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沉潜往复于水墨传统的源流 ——观李积霖的京华新作

李积霖 来源:中国美网 作者:马钧 ·11230 浏览 ·2019-11-22 15:54:03

文/马钧(文艺评论家)


李积霖


   三年前看过李积霖的画展之后,我写过一篇文字,主要意思是说他在那个阶段,呈现出一种“放”的状态,就像把网尽可能地撒开,以便网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那时候花花草草、山水、人物都会在他笔下杂然呈现。往好处说,这是他在艺术上多方摄取的结果,或许“其中隐伏着画家意在厚积薄发的长远谋划”。往坏处说,样样都来,会给人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



李积霖作品

   阔别三载,正是他去中央美院张立辰门下深造的三年。他把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刻录在光盘上,让我看看。



李积霖作品


   我反复看过几回之后,第一印象和后面不断积累起来的印象叠加、补充,形成了一个特别清晰的判断:短短三年的时光,李积霖的画艺已经从先前“放”的创作态势,进入到一个“收”的创作态势。这意味着他的艺术目标从原先的模糊、扪摸状态,跨入到清晰、明理的状态。


李积霖作品

    而这一回的变化,从大处说,他是把自己的水墨画创作,与中国精深博大的传统绘画结结实实地来了一回“零距离接触”,可谓是当下与传统的一次衔接,一次在他艺术经历里刻骨铭心、开蒙启悟的深宵长谈。从小处说,他在笔墨表现的质量上,有了异乎从前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收获。


李积霖作品

    对水墨画传统的悉心体认,让李积霖摸准了自己的艺术取径。可以说,由当下逆向优游于水墨传统,再从传统的经典返回到当下,循环往复之间,他便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脉络——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立辰……这个还不算完整的“艺术家谱”,大致上反映出李积霖新近的艺术路径。这既是他的一次“认祖归宗”之旅,也是他为自己将来的艺术定位和艺术地位所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参照系统。这也是艺术法度所包含的应有之义。



李积霖作品

   在李积霖创作的这批新作中,有许多耐人玩索的地方。

   其一,在表现题材上,不像以往那么“芜杂”“丰富”了,而是基本上往花卉水墨写意这一绘画类型上靠。明清画家喜欢表现的紫藤、石榴、兰草、荷花、芭蕉、梅竹、葡萄等植物,一应俱全地出现在李积霖的这批新作中。受近现代画家的熏染,野蒲、玉米、南瓜、葫芦、白菜、丝瓜等更趋生活化、凡俗化、乡趣化的题材,已然成为李积霖水墨写意的标志性视觉符号。作为一位在乡土世界出生,饱受农耕文明滋养的当代画家,李积霖笔下的花草树木不再是一种痛苦、怨愤的象征性视觉符号,也不单纯是一种孤标的孤傲、苦寂之情怀,他的花花草草,更在意自然的生趣,表达一种乡野的烂漫和恣肆,一种花木成熟时植物与农人的欢欣与醉意(你看他多么醉意于描画秋天成熟的果实啊),一种泥土和花木谱写的大地之歌。我跟李积霖私聊时说过一个意思:艺术有一个神秘的功效就是能起到唤醒的作用,它会唤醒一个人最真切、最恒久的情感,唤醒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携带的人与自然相互感应时方才焕发出的那么一股一股天真之气、野逸之气。


李积霖作品

    其二,他的笔墨更趋于精微化。与先前有些过分率意而少了含蓄的笔墨相比,新作中的笔墨质量已经远远优胜于从前。浓、淡、干、湿的水墨层次感,让笔墨中屡屡弥散出古意盎然的笔墨趣味和笔墨韵味。他惯常表现的藤枝、榴叶,在简劲自如的撇捺涂抹之中,在快速的笔锋运行当中,神采毕现,气韵生动,依我的视觉经验来看,李积霖不但熟练地掌握了物象的造型技能,他在笔墨中流溢出的风神气度,差不多可以和青藤之辈精妙的笔墨同列而观。


