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一代诗圣杜甫的另一个隐秘身份:书法家

作者:唐 林 来源:中国美网 ·56805 浏览 ·2019-10-18 11:38:14

 杜甫,书法家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整个巴蜀文化史中,从外乡进入巴蜀进行文学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是“诗圣”杜甫。杜甫半生潦倒,“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杜甫:《进三大礼赋表》),安史之乱后甚至到了靠挖野菜、拾橡栗充饥的地步。最终决定全家离开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南徙,到秩序安定、经济繁荣的蜀中投靠老友高适。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入蜀,在时任彭州剌史、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帮助下,筑草堂于浣花溪畔,“舍南舍北皆春水”[①],有了安静的生活。这其中,到绵州(今绵阳市)、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市)住过一年多。一直到765年才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在云安(今云阳)小住之后,766年移居夔州(今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在此修建一所草堂,住到768年才乘船离开四川赴江陵。两年之后,即客死他乡。

    从759年—768年,杜甫实际在巴蜀生活的时间总共8年又2月[②],川西、川北、川南、川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蜀期间,其诗作进入成熟期和丰收期,仅在成都就作诗271首(包括蜀州、新津、青城、绵州和重返成都途中所作的23首在内[③]),在夔州(今奉节,属重庆市)作诗429首。这时期,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绝唱。

   杜甫诗人的光芒太盛,几乎掩盖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书法家。

 

杜甫,书法家

陶宗仪《书史会要》

 

杜甫善书,史料多有记载。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说他:“于楷隶行草,无不工者”。明人胡俨称他:“字甚伟怪”,书法上他主张“瘦硬”(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青年时期,他曾相继与书法家李邕、张旭、郑虔、顾诫奢结交、过从[④]。他善书表现在他的诗歌中甚多。他在《壮游》诗中自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足见幼年执管临池之勤奋。他在《莫相疑行》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他写书法时使围观的学人们倾倒佩服。至于在暮年诗《得房公池鹅》中,他自己称:“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王右军就是书圣王羲之。

杜甫还是著名的论书家,著名的论书诗有:《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李潮八分小篆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等。许多诗都与四川的人与事密切相关。其中《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是杜甫入蜀后,见到“草圣”张旭的遗墨,万分伤感,写下的一首论书诗。张旭,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书法与怀素齐名。诗圣赞扬草圣张旭的时代精神,说他的书法犹如“悲风生微绢,万里起古色”,主性颠逸,超绝今古,悲壮的时代赋予了悲壮的笔触,成为百代的楷则,这是对张旭最恰切的评价。

 

杜甫,书法家 

杜甫写于四川的论书诗《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遗憾的是杜甫手书墨迹早已不存,仅有刻石记载。据史料记载:全国,唐代杜诗刻石有五种,宋代杜诗刻石八处11起,但大多不存。

现就四川两处杜诗石刻介绍如下。

一是四川射洪县金华山杜诗石刻《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相传杜甫当年避乱暂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凭吊陈子昂曾书字留题并刻石。杜甫手书刻石文物早已毁失,但后人曾依杜甫书字手迹重新刻石。遗存到现代的杜甫手迹石刻大约为明代摩刻。石刻曾毁于1966年文革之祸,幸尚有明石刻拓片存世[⑤]。根据拓本,洪丕谟认为杜甫诗碑上的书法,笔力挺拔,骨格清劲,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理想。

 

杜甫,书法家

(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传)[⑥]

 

不过,金华诗碑是否为杜甫真迹,有争论。

肯定为杜甫手书者。范文澜《中国通史》1987年修订版(范文澜去世后修订版)在“盛唐诗人” 一章中选用[⑦],插页李白、杜甫画像,换为“杜甫书金华山诗石刻(拓本)”[⑧],显然范老身后的修订者确认金华山杜诗石刻为“杜甫书”,是当初杜甫手迹的原刻。蒋均涛《射洪金华山的杜诗石刻》[⑨]、张玉白《金华山杜甫题刻考》[⑩]等,认为此杜诗石刻为宋人据杜甫原刻手迹的拓本所复刻。《射洪县志》[11]等均照此引用。

