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慕名:“在仁和的文化旅游一条街,新开了一家文化品位很高的商店——名砚超市。”星期六下午,我因好奇,第一次走进了名砚超市的大门。
原来是一家苴却砚专卖店。店内大大小小的砚台,我却无法分辩出哪方砚好?哪方砚差?想问工作人员,心中却犯难:不知从何问起?若问错了,会闹笑话;想问得专业一点,苦于无从下手;为难之际,一个悦耳的女声传入耳中。“这些人聪明,手艺高,把‘烂石头'雕得那么好看,如果能看出它们的好坏,就好了。”寻声望去,原来是刚走入店内的2位资深美女在议论。另一位女伴答:“看标签上的价格嘛,贵的就是好东西!就像到商店买衣服一样,好衣服的价格贵。”这个方法“好”!于是,我不懂装懂地先看砚台的价格,才欣赏砚台,从楼下到楼上,跑马观花地逛了一遍。
出店后,脑中开始寻思:这家苴却砚专卖店,为仁和增添了文化观光的一个好去处。今后,若有亲戚、朋友来家中做客,一定要带他们到这儿逛一逛。转念一想,在亲友们面前,若能以内行的身份向他们介绍,显摆一下自己的学识,脸上多有光彩呀!而我腹中空空、胸无点墨,向亲友们讲什么呢?身为仁和人,对产于仁和境内的中国名砚(苴却砚)一无所知,仍像刚才这样,以标签上的价格定好坏——脸就丢大了!更丢不起!不行!我得回去补课。否则,今天算白来了。
第二次走进店内,向工作人员讲明来意后,她把我引荐给了正在店内忙活的罗春明先生(在苴却砚开发与创作中,因成绩卓著,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我市砚雕名家)。于是,站在琳琅满目的砚台旁,围绕着苴却石质品这一话题,罗春明先生对我的求教,逐一地予以了详解。
问:在我国的制砚史上,端砚的排名长期居第一,主要原因之一是端石的质品优良。若将苴却石与端石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罗春明:我们把雕刻苴却砚所用的石料称为“苴却石”。它与产于广东肇庆的端溪石在主调石色、石眼、若干石品花纹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些熟知端砚的行家曾惊叹:一千多年前在广东端溪发现的名砚石,一千多年后在攀枝花出现,这是奇迹!用苴却石雕刻的苴却砚,为中国名砚继续保持世界之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古玩指南》·砚)中所言:“似苍苍者,独为中华以笔作书之特赐也”。
问:《新华字典》中“苴”的注音与“居”字同音。刚才,听您把苴却石的“苴”读成“左”音,是什么原因?
罗春明:用于砚名时,“苴”字应该念“左”音。苴却,是永仁县的古地名,建设攀枝花之前,苴却石的产地归云南省永仁县管辖。苴却砚,是以古地名命名的中国名砚,“苴”字应按当地方言读“左”音。
问:苴却石的种类有哪些?
罗春明:苴却石的石材分布极广,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黑石、绿石、红石、膘石、藻纹石等五大类。
问:苴却石的硬度如何?
罗春明:苴却石的主要矿物质硬度为23度,这是砚石的较佳硬度;次要矿物质硬度为6度左右。
问:苴却石的矿石成分有哪些?
罗春明:经地矿部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鉴定,苴却石的主要矿物质为“绢云母、白云石、绿泥石板岩”。其中:绢云母与绿泥石含量占砚石的70%左右,白云石含量占25%左右。苴却石的次要矿物质有黄铁矿、石英、电气石、金红石等,含量占5%左右。叶尔康在《端砚优异性能本源谈》中讲:“次要矿物质含量在5%左右最宜。其中:赤铁矿含量在3—5% ,石英含量在1—2%被认为是最佳砚石。”
苴却石的主要矿物质(绢云母、绿泥石)的粒径为0.01—0.05毫米左右;白云石的粒径为0.0024-0.0066毫米左右;黄铁矿的粒径为0.00110.0014毫米左右。因苴却有中硬度较高的次要矿物质含量少,粒径细,呈尘雾状均匀分布,尤其是石英(硬度为7度)含量少,使苴却石柔中带刚,质坚性润,质地细腻致密;加之其特有的显微阿锷,使石砚既发墨,不损毫,又易磨,还增强了研磨功效。
问:苴却石的采矿点有几处?各采矿点的石质有哪些特征?
