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视见无界——新文科建设中艺术与科技交融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
论坛就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在新时代、新需求下如何发展?新文科语境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如何挖掘?艺术与设计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备什么创新价值与意义?如何构筑中国艺术教育未来等论题进行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由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高校工作委员会及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论坛由跨学科设计方法论、艺术与科技之“思”、科技美学与未来生活、跨学科设计教育探索四个分论坛组成。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导何宇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教授、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利平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梁相先生、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博导张凌浩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黄宗贤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先后致辞发言,对新文科建设中艺术与科技的交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导何宇教授:当下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活动中,艺术与现代科技、现代媒介紧密结合,在理论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教育改革、社会美育等工作中,艺术设计同文理工医各学科相互交融,迸发出巨大的知识创新力和文化凝聚力。本次高峰论坛将以新文科建设中艺术与科技交融为主题,探讨中国艺术与设计学科的未来趋势,对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教授:学科的建设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应与新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新文科要把握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需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和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促进文、理、工、医各学科之间的交融和发展,最终达到破除学科壁垒,走向学科大融合的目的。艺术学科需要进一步拓展一级学科,同时需要与数字技术等多领域交叉融合,进行优势互补。学校高度重视未来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跨界融合,
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利平教授:此次高峰论坛是艺术界与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和喜事。艺术与科学的交融发展过程,就是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过程,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本次高峰论坛将对当下科技与艺术的交融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将是一次对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新探索。希望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畅所欲言,为我国艺术与科学的蓬勃发展建言献策。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梁相先生: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两极,既相互独立,又辩证统一,正如福楼拜所言:“艺术与科学总在山顶重合”,二者重合的基础是哲学与美学,而山顶则是创新与创造。本次高峰论坛就是要探讨两者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交流、交融,探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他指出,需要提高复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在新文科建设中拓展手臂。相信本次高峰论坛专家云集,定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增添新的动力。
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博导张凌浩教授:新文科建设是推动人文类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国家层面的行动,也是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彼此融合推动的必然过程,此次高峰论坛会议的召开,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解新文科的未来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张教授对四川大学在新文科建设及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等方面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各高校、各界之间可以彼此启发、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对新时代人文艺术人才的培养。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黄宗贤教授致辞:在四川大学举办艺术与科学交融高峰论坛的意义价值有三点,第一,有利于领会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话的精神;第二,促进艺术与科学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第三,有利于四川大学艺术学科在未来的持续发展。
分论坛一:跨学科设计方法论
主持:黄宗贤教授
张凌浩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博导
季铁教授
湖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国务院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导
面向“双循环“的设计思考与学科建设季教授从中西部城市角度出发,对面向“双循环”的设计思考和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他指出,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城市群建设,设计都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随后,季教授从当下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最大需求以及人民生命健康四个角度,归纳出产业结构与设计赋能,能源结构与绿色发展,城市群与城乡融合,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粮食、公共、国防安全和数据智能与未来发展六大问题并且结合设计加以解读。最后,季铁教授也阐述了在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中,精准定位和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段胜峰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设计学院院长、博导
乡村建设的设计动能段教授首先对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进行了结构化分析,进而提出了三个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突破点,指出在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设计正是城乡间落差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最好发力点。段教授进一步从乡镇、合作社、农民工这三个城乡融合的具体“融点”中提出城乡发展中的设计新愿景,他认为,在当下城乡融合的过程中,设计能够促进乡村劳动力增值、激活乡村生态价值、传承创新乡土文化,通过设计的能力激发乡村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分论坛二:艺术与科技之“思”
主持:支宇教授
黄宗贤 教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
向美而行——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与价值之思黄教授首先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展开阐述,从科学、技术、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探讨,从互动的历史之维、张力与弥合、殊途同归三个板块展开讨论。他提到科技本身从来不应成为艺术发展演进的障碍,相反应为艺术创造提供新的表达形式,从而寻求高新技术与真挚情感的结合,让人超越技术理想至上的思维,赋予科技更为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是消解技术与艺术危机的必然选择。最后,黄教授指出,在技术和艺术共存互动中去构建审美化生活,是人类价值取向和追求的永恒目标。
马泉 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导
何宇 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导
曾怡 副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在科技与日常之间:论艺术及其弥合力
