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新书|彭长征题写书名青年诗人马登诗集《煮诗为医》出版

来源:中国美网 ·7255 浏览 ·2023-08-01 23:09:19

成都青年诗人马登新诗集《煮诗为医》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著名艺术家彭长征受邀题写书名,由作家章勇为本书作序。

马登,男,现居成都。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刊发于《星星诗刊》《青年文学》《四川诗歌》《四川经济日报》等刊,有作品获省级奖项。著有散文集《借阅星光》《煮诗为医》。

 


马登《煮诗为医》后记

一、思考

诗歌是文学的前锋,文思的箭塔,文化的雷达,文建的烛芯,文创的螺钉,文明的帽沿。诗歌艺术出现异彩纷呈,多头并举,百花盛放的景象,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结晶。在空前的物质文明催生之下,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诗歌作品将继续持有精神文明领地不可或缺的重要份额。继承推动探索,前沿带动传统,专业引领业余,职业融合民间,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共生共存,共建共好。

在发展与变革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值得分析与探讨,那就是诗歌的新场景化时代已经开始。

何谓场景化?即代入感,即便身处异域也仿佛身临其境,画面感、近身感、亲切感,与肌肤接触,与骨骼对接,与灵魂交融。这种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今天的市场营销活动中,而诗歌创作在场景化运用中从未缺席。

诗歌载体本身就具备自己独特的场景气质,比如著名的《雨巷》、《致橡树》、《再别康桥》,有画面感的场景,有文字音乐感的场景,有特色情绪营造的场景,也有各种元素相互补位共同培植的场景。但是,当代的诗人们有了新的超越,有了更加犀利的创新。诗歌场景化借助互联网工具,现代化沟通方式,衍生出更多不同风格不同质地的惊喜,以前无法实现的场景化现在也得以释放与升华。

龙小龙和马飚在新工业诗场景化构建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与创新,读者亲临的不单单是大工业工作流程的诗意化,更能体悟当下新工业文明的迭代、加速、思辨为我们奉献的精彩与壮丽。从工业文明萃取诗意精华,利用诗歌的器皿,诗化的冲泡,准确呈放于读者的餐桌前,亲民化、艺术化、口感化、温度化,形成了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时下比较流行的“舌尖上”的工业诗歌艺术作品。这本身就是场景化的精致运用。

龚学敏重走长征路,将亲历亲为的实地考察化为长诗《长征》,而他在《四川在上》、《遇见藏地心有风马》则以新颖的通感和移觉将读者带入别样的场景。这种带有一定风险系数的场景化创意,显示出作者相当的勇气、胆识与执着。

2022年,成都凸凹(魏平)出版《水房子》组诗引来众多关注,他“以四千行长诗献给伟大的李冰和世界的都江堰”。以诗开路,打造场景,精心修复都江堰文化,功德无量。

张执浩和李元胜的诗歌作品场景化趋于随和,见物即诗,他们开始尝试实现“物物相连、人物相连、万物相连”的场景化勾连;臧棣的《诗歌植物学》,将花草植株蔬菜水果搬进稿签,平凡与诗意被同时打包、压缩、加密、寄送、派发、签收、拆封……读者打开的诗意居然各有不同,“盲盒”般的礼物,让阅读者猜测期待,让收件者意外惊喜,喜不自禁。他们的场景化运用似乎已经步入下一个的阶段,将诗歌的“互联网”向“物联网”推进。

张二棍作品特色不同,他能够准确有效地将内心世界的场景化呈现读者,画虎画皮更能画骨,值得称赞;李发模擅长利用问答方式搭建意象的场景化平台,逐渐抬高作品的内涵与底蕴;湖南的老诗骨李不嫁,将隐喻场景化推向另一座高峰,虚化阳面,亮化阴面,明明击中模拟的靶心,却意外洞穿真人的躯体;杨角的作品好比将自然风情与人文气息及朴素哲思刺绣于同一张绢帛不同的两面,天衣无缝般难窥破绽,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双向落差,既能度化,亦能折返。

还有一位值得关注的场景化新锐,北京诗人十耘。其作品如钻石,如蜂鸟,如星空,如纳米,如毫秒。他喜欢利用小场景聚焦,用短句吸粉,“撒窝子”,带入以后,利用诗歌的技巧,暴露自己的“大野心”,用小诱饵钓大鱼。这种方式方法几乎十拿九稳,效果非凡,比如他的作品《姐姐让我寄一身旗袍》。