李积霖作品

    其三,在对传统水墨习而相化的体认过程中,李积霖对材料美学的讲究,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他化用、拟用先贤笔意的诸多作品中,他专门选择了一种仿古毛边纸,同时又在墨中添加进明矾、丙烯、胶等物质,其目的就是想把笔墨的肌理效果最优化。古代画家用生宣这种吸水性能较强的纸,就是为了追求水墨渗化之后的淋漓和湿润效果。可是,正如方家所言,“传统的山水画是以线条为主,而不是以渲染为主”,生宣和水墨接触之后,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会出现诸多人为不可控的因素,而像徐渭他们,在纸中加入明矾等物质,会对水墨的漫溢起到收敛的作用,避免出现胀墨后造像的走形,不理想的水渍渗溢(如同尿湿的褥子)。作家兼画家阿城跟人讨论画材时说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这些人,哪里会有一笔是洇开的,那是蔡侯纸啊”。正是因为有了经过处理后的纸张,笔墨的线条质感、墨韵才会完美地呈现出来。当代最富盛名的书画鉴赏家王季迁对中国画的笔墨有着过人的见识:“石涛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就是在纸还湿的时候画上线条,因而创造出他独有的一种笔墨相融的效果”“花卉画家,像赵之谦,他用生纸画花瓣,产生了扩散的效果,他用很湿的墨和水在生纸上渲染,完成了没骨的影响,并重新为花卉画开辟了写意的新方向。”王季迁甚至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在他看来,淡墨与浓墨就像室内乐中一个响的声音和一个轻的声音的关系,它们不是谁把谁盖过、遮掩的关系,而是相互映衬、相互发明的关系。李积霖因为学过西画,他在色彩的丰富性上,也时常会把黑白之色外的一些彩色、杂色,恰到好处地带到他的笔墨之中,比如他用黑墨画出白菜,而把活动其上的蚂蚱用红色勾画出来,一下子就让画面透出吴昌硕、齐白石那样温暖透亮的气息。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笔墨线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画家要在纸、笔、水墨的相融中,寻找到精微而富有张力的笔墨综合效果。看得出来,李积霖新画中对线条笔触的色调变化,有了高度的自觉。



李积霖作品

   统观这些新作,乍看好像它们一派古色、古韵,似乎还没有淋漓酣畅地泼洒出李积霖的个性化风采,其实这是浮泛之见。因为一位目标高远的画家,会在沉潜往复于水墨源流过程中,始则饱吸深采,终则吞吐出卓异不凡的气息。李积霖深造归来之后,他的心性是沉静的,还有着开悟之后难得的定力,以此我们可以料定,他定会在水墨画的天地里涉远、攀高。而与他年龄相仿的一些画家,于画艺之道往往浅尝辄止,更有一些画家完全像黄宾虹所痛贬的那样——“当未得名之先,人未有不期其技艺之精美者。临摹古今之名迹,访求师友之教益,偶作一画,未惬于心,或弃而勿用,不以示人,复思点染,无所厌倦。至于稍负时名,一唱百和,耳食之途,闻声而至,索者接踵,户限为穿。得之非艰,既不视为珍异。应之以率,亦无意于研精。始则因时世之餍欣,易平昔之怀抱,继而任心之放诞,弃古法以矜奇,自欺欺人,不知所止。”


李积霖作品

    幸甚至哉,李积霖已经拥有了自己坚定而高远的艺术抱负。他能在心浮气躁的画坛,把心气和才气逆向凝聚到水墨的传统里,在那里吸收养分,化育自己的才情。从艺术哲学上说,我愿意引用老子的名言:“反者,道之动也”。这个“反”既有锐意革新之意,也有返回之意。君不见青海湖中的裸鲤逆流而上的时候,正是它们卵化新生命的时候。李积霖往返来回于古今之际,不也暗合着这样的天道与天机吗。


      中国美网   (中国美网新入驻艺术家李积霖)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


中国古桥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