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视错觉》连载十九: 阴形空间:前景与背景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40827 浏览 ·2019-08-15 09:22:28

    基本的视觉张力,是前景与背景的分离力。考夫卡在探讨作为格局的背景时,曾指出:“图形就其特征而言有赖于背景,图形出现在背景之上。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局决定了图形。”当较小图形有赖于较大图形时,“较大图形并不停止于较小图形存在的地方,而是在较小图形下面伸展。这再次意味着整个场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环境里得到了双重呈现,一方面它是作为小图形本身来表现的,另一方面它又作为较大图形的一部分来表现。”

    这是图与底的基本关系。只有图努力地成为象,且造成前景的紧张度,画面才具有吸引力,具有艺术的打动力。

    不同的造型法则,图底关系的空间结构完全不同。以结构造型“形为线勾”为特征的中国画,不同于以调子造型“实体描绘”为特征的西洋画。前者是虚空间,美学哲义为“无、虚、静、空”,二度中点线形状是造型的原则,其无形之形、虚幻之形、静谧之形、空白之形,是中国画大道之形、大象之象、大音之音。后者是实空间,美学哲义为“体、质、重、实”,三度中高光阴影是造型的原则,其体积结构、质量质感、重力结构、实象再现,是以油画为标志的方法论。

     鉴于二者造型原则截然不同,对张力的理解也就不同。在藉空间创造张力的求索中,中国画的阴形空间具有独特意义:

     一、双象呈现

     阴形是以背景为形状空间的形。中国画的形勾,实质就是在二度平面中藉点线勾勒出结构线(以结构骨架为主轴的轮廓),线性结构造成了平面的分离,本应作为前景的形状,在线围的闭合面上,并不一定外凸,反有可能内凹,有若在空白背景中挖出的“形状洞”。中国的剪纸,也有同样特性。当进一步观察,被称作的阴形,实质上还不是形勾的闭合面,即不是惯常称之的前景,反是闭合面外的背景,就是与“形状洞”发生公共边界关系的空白。

   之所以中国画以空白为基本格局,重要的在于空白不是无形之虚,而是无形之形。虚空间呈象为形,造成了双象同时呈现:一是挖洞勾形的前景,一是闭合面外的背景。中国画之所以分外看重空白,不在于简单地留白造境,而在于空白为形阴形空间是形为线勾的结构造型的关键所在。这就是《美的选择》反复强调的不同的“看”:一个看到的是实空间,一个看到的是虚空间;一个是高光与阴影,一个是勾勒与骨架;一个是实体的质地,一个是轮廓的闭合面。道不同,法自异焉;

     以闭合面形状之外的公共空间为形 一—阴形,是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意识。

      创意之所以更看重闭合边际外的“空白”,就源于空白之形象喻了公共空间边际线不仅是在造型,更是在创造阴形空间。“无、虚、静、空”成了无形之形的大道。中国画的创意与欣赏,若不能在公共空间中看到闭合面内所不具有的意蕴,境界便无法发生。

     从这个意义讲,与阳形同时呈相的阴形,因共享边界,在创意上表现为形的双重呈现。此时,与背景分离的前景,即所谓的图,亦因背景的阴形性,也产生了幻化,从而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张力,艺术的知觉力游离于公共边际之间,形的阴阳互化,致使作品的表现力更加增强。

     我一直强调:不理解阴形空间,就不理解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亦不具备创意中国画的基本能力。空白、阴形、虚空间、公共关系、共享边界,不是技术概念,而是基本原则,是中国画呈相空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五四以来,特别是改造中国画运动以来,鉴于调子造型的实空间原则一成正统(以恰斯契科夫素描法为准),中国画的虚空间准则至今没有科学讲义,故在宣纸上画调子的情景十分普遍;时尚与时髦,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宣纸上的类水彩与类油彩的偿试。中国光用更“理论”的方式扬弃着中国线,凹凸成了高光与阴影的示范,点线成了点缀与装饰,留白成了传统元素的造境。以虚空间为阴形的结构造型推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歪曲。现今的艺术家,极少有人握着毛笔求思令人神往的空白,绝大多数的人,以“拿来”的洋人资本诠释本士的传统。更可笑的是,这种“拿来”的见识仍停留在1850年西方现代革命之前,可以说,拿来了过时的,舍去了革命的。当以塞尚为代表的走向平面的运动,彻底颠覆了地平线原则,虚空间、平面性的东方意识支助了西方的革命后,以平面性、虚空间为“资本”的中国化泛众,却极度地不理解。人们乐道的还是西方革命前的东西,看重的也仅仅是革命代表者的拍卖纪录。但极少有人解义: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亚维侬少女》为什么会具有如此高的“打破”价值。

