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错位与重建——当代书画艺术市场之我见

唐书安 ·31359 浏览 ·2017-08-01 11:38:22

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应该是艺术家的常态追求,当前的很多一线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包括艺术市场出现了问题,根子上还是文化和思想出现了问题,我称之为思想和价值的“错位”。当今时代,虽然工种种类繁多,实际上但还是逃脱不了“士农工商”四民这一身份的划分。旧时中国,“士农工商”四民的定位很准确,它所对应的价值标准也非常准确,即“礼义廉耻”之国之四围。正是因为这样的价值标准没有改变,所以千百年来的中国,尽管朝代更替,但依然延续着华夏文明的根脉,且代有新见。昨天晚上我看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的《隐身东瀛的瑰宝》节目,片中阐述今天的日本人还在沿用唐宋以来的抹茶饮茶方式,片中说,750年来日本人都没有改变用天目茶碗品饮抹茶的习俗。此外,潘公凯院长曾在一次有关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演讲中提到日本的东京大学雅乐科,还在沿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宫廷音乐教学,毫无改变。雅乐目前仍然是日本的宫廷音乐,正因为它的“不变”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通过这两个没有改变文化精神和习俗的例子说明: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自我价值的判定上如果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其恶果一定是不断呈现的。近代百年以来的中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明显的人伦价值和审美观错位,使得中国越来越深陷利欲的泥潭。前几年艺术市场的表面兴旺,和目前的日渐低迷,正是这种错位价值观下出现的必然结果。 


前几天和朋友谈到艺术市场问题,我搜集了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在解放前卖画的收入和买画的人群定位,以及他们对艺术的认识等问题,将他们的这些情况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一批知名艺术家的心态、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市场演变等情况加以对比。得出结论:艺术品消费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定位将直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观和审美观。新中国成立前的画家们以艺术创作的传承与突破作为根本,收藏家也都是具有旧思想、旧文化、旧习惯、旧风俗的官商政要、文化名人。举例说,张大千1926年的润格,丈二大画30大洋,1928年涨到60大洋;1939年9月,于非闇和张大千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张大千展出了40件作品,其中《黄山松云图》要价680大洋,《青城小景、人物》要价500大洋等,折合成当前按平尺计算润格,合每平尺50大洋。齐白石1920年润格,花卉加草虫二尺10块大洋,每多加一只草虫,加10元;如果是要求画藤萝加蜜蜂,每加一只加20元;齐白石1931年的润格,花卉条幅二尺10块大洋,八尺72块大洋等。在一篇名为《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与文人待遇》的文章中谈到:民国时期一个大学教授的基本工资是400至500大洋,最高能达到600大洋,如果再加上在其他院校兼职做教授以及写文章赚稿费,甚至能达到一千多大洋,如王国维、陈垣、胡适、徐志摩、鲁迅等能达到月均收入1500大洋,这些教授也基本上都能自觉购买书画和碑帖拓片,金石鼎彝等文物,而那个时候的基层公务员如警察的月薪是2块到10块大洋,是绝对与古玩和艺术品绝缘的。由此可以证实,那个时候的艺术品消费者主要是有钱、有身份、也有一定审美品位的精英人群。比如秀才出身的四川军阀王瓒绪1936年邀请齐白石到蜀中一游,许诺给齐白石3000大洋。尽管后来齐、王之间出现了问题(“半年光阴,曾许赠之3000元,不与,可谓不成君子矣”)。(摘自张玉丹、刘振宇《四川博物院藏齐白石作品初探》,刊登于北京画院编《齐白石研究》第一卷)。再如:作为艺术家的徐悲鸿和作为作家的老舍都能自觉购买齐白石的作品,而民国时期张大千、齐白石等一线画家的卖画月收入基本跟同期的大学教授等同,也基本在500至1000大洋之间(当然,张大千即是画家,也是收藏家,其收入应该更多,但其花销也应该更大),这样的数据和现象也可以证明民国时期的艺术品产业链条是健康而正常的。 


