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中国画的三美境界 神美之境 — 中国画的性态超越

作者:陈雨光 ·2022-04-11 15:47:18




陈雨光;中国画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憨牛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省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美学、哲学、逻辑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作者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定义且回答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美学理论家和艺术策划家。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工作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师和大家己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说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崇高与神圣。

=====================================================================================

 




 

陈雨光;中国画 

杜树森《春元阖家图》82×130cm

  

 

陈雨光;中国画 

于志学《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张可久[人月圆]118×60cm(憨牛居藏珍)

陈雨光;中国画 

 

郭西河《元曲三百首书画集·曾瑞[山坡羊]51×66cm(憨牛居藏珍)

 

 

 

 

随神往来者谓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

这是中国的精神与魂魄。

神是一切艺术的往来之魂。爱琴海的神是荷马史诗,佛罗伦萨的神是人性颂诗,长江黄河的神是与化诗经。中西文化艺术的奠基,莫过于此。

在世界文明史的流脉中,诗义当“经”、诗化精神,是绝无仅有的独树一帜。

我一直说,中国画不是宗教,是神州精神,是华夏魂魄,是诗义超越。

超越性态的诗,不仅是生命,亦是士者的精神,还是形而上的道。

君不见,李诗的浪漫涛声天上来,杜诗的不惊当世死不休,屈骚的忠骨担国千载义,诗经的万古一化为正尊。

风雅颂,在美的华夏中,无不是:历史的大慷,传统的大慨。

这种以风当歌,以雅为乐,以颂为声的慷慨文明,自成为中国画,有史的 笔墨精神,水墨韵致,文墨道义。

中国画肩担的正是慷慨当歌的:浩然兮黄钟大吕,悠然兮出水芙蓉,大江东去,彩云追月,独酌江雪,浪遏飞舟,诗兮画兮,壮兮雅兮。

好美呀,中国画慷慨为诗的唱颂、气度与风骨!

这种诗为人心,人为诗画的演义,纪述了中国画的性情 一 中国精神。

性情范畴的主体 — 人,不单是社会中人,亦是道德秩序中人,更是趣味各异的性情中人。用“社会人”的审视和观照来分析问题,只能看到整体性和共识性。艺术本源的生命力是个性的伸张。不进入个性情趣层面,

 

 

 

陈雨光;中国画 

冯霖章《元曲三百首书画集·兰楚芳[雁儿落过得胜令]54×88cm(憨牛居藏珍)

 

 

 

 

 

陈雨光;中国画 

倪久龄《长恨歌》(憨牛居藏珍)

 

陈雨光;中国画 

于长胜《月光》68×68cm

 

 

 

就不可能深入把握性情范畴的实质,也就不可能深入理解什么是中国画的精神超越。

我们先看一下绘画艺术的性情孕生过程,即诗画何以生发超越性态的形而上。

知者人格的画义体现,不单是哲学的形式体验,更是诗意的境界体验。知者人格是诗义哲思的形式写照。在“诗化人生”中,我已对此有过展开,在此想补充的是,“诗化的哲思 — 诗化的结构”,一定会使中国画的结构充满情绪与精神 — 神美,它不单是写意结构、抒发结构;亦是逻辑结构、历史结构。因此它是知识与情绪的互补,逻辑与艺术的互补,思想与方法的互补。在这个互为完结中,人们会在新的境界中体验画外之画美,言外之言美、诗外之诗美。

性情本源于观看。观看本身又是一种创造性的选择,即人在大千世界、丰富多彩面前,总会借助观看创造性地选择其认为最有意趣的所在。图像审视、模板观照的初始价值均在于此。

根据这一假说,笔者提出的观照模板应该是“反”图像审视的创造。因为对现实而言,模板一定要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有两个特征:

