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中国画的三美境界 善美之境 — 中国画的道德超越

作者:陈雨光 ·29846 浏览 ·2022-04-02 16:15:21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憨牛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美学理论家和艺术策划家。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工作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师和大家己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说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崇高与神圣。

 

 

 

黄纯尧《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养浩[燕儿落兼得胜令]》45×68cm(憨牛居藏珍)

 

 

 

陈斌《太阳·情歌》120×124cm(憨牛居藏珍)

 

 

 

 

 

 

袁晓岑《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可久[落梅风]》68×68cm(憨牛居藏珍)

 

 

我在《美的选择》中指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

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逐渐形成以礼为制的亲亲尊尊的伦理精神。国与君的“家/父”礼观,亦渐成对文化艺术具有强性制约的伦理道德,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主要特色,同时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真正发源。

山水比性,花鸟喻情,士者高境的道德追求,成为中国笔墨追求的独美之境。

因此,中国画形而上的超越,首先是道德超越。纵观中国美术史,士者笔墨,自传统,便山中宰相,首要追求是发声、立言、做人、济世,儒之为仁,道之为性,释之为善,在儒化一统中,文化为善美至境。应该说,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流源渊远的,就是以“仁”为核的善美之境,这是道德,是伦理,是制度,是血脉。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切了解中国画的历史精神。

德性一统,形成了崇德利用的中国文明的三事说,春秋《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论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功能,就是精神的正德凝聚力。

 

 

汪刃锋《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养浩[山坡羊]45×68cm(憨牛居藏珍)

 

施胜辰《人民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68×46cm(憨牛居藏珍)

 

齐良迟《元曲三百首书画集·无名氏[天净沙]》68×45cm(憨牛居藏珍)

 

精神自觉所生发的哲学自觉, 终会演绎生命的自觉。

这是发生认识的逻辑。当艺术的哲学以诗为意志,哲学的诗化便成了体验生命的模板。

诗化模板告知人们,中国哲学不在于人的知性,而在于心灵的境界。因此,它是非知性的范畴。笔者称之为性情范畴,即境界的喻示效应(看的适应:平衡与进化),它致生了一个有关美的“艺术像”。

中国画是诗,诗画发声,性情中的大音,肯定是善美之音,艺术,在中国,从古至今,均流动着善美的血统,这是中国艺术最县特色的超越。如果说,古希腊追求的是神美,文艺复兴追求的是性美,华夏精神追求的则是善美。

 

黄天虎《王昌龄·长信怨》79×50cm

 

孙恩同《元曲三百首书画集·阿鲁威[詹宫曲]48×46cm(憨牛居藏珍)

 

 

 

性情范畴把美的模板效应中的诸般感悟,以非知性的方式,让人完成由模板到世界观的深入。此时,美不再是模板前的抽象,而是体验,是心灵生发的意境。它潜意识地感召人们的思维,并滋生向往与索求。前文提及的“崇高与神圣的使命感”,在性情的范畴化过程中,以更为具体和自觉的方式植入人们的心田,并生就比之丰富得多的精神粮食。从这个意义讲,性情范畴是一种情感滋生时对思考的思考,其结果,不是去获得某种信仰,而是从信仰出发获得某种意味,它或似前文所说的诗化三味,或似将要讨论的诗化价值。总之,性情范畴使模板效应分解化、个体化、独立化,也即我们已经提及的风格化。

中国画因为具有诗的本义,且出自文人情怀,故对其价值的第一认信,便是道德。现实中不敢设想,不美的诗歌、缺德的绘画会为人欣赏。因为“画”既为“模板”,至要因素便是“有德”。从这一意义讲,画中有诗的中国画,藉于诗致经典的德性,其本身也具有了经世致用的政治人伦属性。虽然传统中它未像诗被尊为“经”,但因之经典的底蕴,其本身也就具有了“理性情、善伦物、威鬼神、设教邦国,应付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的社会功效。这正是前面提及的读画若读文章的道理。

 

 

 

于志学《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可久[折桂令]68×68cm(憨牛居藏珍)

 

 

 

裴玉林《葡萄》137×68cm(憨牛居藏珍)

 

褚滨《沐》158×174cm

 

于是,便出现了问题。绘画若等于文章,其本身便失去了本论。这是否意味中国哲学不具有超越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画作为一门艺术,它本身必须有一个可供人观照的欣赏模式,读之是若读文章,但不等于文章。中国

画是独立于文章的自身存在,是一个可被欣赏的独立对象。这个“独立性”,就是它的个体价值,或者说区别于其他具有“文章模板属性”的价值。本书把这个价值称之为意境价值。

这样,问题就成为:读画中的道德文章,是读画中的道德意境,缘于画是借笔墨情怀吐发诗一样的美好颂诵,对哲义美的爱,成为高于“爱人”的超越道德的爱,同时又不是超越道德的宗教之爱,它是超乎现世境界的升华心灵的境界 — 为道之境,它那具有诗义的哲思所诱发的超越的爱,使中国画具有了超越道德价值的价值。

那么,该怎样理解这种超越道德价值的价值呢?

首先,中国画作为一门艺术,是高于道德的,其表现的属性是外部的。它不同于内在约束的人伦礼法规则,它是精神的张扬,不是规则的诠释。从美术的发展史看,人们从画中体验到的“善”,与从宗教听取到的“善”,是不同层面的。艺术中的“善”具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与亲和力,它冲脱了规则对人的本性的束缚,让人真切地去体悟善的本境。

再者,中国画作为一门艺术,起码的价值标准便是合乎道德。于是,从功效上说,中国画又是表达“善”的手段。不同的是,艺术精神具有超越形式手段的生命力。用以表达善的手段的本身,又孕生了道德的生命:它用一种能唤起“善”感知的形式,让人从艺术层面的本身来体悟善。这种用“善”的形式来打动、触动、感动人的艺术,在人们心灵中起到的作用绝不是“自觉化的善说约束”,而是“自生化的善意体验”。

从自生的善意体验出发,性情范畴得以滋生,如亲和与关切、尊重与理解、张扬与维护、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身家与国家。这些演绎,都会在为善的性情积淀中得以深化,其结果必然由“知善”到“知耻”,进而到“知美”。于是,超越道德的价值便孕生了超越道德的意境 — 中国画的善美意境。

 

 

王威《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刘时中[雁儿落过得胜令]50×46cm(憨牛居藏珍)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