反之,近二十年来的艺术市场从产业链条而言都是矛盾而错位的,或者说是骨折的!由于反腐风暴,导致当代书画家,当代收藏家,当代画廊从业者不同程度由骨折转为骨癌!错位的核心原因是:都不以学术或艺术本体为本,而是以价格决定价值,以职务决定高度!艺术产业链的正常排序是:艺术家—画廊—艺术品消费者!正常的理念是都本着学术和审美高度来推动艺术发展!但近二十年的艺术产业链的实际排序是:艺术品消费者(以官商利益交换型为主的礼品画市场)—画廊—艺术家!就是,掌握着权、利而审美庸俗但又喜欢附庸风雅的官员以及有求于官员的企业家主导着艺术品创作。(当今的大学教授、报社记者、作家、律师、医生等知识阶层几乎不买画,当然按那些一流艺术家的润格看,他们是买不起画)。旧时代的中国商人,地位虽然排在四民之末,但也非常强调“道”,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到了明清两代,商人更是非常自信。认为“良贾何负闳儒”(明代文学家汪道昆语),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更明确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15-16世纪一位山西商人王现训诫他的儿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更早的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其实早就说了,人要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好了,这些具有“士魂商才”(日本涉泽荣一语)、“修高明之行”的商人正因为他们富而好礼,所以能够敬重艺人、买画、藏画进而完成“诗书传家”这样一种非常中国的礼仪传统。我们再看旧时的藏家心态,也很好玩,元代汤垕说:看画如看美人,其风神骨相,有肌体之外者。今人看古迹,必先求形似,次及傅染,次及事实,殊非鉴赏之法也。元章谓,好事家与鉴赏家自是两等家。多资历,贪名好胜,遇物收置,不过听声,此谓好事,若赏鉴则天资高明,多阅传录,或自能画,或深画意,每得一图,终日宝玩,如对古人,虽声色之奉,不能夺也。(汤垕《画鉴》)


由以上士、商两方面的文献分析,旧社会的士大夫和商人都在求“道”的过程中将书画家的作品也纳入到“道”的层面。而当今的“士”、“商”阶层几乎都在追求“GDP”和“利、欲”,尽管他们也延续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优良传统,但由于缺乏自觉地“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道义感,所以也顾不上“修高明之行”,自然的,他们的喜好书画,只能是“好事者”,而绝非“鉴赏家”,他们的买画,不是基于“道义”的,而是“利益”层面。正因为这样的收藏观念的转变导致画廊从业者按此思路去寻找美协主席,书协主席,画院院长,美院教授以及各路大忽悠者等以职位高低代表艺术水平的所谓艺术家作品,以博得官员以及有求于官员的企业家的价值认同!而艺术家呢,眼看着身边很多艺术家豪宅豪车美女不断更新换代!于是弃艺术本体而不顾,竟相钻营于职位,身份,地位,知名度等!于是乎,近二十年看似繁荣的艺术市场都是在这种错位中高歌猛进!目前一线艺术家润格普遍在十万一平尺以上,按一年卖一百平尺计算,就是年收入一千万!比起每年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的奖金五百万要多一倍!但试问,这些"一流"艺术家真的能与国家科技奖那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们贡献了一生的努力要伟大和牛逼么?能与民国时代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等穷其一生精研艺术并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相颉颃么?如今,反腐风暴一出,处在艺术产业链顶端的庸俗官商一倒,处在它下游的画廊和艺术家自然就成了空中楼阁,上下都不是,只有等死!这就是错位必须付出的代价! 面对如此现状,应该如何反省与重生呢?如前所述,艺术产业链的正常顺序是艺术家—画廊—艺术品消费者!核心是学术而非权术!三者如都能对此有清醒认识即:艺术家究心于艺术本体的深度研究,多读书习字,多师造化,广闻博见,化性悟道;而作为画廊从业者也应该多提升审美境界,做好专业的服务和配套工作,去培养和引导一批真正有眼光懂艺术的艺术品消费者买得起画、留得住画,果如此,那一定是真正的艺术品市场的春天!所以我认为,2014年不是艺术品市场的崩盘年,而是真正的艺术品消费元年! 2015年4月 唐书安写于京东和厚堂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