挂一漏万,请原谅我阅读面的狭窄,估计还有很多场景化的迭代升级是我未知领域,不能一一道来,请多多包涵。

《星星》诗刊电子刊物直接触及小视频朗诵,打造个人及刊物品牌独立IP,很多诗人从文字背后走到艺术前台,利用场景化演绎,实现诗歌作品再创作,解决了诗歌与读者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经常听到诗歌被边缘化的哀叹。但是直到今天,诗歌为什么还是没有真正被边缘化呢?我以为诗歌被边缘化是个幻觉。诗歌其实是开辟了自己的四环和五环之路;打通了自己的绕城高速,不仅有了“三绕”,而且有了“四绕”和“五绕”。甚至,诗歌已经演化出新的形态,向“地铁时代”、“高铁时代”、“动车时代”延伸。

当然,今天的诗歌创作不应该只停留于被动参与,还应该主动吸引更多场景化方式加盟,与诗歌联袂主演。比如主动与美术界,社科界、影视界、声乐界合作,将诗歌创作推向自己的“物联网”时代。

诗人是敏感的,前卫的,锥型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温度计,是“横看成林侧成峰”的眼睛,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的量具,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成像系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时空法器,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记忆器皿,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剧本杀,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VR眼镜。 

诗歌的新场景化时代已经开始,而且已经起到一种新的引领作用。场景化提升诗歌的鉴赏,让诗歌走进自己的二次元空间。诗歌与语音熔炼,诗歌与视频锻造,诗歌与物流融合,诗歌与科学互补,诗歌与绘画交融。

特别是绘画。不限于素描、速写,不限于国画,还可以国漫。创意人物水墨画家,著名漫画家,书法家,雄起艺术创始人彭长征将成都元素,国学文化,传统美学,军人精神融入画作,打造了一套独有的视觉、场景效果。他喜欢主动出击,利用创意水墨画与文学作品、文化艺术、文字音乐架设别致场景,将博大精深的内容带入到简单凝练的认知领域,通俗化,明了化,可视化,亲切化,创造了一张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羡艳四座的新名片。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美术艺术生毕业,他们有能力展示才华,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世界,将诗歌与二次元结合,配合视频制作,完成诗歌的再创造。没准儿诗歌真的会迎来一波全新的深刻的革新与发展。

二、感恩

序言作者章勇先生是我在四川文艺传播促进会认识的作家。他写小说也创作诗歌,实力派创作者。同时,我们都是中共党员,同为功能性党小组成员,一起参加党组织学习和讨论,接触越多也更加熟悉。于是请他为我的第一本诗集作序,他欣然答应。洋洋洒洒几千字,章先生对序言的认真程度不亚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严谨而细致,全面而深入,为本书增加了很多亮色。感谢书点文化出版公司,他们为诗集校对、排版、不辞辛劳,兢兢业业。感谢四川文促会徐建成老师鼎力支持。他在侧面默默地付出,推荐、组稿,集结大家共同参与丛书出版,才有了我们这个系列文集的诞生。

感谢彭长征先生为诗集题字。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在未曾见面的时候,我就为他的创意人物水墨画《带枪钟馗》写评论文章。那时候我真是自不量力,居然真的给大画家写评论,居然还连续写了几篇,也不知道自己是吃了哪门子熊心豹子胆。彭长征先生非常认可我写的评论,他多次在众人面前夸奖我,鼓励我。他豪放的性格让我想到了宋朝的苏东坡,想到了大江东去的豪迈,想到了风流人物的超然,正像本书的提字一样:潇洒不羁,行如流水,上天入地,左右逢源,气度不凡。

三、选择

捍士先生是90后才子,贵州人,他是第一位主动为我的诗歌写评论的评论作家。在这之前我是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的,我籍籍无名之辈,还能得到一位90后粉丝垂青,让我既兴奋更惶恐。兴奋当然是作品得到了承认不由自主的激动;惶恐是因为作品水平有限得到过高的褒奖和鼓励如坐针毡。

唯一能够报答粉丝的就是不断地写,写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但这正是创作者的“不归路”!既要保持创作水平不降低,还要让创作水平不断地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即便不可能完成,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这就好比坐上筋斗云,到了半空,筋斗云撤走了,此刻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从云端掉下,要么自己赶快长出翅膀开始翱翔。

我选择后者。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