罗春明:苴却石的采石点主要有大堡哨和干海子两处。大堡哨的石料为阳山石,硬度略高,多在3度左右,主调石色紫黑偏青紫,石质细腻致密,多碧翠高洁的石眼和绿膘,这方九龙砚的石料即采于此处;干海子的石料是古苴却砚的石源产地,硬度最佳,约2.5度,主调石色紫黑沉凝、偏紫色和黑色,石质细腻温润,多石眼,多翠绿膘、黄绿膘,这方飞天砚的石料即采于此处。
此外,另有部分石料采自金沙江南岸的沟谷地带,称“沟谷苴却石”。该类石料硬度偏软,约2度,主调石色黑灰紫、灰紫或灰黄,多石眼,多黄绿膘、黄膘、黄白膘,这方蟹趣砚,就是用沟谷苴却石雕刻的。
问:刚才,我看见不同砚石的主调石色都有差异,该如何判断它们的优劣?
罗春明:苴却砚的主调石色,以紫黑色或青黑色为好,灰白色或土灰色为次。所谓紫黑色或青黑色,即黑中略带一点红紫色或青紫色,观之给人以深沉凝重之感。
边讲边看中,我的目光突被一方石纹丰富、色彩艳丽的苴却砚吸引,便指着砚中石纹问:好美啊!请您讲一下叫什么名?
罗春明:称为“石品花纹”。
问:苴却石的石品花纹与国内其他名砚的石品花纹相比,有什么特点?
罗春明:苴却石的石品花纹是中国砚石中最丰富和最奇特的,说她集中国诸名砚的石品花纹于一身,并不为过。迄今为止,已发现的苴却石的石品花纹有数十种。包括端砚罕奇的青花、冰纹、火络、彩线、翡翠斑、鳝鱼黄、虫蛀、麻雀斑等;歙砚的金星、金晕、眉子纹等;贺兰砚引以为贵的绿膘;红丝砚的彩纹;洮砚最为珍贵的黄膘……苴却石还具有其他名砚没有的许多石品花纹。有的石品花纹的色彩含蓄丰富,形状奇特怪异,很难用语言描述。
苴却石的石品花纹中,青花、冰纹、绿膘等石品花纹最为绝妙。
我找到了一方青花砚后,问:为何叫青花呢?
罗春明:“青花”是天然生长在岩石中的微小斑点。苴却石的“青花”有青蓝、褐绿、蓝绿及墨绿多种颜色,色彩愈蓝绿,形态愈变幻,观赏价值愈高。“青花”形状或如微尘,或如雪花,或如雏鹅胎毛,或如萍藻,或如蝇脚……《砚石》说:“青花以微尘为上”。
“微尘青花”在苴却石中色泽为墨绿、灰绿或褐绿,细小如微尘,肉眼不易看见,但在“绿膘”中却清晰可见。一般生长在干海子苴却石中和绿膘中。
问:请您讲一下什么是冰纹?
罗春明:苴却石的“冰纹”,主要矿物质为碳酸盐,色乳白,形如瀑布,如同春、秋季节的山间小瀑布,直泻下来,中途又分为粗细不一的支流,自然蜿蜒,似地图上河流分支。“冰纹”因形态自然、色彩纯洁,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许多人对苴却石中的冰纹的偏爱超过青花,有青花易得,冰纹难求之说。
走到一方绿膘砚前,问:请您讲一下绿膘的特点?
