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宋代画家李唐

中国美网 ·3 浏览 ·2018-01-29 11:26:22

李唐



通常指李渊建立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也指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公元907年~936年)和李昪建立的南唐(公元937年~975年)。


李世民祖籍之谜


1996年前唐李伦墓志铭于邢台市任县新市村北沙坑发现。此坑距邢台隆尧县王尹村唐祖陵3里,有光业寺碑珍贵石刻。(墓)志铭未见上盖,四侧各刻有3个供养人,李伦墓志铭铭文和光业寺碑文清晰表明李唐祖籍在今邢台任县新市村,从而揭开了李唐祖籍之谜。   铭文的关键话只有七句:“公承唐王之胤,建初皇帝之宗”,“归祔祖考”,“致于旧域”:“邢台之郡,任县之北,新市居疃”。其译文是:家父李(伦)公本是唐王的后代,建初皇帝李熙(李渊的曾祖父)的子孙,死后愿归祔老祖宗,安葬到李熙老祖公的原籍地(故乡):在邢州的管辖区域内,任县的北部,新市村是我们老李家世代居住的家园。七句中关键的关键是一句:“新市居疃”。这表明“大唐故里——任县新市”成立!


李伦墓志铭透露出的信息:   李渊与李伦是同一个始祖李熙,他们的祖籍地是邢州任县新市村;   河北邢台任县新市村李熙一族世系表如下:李天赐→李虎李昺→李渊→李世民…………李晁→李通→李伦→李仲殷、李仲和…光业寺碑:金绳界邢任之国“金绳界邢任之国,宝刹舞燕赵之衢”。“金绳界邢任之国”,就是要把“新市居疃”界在圈圈内。光业寺碑的撰写者杨晋对李唐的“桑梓旧国”、“维王桑梓”肯定心中有数,所以才给了任县这么高的荣誉和礼赞。“维王桑梓,本际城池”就是指“邢任之国”新市村。小小的李伦铭隐藏着惊天的大秘密!民间墓志文物也能承载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记忆和资讯。《李伦铭》传承和载述出李唐故里的精确记忆与相关资讯。《李伦铭》一证明李渊老家是新市村;二证明陇西李氏部分根在新市村。因为还有一部分是柏人侯李昙大儿子李崇之后。李渊做了皇帝,把李熙李天赐墓迁往西北距新市村五里、风水更好的王尹村北,开始修建大唐祖陵,到李世民继位,继续修建烫祖陵,耗时17年,终于在李世民在位时修建隆尧唐祖陵完毕,李世民下诏邢州刺史对唐祖陵春秋两祭,以彰先祖。

 

简介


王翚《雪江图》卷,纵34厘米(画心纵27.5厘米),横800厘米(连同引首题字、拖尾书跋。盖因受当时印刷条件限


宋代画家李唐

王翚雪江图卷


制,图卷由34×20厘米的印本粘贴连接而成),系宣纸黑白版本。因该卷未曾装裱,又印本上未见出版社名称,故对于出版社以及出版时间,均无法明确。但从该图卷的印刷质量、形式以及流传情况方面来看,应系清末或民国初年的版本,流传至今百年,且尺幅之长,保存之完好,均属难得。图卷前有“引首”,上有乾隆帝弘历御题“口口天倪”(前两字已残缺,下同),中间上端钤“乾隆御笔”印章,前隔水连接处钤有“天地一家春”、“含英咀华”骑缝章,隔水中由弘历题日;“刚过小雪六花颷,此是今冬第一祥。地润秋霖晴越月,朝霏时至协霄阳。已欣承口称谷熟,更卜明春滋麦芒。坐对皑皑宁不慰,缱思捷信怃增惶。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小雪节次日得雪应书以志喜,此后展卷可不复题识矣。御笔。”钤“太上皇帝”、“十全老人”朱白两印。


作者


图卷作者系清代画家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常熟人。王镒弟子。后转师王时敏,悉心临摹历代名作,熟谙诸家技法。圣祖玄烨曾命他主持绘制《南巡图》巨构,并赐书“山水清晖”四字,声誉益著。与王时敏、王镒、王原祁合称“四王”,又与吴历、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镕铸南北画派于一炉。晚年画风于简练中求苍浑,为论者所重。弟子很多,称“虞山派”,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山水画。


