。语言上的尝试超越了所谓学院划定的中国画概念,有一些用水粉画画的更像西画的作品,当时也确实想尝试画西画的感觉的作品。那个时候内心表达已经是第一的需要,而不是一个画种的需要,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表达。这个概念当时来讲是属于有点不务正业的,你本来是学中国画的,也是教中国画的。但是后来我在西藏的时候已经开始意识到,艺术不一定是要限定用一种语言,也不是为了某一种技巧创作。
The Tibet Series X: Joyful Dancers《西藏组画之十:欢乐的舞者》| 1984 | Ink and color on paper 纸本水墨设色 | 48.5 x 44 cm
Halo: Dream of Lhasa《光环系列:拉萨的梦》| 1993 | Gouache on canvas 布面水粉 | 118.5 x 118.5 cm
李津个展《骨与肉》作品空间图, 2019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
加上之前常年在都市里生活,天津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城市,天津美院的学院气氛也偏老派。所以从内心里有寻找新的大陆,发现新生活的向往,想去寻找这种爆发的状态。在西藏的我去寺院采风,去牧区游历,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体验相对更自由的空间和意识,也把自己的负担,以及平时在内地容易受干扰的一些事情放下了。所以西藏作品的整体味道来说,一是更自我,二是更加单纯。绘画语言的磨合也比较纯粹,《西藏组画》里画的人与动物系列的作品相对来讲已经完整了,语言上、造型上也比较协调。
Yak Head《藏牛头》| 1984 | Ink and color on paper 纸本水墨设色 | 67.7 x 81.5 cm
李津1990年摄于西藏那曲地区
1985年我从西藏回到内地,先去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了一段,又回到天津美院教书。在天津生活一两年,那个时候与外界没有太多联系,闷在画室里去思考一些绘画的基本问题,艺术语言的建设的问题。那几年比较安静,也画了一点工笔,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又开始波动,又不能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所以又选择第二次去西藏,现在看来西藏实际上要从某种意义上对我来说来说,是一个逃离的地方,是一个摆脱生活和市井烦恼的这么一个地方。
Man at the Door: Master Walking《门中人:洒家》| 1993 | Ink and color on paper 纸本水墨设色 | 45 x 39.5 cm
李津摄于天津工作室
我一共三次去了西藏,后来两次去西藏,在拉萨成家,开始在那里生活。这个时候已经和第一次不太一样了,更多的带着一种宗教的虔诚,希望仰望星空,回归生活,回归日常,回归个人的体验。开始创作出一些关注生活,表达自我生存环境,表现个人家常生活的作品,后来慢慢形成了饮食男女系列。从表面上好像淡化了宗教性质的图腾,从形式上去掉了直观的宗教信仰感,更多的是想把这些终极意义放在作品背后,就是把生活推到前面。我好多的作品是一个“荤面素底”的东西,素底可能就是西藏、敦煌以及很多超自然的力量的综合体,或者说是这些更让人忘我的体验的影响,但是生活又是五光十色的,令人沉醉的。所以后来我干脆就不去想这些形式主义的问题,而是回归到自己的本能,既然你对视觉,对形象,对色彩有天生的感觉和兴趣,你又是个画家,那么就不如喜欢什么,感兴趣什么就画什么。
李津个展《骨与肉》作品空间图, 2019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
Monk (Detail)《行僧》局部 | 1992 | Gouache on bedsheet 床单水粉 | 196 x 78 cm
Alone in the Depths of Passion (Detail)《情至深处人孤独》局部 | 1992 | Gouache on paper 纸本水粉 | 34.0 x 34.0 cm
这次墨斋策划举办的早期作品展,我从中收获很大。我和策展人杨浚承先生很有缘分,早在2010年波士顿博物馆举办的“与古为徒”展览上,他就开始关注我的作品。加上他太太是研究敦煌的学者,他们也在敦煌和中国西部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我们的很多经历有连贯性,我在西藏的时候也是他现在的年纪。他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这一年多来,他在天津北京做了大量的采访和调研。另外以李晓光为首的墨斋策划布展团队在整个“骨与肉”展览的工作让我非常感动。从布展的设计构想到搭建施工的投入,都非常完美。
李津个展《骨与肉》作品空间图, 2019 | INK studio 墨斋画廊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不是说什么事都会提前设计,想好结果再去做的,往往都是先做出来,然后很有可能做完了就完了,不会再去纠缠这个事。所以这次的展览给我本人提供了一次梳理自己成长经历的机会。回头看这条线索,让我找回了一条来时的路,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不忘初心”。这对我今后的艺术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在这里要感谢墨斋的雷澄泉先生、余国梁先生、林似竹女士和我的老朋友龙美仙女士。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在展览策划上的整体把控,“骨与肉”肯定无法像现在这样得到完美的展示。
李津与好友相聚于展览开幕后
关于艺术家
李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2013年获得“AAC艺术中国”(2012)年度水墨艺术家奖。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选为2013年度艺术家。曾在国内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杨浚承(1982年生于香港)是独立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他和林似竹博士共同策划过泰祥洲、魏立刚和杨诘苍的个展,并在筹备李津2016年个展“自在”时和艺术家有过紧密合作。他独立策划的多媒介群展“影窟”以一系列佛龛形式展示,探索物质世界的灵性和神性,复原图象被现代审美所压抑的更多维度。
关于墨斋画廊
墨斋位于北京草场地,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每年举办三到四个展览,合作艺术家包括冰逸、戴光郁,何云昌、李津、李华生、王冬龄、杨诘苍、郑重宾,涵盖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自2012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