罗春明:“绿膘”的色泽翠绿鲜活,呈层状结构,与紫黑砚石融为一体(但色彩界限鲜明)。或厚有寸余,或薄如蝉翅;或整齐规范,或形态各异;天然造化,变幻无穷,其在苴却石诸石品花纹中的整体面积最大。
若一方砚均为绿膘,则称“绿膘砚”。若一方砚中杂有墨褐、墨绿、黄褐等铁质粉末的聚集物或小颗粒,在绿膘中形成晕状、点状,线状等纹饰,则称“墨趣绿膘”。墨趣绿膘中的深色杂质还可以构成其他千奇百怪的图案,意境难用语言表达。已被日本博物馆收藏的一方“深宫杂耍苴却砚”,墨趣绿膘上的褐黑色杂质像按某种意愿巧妙地聚集,形成5个似像非像的杂耍人物。有“拿大顶”的,有“金鸡独立”的,有“踩高”的,有“蹬球”的……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可谓墨瀚淋漓,妙趣横生。
问:“石品花纹”与“膘”有联系吗?膘的种类有哪些?
罗春明:石品花纹大多含在苴却石的“膘”中。苴却石的膘,主要分为绿膘、黄膘、玉带膘等几大类。
问:苴却石丰富绚丽的石品花纹(或膘)中,哪一种石品花纹(或膘)最好?
罗春明:就观赏价值而言,所有的石品花纹(或膘)均可一视同仁。正如画家不以优劣论色彩,作曲家不以优劣论音符一样。石品花纹(或膘)的优劣,取决于制砚者对它们巧用和妙用的技巧。
随后,我走到一方九龙砚前,指着砚上鲜活灵动的“龙眼”,请教苴却砚的石眼有哪些特点?
罗春明:石眼是在地壳运动及复杂而漫长的矿物质运动中,一些铁质晶体逐渐与周围的矿物质渗透融合后形成的“石核”,因天然生长在砚石中,形同鸟兽眼睛,故称“石眼”。
古人讲:“石贵有眼”。我国数十种砚品中,有石眼的砚石极少,苴却砚却是为数极少的砚石之一。它有5个显著特点:
第一、石眼大。石眼的直径越大,价值越高,直径在20毫米以上者,便为上品。从古今论砚的有关资料看,端砚石眼的直径一般在3至5毫米,最大不过20毫米。苴却砚的石眼的直径大多在10毫米以上,一尺见方的石砚上,直径达20毫米以上的石眼一般有数个,直径在30—40毫米的石眼也常能看到。迄今为止,制成的苴却砚中,已有30余方砚上有直径达50毫米以上的石眼,最大石眼的直径达63毫米,被称为世界之最。
第二、石眼多。制砚史上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一方砚上有7个石眼的为珍品,8个石眼的为瑰宝。“宋端石百一砚”制成于北宋年间,该砚因底部有101个小石柱石眼,清乾隆皇帝倍加珍爱,曾欣然提诗砚上以赞誉,已为无价之宝。而苴却砚几乎方方有石眼,稍大的砚(7—8寸以上),常有10余个直径20毫米左右的石眼如绿豆小眼的石料,更是经常可得。新品苴却砚开发初期制成的一方“九龙砚”,上有大小不等的石眼100余颗;另有一方尺余长的苴却石料,底部竟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布满大小不等的石眼,不下450余颗。
第三、石眼色质好。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论端砚石眼:“贵绿色,贵多层,黄色次之,枯者为下”。所谓“枯者”,指黯然无光泽之石眼。苴却砚的石眼中,多青翠绿色、翠绿色和黄绿色石眼,观之灵气欲动,抚之光洁如玉、柔嫩如脂;而少有米黄色或黯然无光泽(枯者)之石眼。