否定或怀疑为杜甫手书者。历史学家洪业(洪煨莲)[12]称其是“传钞讹夺”[13],陈尚君[14]认为:因石刻宋以后不见著录,来历不明,尚难遽定真伪[15]。

未作评论者。高文[16]、丁祖春[17]认为: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是后人勒石立于(射洪金华山)书台内。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彭燕认为:四川射洪县金华山的杜甫手迹石刻,目前学界观点普遍认为是杜甫本人的手迹,而非他人伪作[18]。而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认为否定为杜甫手书者为主流。

虽然目前众多观点莫衷一是,但是,笔者深为赞同祁和晖的结论和建议:射洪金华山杜甫手书之原刻究竟毁于何时?拓刻杜甫原刻之新石柱又确立于何时?均尚待硬证。只有在这两点上有了足具说服力的证据或推论后,是否为杜甫手迹的问题才能有所进展。在证据和论证尚无共识之前,在引用金华山杜诗石刻拓片时,都应在“杜甫手迹”前加上“相传为”或“传为”之类词语[19]。

 

杜甫,书法家

四川巴中南龛石窟杜甫书严武题词(伪)

 

二是四川巴中南龛杜甫书严武题词。

自清以来有一个传说(出自清末金石学家叶昌炽《语石》),即杜甫到过巴州(今四川巴中市)并在巴中南龛壁间乾元二年(759)书严武(时任巴州剌史)摩崖题诗,书共十行,行十八字。其后得到众多引用,如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20]等。

但实际上,此书并非杜甫所写。

上海博物院研究员、上海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陶喻之严密考证后认为:此书乃晚清好事者掩耳盗铃所出[21]。四川省博物馆于建章、高国芬研究后认为:此题诗既非杜甫书也非严公(严武)作,乃是好事者在清道光丙午(1846)之后,从《金石苑》成书之后,到宣统元年(1909)的半个多世纪间,将一通宋代万公南山诗石刻,改头换面,把万字改为严字,并在后面加刻上“乾元二年杜甫书”七字,从而一通宋代石刻就变成了唐代石刻,然后拓片广为散布[22]。2019年10月14日笔者与四川作家聂作平(《南方周末》之《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之路》等文的作者)求证,他称:杜甫在四川期间从未到过巴中,他去到距离巴中最近的地方是阆中(阆中距离巴中直线距离约100公里左右)。

故今巴中南龛壁间乾元二年杜甫(759)书严武摩崖题诗,不是真的。

就全国来讲,唐代杜诗刻石,文物今已无存。

 杜甫,书法家

 

作者简介:唐林,美术史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史》作者。





[①](唐)杜甫:《客至》。

[②]祁和晖:《杜甫生平分期述评及我见(下)》,《杜甫研究学刊》2006年1期。

[③]蒙默等:《四川古代史稿》,221页。

[④]郭沫若《李白杜甫年表》,参见《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⑤]祁和晖:《唐宋杜诗刻石考述》,46页,载《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3期。

[⑥]洪丕谟:《古今书法名作鉴赏大成》,249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⑦]高文、丁祖春等编:《四川历史人物名胜词典》,11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⑧]范文澜:《中国通史》,680—681页,1987年修订版

[⑨]蒋均涛:《射洪金华山的杜诗石刻》,《草堂》(今《杜甫研究学刊》)1984年1期。

[⑩]四川省射洪县陈子昂研究联络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陈子昂研究论集》,29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11]射洪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射洪县志》,90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按:《县志》称“也有专家认为,杜诗石刻为后人伪托。

[12]洪煨莲(1893—1980),男,原名业,字鹿岑,谱名正继,号煨莲,。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燕大历史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病逝于美国,终年87岁。

[13]洪业著、曾祥波译:《杜甫 中国最伟大的诗》,3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4]陈尚君(1952—),曾任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15]陈尚君:《杜诗早期流传考》,载《中国古典文学丛考 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高文(1931—),山西省临汾市人。考古学家。曾任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长、四川省文物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17]丁祖春(1937—),四川简阳人,曾任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等。

[18]彭燕:《宋代巴蜀地区石刻杜诗》,《杜甫研究学刊》2014年4期。

[19]祁和晖:《唐宋杜诗刻石考述》,49页。

[20]高文、高成刚编:《四川历代碑刻》,109—110页。

[21]参见陶喻之:《巴中乾元二年杜甫书严武摩崖题词辨伪》,《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4期。

[22]于建章、高国芬:《杜甫书严公九日南山诗石刻考辩》,《四川文物》1992年5期。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杜甫,书法家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