曾怡副教授对于日常生活中艺术弥合力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她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对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看法。曾老师认为,技术并没有威胁艺术的生存,反而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艺术和技术其实是一体的。最后,曾老师结合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案例和成果,说明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性。
分论坛三:科技美学与未来生活
主持:马泉 教授
支锦亦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导
技术-人因-美学与列车乘坐体验的再设计支教授以日常生活中乘客的列车乘坐体验为着力点,探讨了技术、人因、美学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支教授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随后她结合大量的列车设计案例,系统阐述了乘车旅程综合体验中的乘客舒适性设计因素,并展示了其团队就美学与技术的耦合关系上所进行的大量的实践探讨实验,主要是研究美学与列车设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支教授指出在科技的发展中,文化的融入可以助力美的表达,她强调,在此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差异化、特征化的发展方向,并从其中获取相应的设计语言灵感。
支宇 教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导
走向“具身设计”:数字时代设计学研究的认知转向支宇教授首先提出了当代设计研究中所存在的语境与问题,即当代设计作为“效率工具”“快感工具”的现象,他提出,AI智能设计与人文的转换路径是“认知科学”。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启示,就是“离身设计”到“具身设计”的转型。同时支教授指出,我们需要反抗“技术物”和“数码物”,主张解放物、了解物的丰富性。他还引入了“生控复制”“知觉固化”等一系列概念,提出了“知觉反抗”的重要性。最后支宇教授认为,应该对当代技术进行反思,设计应该是一个具有意义的行为,而不是一个算法,并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能体现具有工具与人文两种可能性的“双重设计”。
赵志红
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导
网红场景:被展现的城市图景性
赵志红教授从设计学、人文学的角度对当下网红场景这一概念进行反思探讨。她表示,当下的网红场景与设计学中的景观异化及人文学中的场所精神息息相关。对此现状,赵志红教授从目前网红场景的现象与其产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如何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三大方面进行系统性论述。针对网红场所,赵志红教授将其与城市地标场所进行对比,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于网红场景中的内在逻辑,赵教授指出并强调了媒体对于大众在此环节中指向性的作用。随后,赵志红教授提出,要超越网红场景,需要构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制造,在未来城市设计中赋予其环境意向,这将是城市景观设计未来的风向标。
李茂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教师
分论坛四:跨学科设计教育探索
主持人:何宇 教授
丁肇辰 教授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博导
全球设计马拉松:北京设计周期间的跨国设计教育实践
丁教授着眼于跨国设计教育与实践,从设计师养成、设计行走、设计马拉松三个层面展开,层层递进,探讨了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与实践风气、如何缓解知识海洋中的信息焦虑,并指出设计师可以通过短期设计行走的方式来达到超越工具主义,从而达到维护设计师责任的目的。丁教授重点讲述了通过全球设计工作坊“设计马拉松”来促进各国设计师跨国、跨学科交流的模式,工作坊创办于2016年,具有鼓励互动、链接知识、协调合作、包容多元的特点。最后丁教授诚挚邀请广大友校师生能够共同参与设计马拉松。
袁由敏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
陈词滥调与大冒险:新文科语境下的创意视角袁由敏教授首先阐述了新文科的概念,他重点强调了新文科与旧文科的相对性,通过展示古代彩色印刷技术、手机功能与其原型的联系等案例,展现旧事物在新事物上的“重生”,并通过讲述古今中外的一些案例,提出视角与现实的转向问题,同时分享了部分教学的经验及成果。最后袁教授指出,不论新旧文科,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他强调了设计植根于历史的重要性。最后,袁教授表达了自己关于新文科与旧文科未来关系的一些思考。
黄军 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许亮 副教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主任
王娜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
学术总结
四川大学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总结了本次论坛。黄教授谈到,每位专家都从自己的视角阐述了观点,从问题与思考、设计与方法、意义与价值几个层面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也展示了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虽然论坛时间有限,但提供给我们的意义与价值是多元的。他指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对于任何学科而言都是必要的,今天各位专家的学术思考在这里交流与碰撞,一定可以生发出新的思考,并且为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今天之后,话题与思考都会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继续下去,希望这样的会议在未来继续进行,希望兄弟院校能继续给予我们帮助与指导。希望川大艺术学科能够继续为中国艺术教育贡献力量。
参加论坛的专家有: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乐野教授,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利平教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梁相先生,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傅其林教授,四川大学教务处兰利琼副处长,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董柯平,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博导张凌浩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导马泉教授,国务院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博导季铁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设计学院院长、博导段胜峰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袁由敏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导支锦亦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博导丁肇辰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黄军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曾怡副教授,及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李茂老师。来到论坛的还有四川大学兄弟院校与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四川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沈军先生,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兴全教授,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教授,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屈立丰教授,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闫兴亚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贺阳教授,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鑫先生,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江霞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罗晓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院长刘传军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院长李俊涛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怡副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党委熊伟书记,院长、博导何宇教授,学术院长、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黄宗贤教授,博导陈小林教授、支宇教授、赵志红教授,院长助理张令伟副教授,设计与媒体系主任许亮副教授等出席了论坛。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及兄弟院校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与同学们参加了论坛。
稿件来源:设计与媒体艺术系
稿件整理:赵跃 陈葳 向根玉 李佳颖 陈景源 唐利枭 刘博文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