第四、石眼睛亮瞳明。苴却砚的大部分石眼,均有“睛”,有“瞳”,有“晕”,有“环”,且轮廓清晰。“睛”又称“心睛”,是石眼最中心部分,有黑色、金黄色、银白色、赤红色等,心睛外有深色紧围,谓之“瞳”;瞳外由深褐色(或黄讷色、深蓝色)缠绕,谓之“环”;环自内向外渐次扩展,如水圈轻泛,环与环之间有浓淡相宜、过渡自然的“晕”渗入。心睛与瞳、环、晕配合,形成了如同眼睛瞳孔般的结构,称为“睛瞳”。这种微妙的配合,使石眼“睛亮瞳明”。静而观之,如情如诉;观之而心动,观后而神怡。
第五、石眼奇特罕见。苴却砚上的部分石眼因奇特怪异,稀有罕见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有的石眼内“环”为红褐、黄褐的火烙纹,将眼内的“睛”、“瞳”横缠竖绕,谓之
彩眼;有的石眼被冰纹或彩线穿破,谓之冰纹眼、彩线眼;有的石眼在地壳运动中被强力错位,谓之破眼;有的石眼因形状怪异,故稀有而罕贵,如葫芦眼、松鼠眼、苹果眼等。
问:可以给石眼分类吗?
罗春明:当然可以。若按石眼在砚中的位置划分,可将生长在“砚额”、“砚唇”上(墨池和砚堂之外)的石眼称为“高眼”。石眼生长在墨池上方、在砚堂内称为“中眼”;石眼生长在墨池内称为“低眼”;石眼生长在砚背(砚底)面称为“底眼”;石眼生长在砚的4个侧边称为“侧眼”或“边眼”;石眼若同时生长在砚面和砚底,且大小、形状、色泽、位置等相似对应,好象将砚石穿透了一般,故称为“穿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石眼下下重叠在一起,互相连接、遮盖,高低错落,称为“叠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石眼在一个平面上部分连接在一起,有的几乎连成一个石眼,称为“连眼”。
若按石眼的鲜活程度划分,石眼有“睛”者称为“活眼”;石眼徒有形色,却无睛、无瞳、无晕、无环者称为“死眼”;石眼的心睛已去,但尚存瞳、晕、环之一者称为“瞎眼”;石眼轮廓模糊或睛、瞳、晕、环模糊不清,似泪眼观月,又似眼中噙满泪水者称为“泪眼”;石眼有“睛”有“瞳”,其间有黄褐色“晕”,但无环,且神态专注,不惊不恐,无怒无泪,呈凝视状,称为“凝眼”;石眼“心睛”不明,“眼瞳”较大,圆瞪如发怒状,称为“怒眼”。
石眼除“死眼”、“瞎眼”外,均为“活眼”。问:如何判断石眼的好坏?
罗春明:被雕刻者巧用的石眼比闲置的好;“活眼”比“死眼”好;外形正圆者比不规则者好;轮廓清晰者比不清晰者好;砚面的石眼比砚底(砚背)的好;砚底的石眼又比砚侧的好;砚面上的“高眼”比“低眼”好。石眼的数量越多越好,尤其是好石眼越多越好!
讲到此时,罗春明先生热情地赠送我2本书:《苴却砚史料汇编》《中国苴却砚》。殷切希望我能学习苴却砚的相关知识、早日成为苴却砚文化宣传大军中的一员。
经罗春明先生的耐心讲解,我获益非浅,由此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认真拜读他赠送的书籍,并把读书笔记进行整理后撰文,借《仁和综艺季刊》综艺季刊与大家交流,让更多的仁和人能够了解苴却砚、熟悉苴却砚,使苴却砚这张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名片”扎根于寻常百姓中,进一步提升二十万仁和儿女乃至百万攀枝花人的文化底蕴。
正学得起劲时,手机响了——老婆催我回家吃晚饭。无奈之下,辞别罗春明先生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名砚超市。
(《仁和综艺季刊》2009.2)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