一是超越图像的全部存在,选择有价值的概括。就是说,当你依据图像的审视力完成了对背景的概括后,便完成了审美价值的第一个层面的创造,即把万千世界概括为可供审视的图像。人们依据这一概括,用属于感知范畴的图像去替换真实的现象(背景)。显然这是一个由自然形状到心理性状的转化,是一个形态价值被简约化了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事物属性的初步认知,并用图像的生成法则实现图像的概括化,且供人进行价值的审视。

二是超越图像的整体,选择有价值的分离。这是又一层面的创造。我们知道,依据图像生成法则,可使自然形态转化为图像性态。问题是转化的条件。若是“照相”,会较简单,因为它是复原式的概括;若是描绘,便不简单,因为它是对关系秩序的有创意的排列组合,即古人说的组织笔墨、经营位置。从这可引出一个重要命题:整体是部分组合化的结果。从这一命题出发,要完成图像,又必须进行另一层面的选择 — 分离。

分离是构成整体的部分关系间的价值认知,即对“部分”的认定,对“部分存在价值”的认定,对“部分在整体组合关系中秩序价值”的认定。分离使部分具有了独立性,使部分本身具有了审美意义,且对被分离出的部分进行价值的再创造,并用创造的眼光进行新层面的排列组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因新的有创意的排列组合,使部分再组织而成的整体,脱离了原来的概貌,它给人以陌生的整体性刺激,并出现了对同一概貌描绘,因陌生的整体性刺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打动。

这就是梦寐以求的艺术价值感动。

既然分离的价值,经一定组织性创造(对排列组合秩序的再认知)会致生图像的模板价值,接下的问题,便是这一模板价值是怎样触动人的性情,并作为范畴演绎来激发人生的审美。

还是从图像与模板的关系谈起。

一旦进入艺术,审视图像的实质,便是对万千信息积淀价值的背景认定,就是说,我们今天认知的图像,已是背景不断被积淀化的价值。比如,它已由孔丘 — 顾恺之 — 谢赫 — 张彦远 — 赵孟頫 — 徐渭 — 石涛;再比如,它已由伯拉图 — 达·芬奇 — 康德 — 黑格尔 — 塞尚。这种背景的积淀,是一个宏观大层面的简化式分离,图像因之具有了圣者说的模板效应,人的审视力的积淀,由更多的感知图像,深化为观照模板,即由对图像的整体表象把握,深至对整体关系价值(排列组合关系)把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才具有了个性,才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存在,才有了被观照的价值。也正是基于此,风格和流派才具有了强势信号的意义,才成了更有标志性的模板,才成了人们新一层面的审美选择。

 

陈雨光;中国画 

岑学恭《丰收》86×86cm(此帧创意入选1965年全国美展)

(憨牛居藏珍)

 

 

 

陈雨光;中国画

李魁正《荷魂》120×68cm此帧创意获中国书画摄影大奖赛金奖

(憨牛居藏珍)

既然风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的“组织”感悟,反映了不同的“秩序”理解,它所致生的陌生感和因之唤起的审视力,便成为人们的兴趣所在。我们称这为绘画的情趣,即因不同的个性偏好而激发的具有创造力的性情趣味,也可称之为士者的精神情趣。

联系士者的精神坚持说,就可以看到,因知觉心理对权力距离的感悟不同,士者的精神情趣也就不同。他们或儒或道,或释或俗,或疏或密,或近或远,或丽或雅,或浓或淡,或繁或简,或富贵或野逸,或张扬或含蓄,或风韵或朴拙。然而,不管这诸般范畴何以衍生,何以各领风骚、自擅胜场,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他们笔墨中流动的都是性情,他们把对物象性态的感知化为笔墨情趣,并用一个有情有趣的意味再生一个新的性情世界。此时,我们看到的图像已不是本有的真实图像,而是情趣的神似图像。其结果,审美必然由对形态的感知转至对性态的悟知。

于是,超形态的价值便孕生了超形式的意境 — 中国画的神美意境。

 

 

 

陈雨光;中国画 

褚宾《逸68×68cm(憨牛居藏珍)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