款题


《雪江图》卷,图尾有款题“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补杜诗。己丑九秋望日画于红叶山庄。按此可知该图作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作者时年七十八岁,应系王翠晚年之作。图中内容借取唐代诗人杜甫《古柏行》“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诗意。有关图中所绘的内容,可以从图上由弘历御题的诗中来窥得,诗云:“辛丑暮春初得此,促成七字吟大旨。适当几暇重展观,正值六花频纷委。元气磅礴雪淋漓,即境即图浑一理。龙从玉岭落银瀑,曲径从中入林里。林开山远忽豁然,驴背谁家寻句子。口江岩耸倚高楼,映以读书或车氏。冷烟寒树互隐现,又见琳宫云外峙。枯枝峭壁各尽态,江更环流溪阁迤。阁中可望隔溪路,路上旅人寒战齿。飞泉弗冻幂长松,抬提白足游筇履。峰回路转境愈深,冒雾高飞鸦阵起。崖宽波阔眺无际,口下远帆来至垒。别开生面殊赵芾,一例长江图万里。卷尾独殿小孤亭,诗情足补杜子美。空前绝后莫形容,运神着于嗟何以;真是长言之不足,舞之蹈之而已耳!癸卯(1783年)新正月再题”。在这则长题中,不仅把图画的山川雪霁,驴背觅句,冷烟寒林,楼居读书,峭壁环流,琳宫(此指道院)巍蛾,江上群鸦阵起,岸上旅人归途,江边舟船停泊……作了描述,以反映雪景山水寂静、清幽、安逸、祥和的意境,由此称赏此图卷与南宋画家赵芾的《江山万里图》卷堪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可知该图卷系“辛丑暮春(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归入内府,从此弘历便在图卷上一再题识,直至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不复题识”。在此十六年间(仅乾隆四十七年未加题识),弘历在该图卷画面的空隙处题识多达廿处,其情形与他在所藏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实系赝品)上题识累累完全相同。并且还在该图上加钤“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鉴之宝”“养心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天子古稀”“即事多所欣”“修辞立诚”等鉴藏印章多达七十余方。使这件既被誉为“空前绝后莫形容”的艺术杰作,却遭到了如此乱加题识、印记的糟蹋,委实令人痛惜!又图卷后隔水内还钤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陶冶赖诗篇”诸印章。拖尾上有和坤、梁国治、刘墉、董诰、曹文植五位大臣用工楷书写的诗跋


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宋代画家李唐

【名称】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天津博物馆藏


  【简介】


  又名《濠濮图》卷,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114.5厘米。


  经明代安国、项子京,清代宋荤、李凤池、陈定等人鉴藏,曾人藏清乾隆内府,后由溥仪将其盗运出宫,解放后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现存于天津博物馆。


  作品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以青绿罩染。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与《采薇图》中伯夷和叔齐的表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作品的故事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对话非常精彩,透出层层玄机和狡黠,思想空间不停地转换、跳跃,具有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体现了一种对想象力的挑战精神。


  李唐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他南渡之前的作品以《万壑松风图》为代表,表现了他画体的北宋风范:构图繁密,气势雄峻,画风严谨,朴实厚重,动人心魄;南渡之后的作品以《采薇图》和《清溪渔隐图》为代表,表现了李唐的另一种风貌:简练洒脱,水墨苍劲,以刚性线条和大斧劈皴为标志。


  依照这个标准观看《濠梁秋水图》,我们发现它似乎正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处在一个风格转变的时期。转变的具体体现就是李唐从范宽的风格中逐渐脱离出来,形成新的风格。这种转变后的新风格可以称为李唐风格,或者叫做南宋风格。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体会这种转变。


  比如构图,局部取景的方式在《濠梁秋水图》就已有体现,《采薇图》只不过把要表现的物象更加拉近了而已。又比如皴法,这也是李唐绘画风格转变最主要的表现方面。总体上,李唐的作品具有一种深沉刚猛的画风,《万壑松风图》就是这种风格。《濠梁秋水图》中这种特性依然保持着,但出现了大量的侧锋用笔,是大斧劈皴的雏形,洗练、刚劲;到了《采薇图》时期,则一变为阔笔挥洒,更加简略,却同样充满速度和力感。从画面整体的感觉来讲,这种转变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采薇图》描绘的是一片江南的山水,画面仿佛弥漫着一层雾气,树石的画法也是水气淋漓。《濠梁秋水图》与之相比,则显得有些“干”,笔触小,石质坚实,透露出一种浑厚深沉的山水景象。


  综上所述,从用笔、风格、水准等几方面来讲,《濠梁秋水图》当属李唐的精品之作。更为重要的是,《濠梁秋水图》正是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之间的过渡作品,仿佛为李唐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做了精巧的注释一般,因而更显示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李唐流传到现在的山水画作品并不多见,所以都弥足珍贵,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可以作为山水画,亦可看做人物画,其画面和《濠梁秋水图》相类),藏于日本京都高桐院的《山水》双幅等。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