       由此可见,当本书把虚空间的双重呈现确立为标题时,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前景中浮动的不是中国画的实在。实在的中国画还需要更为实在的理论支撑。只有理论的科学张力,才能让中国画表现出本义的艺术魅力。



  阴形空间,十八


金沙乌木艺术馆馆长、加拿大籍华人乌木艺术家许志扬《半夜鸡叫》127×87x46cm

 

   二、境界格局

   中国画的张力主要表现为境界格局。

   境界是被创意唤起的最有表现力的张力。《美的选择》之所以把意境视为中国画定义的第一属性,就在于,在一个创意中,若知觉动向力不能旨意境界,且让人在境界中体验知觉力的基本性质,艺术的美知就不会有意境范畴,欣赏就不会呈相雄浑、大器、险绝、高洁、超逸、幽雅、淡泊、清茹的艺术品地。当用风格理解艺术时,美感范畴就成为品地、格致、趣味、风貌。此时,知觉力的基本性质就成为风格与品貌,中国画的善美之境、神美之境、味美之境,就成为被张力唤起的表现力。我们说,艺术表现了什么,就在于艺术表现了意蕴之境,它让人用“品、格、味、风”体验张力的实质。尤其是中国画特别讲求的画外之画、言外之言、诗外之诗,就是张力的无形之力。一个优秀的创作,只有能让人欣赏美的范畴,体验美感的属性,不动式样中的意蕴之动,才能成为张力的打动,成为艺术的感动。

    那么,能动的意蕴在整体情境中又具有怎样的格局呢?或者说,作为格局的意境在整体的情境场中又具有怎样的造型意义呢?

    与形状产生的图形力对极的是背景产生的空间力。应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力。基于“图/底”对极关系的属性,分离出的作为前景形性的图,与被分离的作为背景格局的底,力的运动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图形一般具有努力地外凸力,基底一般具有努力地内凹力,从而形成知觉力的空间差,二者相差的距离越大,知觉的紧张度也就越大,表现的情境也就越有意蕴,表现力也就越强。正因为知觉式样的这一基本性质,以“无、虚、静、空”为基本格局的中国画,在造境上就特别看重因视觉差而引起的张力。我们说,以空间创造张力,就是要利用知觉力的基本性质,让空间产生紧张度的式样,从而形成力的对极,以唤起作品的表现力,即中国画的“品、格、味、风”。

     在中国画以境界为山水的情思中,基本格局的“远”,成为知觉力对极视觉差的象征。“远”已系结构与组织。尤其是平远、高远、深远的法则,更集成了中国式“看”的世界观。这种间隔感的不即不离式样,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以至中国式的空间结构,总出发于“远”的情思。没有“远”,就没有格调与品味:山水若无平远,则难言辽阔;若无高远,则难言险绝;若无深远,则难言幽曲。正是知觉力的对极互补,意蕴才成为时尚、风格、趣味,艺术的欣赏才概念为浩然、雄浑、幽逸,才有了美的范畴,让人在风格中体验知觉力的基本性质。

      当创意在远与近、升与降、进与退、取与舍、疏与密的对极中思考张力的格局时,艺术便在张力的结构中诞生。此时,艺术的境界,表现为“对极力”的互补,而前景与背景的关系格局,正是互补致中的力的意蕴。格局是一个不动的式样,同时,格局又是知觉力能动的意蕴,它用境界造就了张力并唤起了作品的表现力。

      从这个意义讲,造型就是创意具有表现力的张力格局 —— 意境格局。

 

 阴形空间,十八

河北工艺美术大师石克永《易水砚·玉带石·荷塘逸趣》36×31×5cm


   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格局呈相为背景空间时,基于双重呈现,格局不是单纯的背景,不是衬托,而是阴形空间的“形”。千万不要偏离中国画造型的这一基本原则。“无、虚、静、空”不是空泛的形容,而是一个实在的结构。只有深刻地理解双重呈现,中国画利用空间产生张力的原理才有基础,张力的表现空间才有境界、意蕴、情调、味趣。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二 周四 周六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阴形空间,十八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