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高洪建|《笔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百家学术邀请展

来源:中国美网 ·7 浏览 ·2024-08-26 13:16:16

  一部中国美术史,就是传承与创新、继往与开来的历史。

 在中国美术史中,中国画是璀璨的明珠。她艺术地境象为中国的文明、文化,乃至哲学。

体验中国画的境象哲义之美,就是体验生命的价值之美。她让人欣赏,艺术如何藉助古承,浇灌花蕊;艺术又如何凭借创意,恣肆绽放。作为生命的艺术,总是静静地从昨天你熟悉的脉络中走来,却总会偏偏地从明天你诧异的目光中招手。她让你熟悉且陌生,若稼轩品语: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画境象哲义之美,即用昨承熟悉的花蕊,淀放明创陌生的绚丽。

这就是中国画艺术的生命。

今天,从昨天“继往”的我们,有幸约请到百位艺术品的创意者,在“中国美网”,用艺术展示“开来”的陌生,体验艺术作为哲学的生命与价值。

在这充满梦幻的空间中,艺术可以尽情享受创意的浪漫与想象,她将带我们从昨天古远洞火的闪烁中走来,又将带我们从明天辉宏蓝图的绚丽中走来,她用中国哲义的平仄,吟诵中国画境的诗:或小桥流水,或大江东去。

这,就是中国画当今百位艺术家的有创意的生命。

高洪建,现居北京,成都等地,中国画虎十大名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历任联合国生态合作组织艺委会研究员,齐百石艺术研究会画师,中国书画院院聘画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画师,四川省政协特邀委员,四川省侨联国际文化促进会理事,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南充市侨联顾问,高洪建艺术馆馆长。

近年来,随国家有关部委多次出席国际文化交流与个展和联展,受到多国元首政要接见及作品收藏。

作 品 品 

虎 意 盎 然
——简论高洪建“虎画”的审美情趣

郝文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

高洪建,参过军,当过农民、教师、公务员,从县级领导到专心作画,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岁月,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人生的磨砺与精神上求索的沉静。

细审其画虎之大作,不难发现:虎毛之精细,神情之神威,姿态之庄重,无不显示了画家内心极欲超尘离俗,而又无可奈何之寂寞。既有凌云壮志之意,又有济世报国之诚,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作为龙的传人,他以百兽之王——老虎为题材,抒发着自己的一腔爱国的热情,抒发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悲凉之感,抒发着人间真情友爱永恒长存的力量。

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代表的是吉祥、驱邪、镇魔,凶猛但是色彩斑斓,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有言曰:“虎死不倒威”,虎不仅令人心生敬畏,而且还是勇猛、刚健,强力意志的代表。因此,历代画虎名家辈出,而这也正是画虎的难处。

但是,我认为高洪建先生的“虎作”,是很有特色的:他在创作上,并没有把虎作为一个对象之物去描绘,而是在创思审美意象中,达到了与物同化的境界。正如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化蝴蝶,还是蝴蝶化庄周,物我共构,天人合一,物之物性,物之物态,都在画家的“迁想妙得”之中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正如我国宋代画论家董逌曰:“一牛百形,形不重出,非形生有异,所以使形者异也。”“岂不知以人相见者,知牛为一形,若以牛相观者,其形状千差别,更为异相”。这就是说:假若创作者在面对“牛”这一审美对象时,仅仅把“牛”作为审美的客体,会发现“牛”都差不多,只是一种形状,但是如果把牛当做朋友,自己好像与牛融为一体,就会发现不同的牛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情趣。

事实上,高先生的画虎之作就是通过上述创作方法达到了一种“真实”的境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再与动物园或影视剧中的“虎”直接对应,而是从中发现了一个极具“人情”味道的动物界。

《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作,真实地呈现“老虎”母子之间深深的血肉之情,母亲一边与自己的幼子极尽温柔之情,另一方面一双眼睛警惕的虎视眈眈向前方巡视,生怕侵袭者伤害到自己的宝宝,而年幼的虎崽却在母亲的爱抚中显得快乐、无忧无虑,其景的营构不仅是虎母子之情的生动呈现,而且也是包括“人”在内一切动物的本性。

除了“母子”伦理情感外,高老师还进一步把“虎”之虎性的内涵发掘的更深入一些,比如:在《敢为天下先》一画中,画出了一只独具四眼的神兽模态,把虎之威建立在其卓绝的胆识与敏锐的眼光之上,构成了一幅“超现实主义”感的作品,我想这是作者对“敢为天下先”精神的赞美与颂扬,是把精神的超越寄寓形象的呈现之中,从这类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力图通过对“虎”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各种正能量的声音,这声音有时通过虎啸之形表现,有时借虎之凝神定睛,远望沉思得以宣泄,有时又是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悠闲场景的描绘,让疲惫的身心暂时回到一种“栖居”状态得以展示。

在《童趣》这幅作品中,两只老虎,虽然幼稚,但是从面容上已显露出王者风范,他们没有去学习猎杀“他物”的本领,而是在一方风和日丽,草木微拂的草丛中,与一只螳螂戏耍,螳螂虽小,但不甘示弱,举起双臂,与体型庞大的老虎的对抗。此图初看,啼笑皆非,但是有发人深思的韵味,题为童趣,真乃妙哉!

高洪建先生不仅停留在传统的笔墨韵味上,也不仅表现出对儒家伦理的指喻上,而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当代对生态的忧患意识融入了传统的写意笔墨之中,达到了古代画论中经常提到的美学标准——笔墨当随时代!

众所周知,石涛在《画语录》中曰“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言简意淡,如汉魏之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至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从文中,可以看出,石涛对倪瓒、黄公望的作品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他们的作品过度逃避现实,回避人生中的重大问题,而缺乏担当与责任。笔墨如果不能随时代而变化,那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正是从以上高度,我认为:高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他不仅是画虎画皮,而且还应世而响,画出“虎之骨气”,这种骨气就是在时代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本色——责任心、义务感、关怀心和创造意识,面对生态破坏,《思乡》一作,发人深思。面对环境的日益破坏,技术宰制人性,情趣让位于利欲,“栖息”成为梦想的时候,老虎们早已无家可归,其实人类现在又何尝没有饱受物欲横流之后的“黄粱”之痛!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老师作品的细腻、生动,不仅为虎传神写照,而且总是站在人类情感与命运的普遍高度,从时代审美的需要出发,以一颗赤诚之心关注着当代生态文化的发展,对人类和平美好的前景,充满着希望与激情,愿永不衰败的“虎气”重振雄风,中国的未来一定是能够更加美好!让老虎回归其自然之乡,重新与人类共构一个美好的梦!我想,这一定也是高洪建先生的梦。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