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非遗中国:京韵大鼓

新浪文化 ·12142 浏览 ·2018-08-16 10:02:20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非遗中国:京韵大鼓

国画中的京韵大鼓


非遗中国: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表演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京音大鼓”、“小口大鼓”等名称。清末民初,鼓书艺人胡金堂(艺名“胡十”)、霍明亮、宋玉昆(艺名“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增加四胡和琵琶,与原有的三弦共同担任伴奏,同时将演唱所用的河间方言改为北京语音,又吸收京剧的发音吐字技巧与部分唱腔,大量采用清代流传于八旗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曲本,由此形成韵味独特的京韵大鼓。


民国京韵大鼓 戏单

民国京韵大鼓 戏单


京韵大鼓说唱结合,唱中有说,说中有唱,雅俗共赏,唱腔往往一曲多用,表演重在写意传神,一经问世,便以刚柔相济的风格迅速征服了观众。其后的几十年中,这个曲种不断走向成熟,先后出现了白云鹏创立的“白派”和骆玉笙(艺名“小彩舞”)创立的“骆派”等重要表演流派。


“非遗中国:京韵大鼓

“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 骆玉笙


京韵大鼓的唱词基本采用七字句,有时会在句中加入嵌字、衬字和垛句,每篇唱词有一百五十句左右。其甩韵以北京语音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韵白讲究语气韵味,半说半唱,与唱腔衔接十分自然。表演时一人站唱,自击鼓板掌握节奏,旁边一般有三人操大三弦、四胡、琵琶伴奏,有时还佐以低胡。


非遗中国: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注重歌唱,唱腔属板腔体,专唱短篇作品。其曲目主要包括《单刀会》、《战长沙》、《白帝城》、《刺汤勤》、《探晴雯》、《黛玉焚稿》、《风雨归舟》等百余段传统叙事作品、写景抒情小段及新编现代和历史题材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但目前这个曲种已出现后继乏人的状况,急需保护传承。


非遗中国:京韵大鼓

国画中的京韵大鼓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为该遗产的传承人。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