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火热的激情 火热的生活 ——林山看到了什么

来源:中国美网 ·16684 浏览 ·2023-07-04 15:34:16


林山传(简纲)
火热的激情  火热的生活
——林山看到了什么

(陈雨光美学作品)


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获奖画家 李蒸蒸《重彩工笔设色·陈雨光先生》65×53cm
        
陈雨光(憨牛),农历1949年生。选择美学与中国画视错觉学说创始人,艺术哲学家,传记作家。先后获得过十余项科研成果奖(包括国家级课题)。在经济、数学、计算机、数据库、量化交易、算法模型、美学、哲学、逻辑、整体论等跨学科领域,出版有十数部专著,发表有数百万字论文。其主要艺术哲学类代表著有《美的选择》、《视错觉》、《美的致生范畴》、《艺术的定向》、《性知觉》。书画鉴评本《唐诗三百首书画集》、《宋词三百首书画集》、《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国当代花鸟画作品精选》、《中国当代工笔画作品精选》;策划组织了《中国画三百家》。
《美的选择》集数十年努力,首次在国内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确立做出了两大基础性探索:第一,定义且回答了“何为中国画”,揭示了“察觉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第二,创立了以视错觉动向力发生学为内核的选择美学,从整体论的范畴论,定义了“何为美”。
著作者是至今唯一耗时八年、约集了三百多书画名家,编写出版了填补空白的书画鉴赏版《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书画集》的诗评鉴赏家。

基于当代艺术家的深度交谊和研究,著作者在珍藏的《元曲三百首书画集》中,共获得百多位专业画家的大力支持,并收到了310幅精心创意的绘画原作。现今,许多书画大家己故世。随日时移,这部著作中的创作真迹和笔墨文范,己成为理解艺术的无法再获的瑰宝,尤其数次展览所引起的轰动,更证明,作为国粹的“诗词曲/书画文”的超越时空的神圣的崇高。



林山传(简纲)

第一卷:远方一一走向未来

十七岁的梦
改革中的小人物
是达达还是巡迥?
背景一一三大反对
彷徨一一藩晓的人生观
我的老师一一魏传义先生
寻找神圣——光与影
《远方》就是未来 

第二卷:盖新房一一红色信念

第三卷:剪羊毛一一蓝色追求


我不希望理解艺术过于简单和草率,因为那是人生——陈雨光


林山传(简纲)

林山:1963年生于四川绵阳,1982-1986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国画院副院长、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顾问、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绵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山艺术工作室主持。
曾任四川省美协水彩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四川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四川油画院副院长、绵阳市美协第四届常务副主席(五·六届副主席)、绵阳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


第一卷:远方一一走向未来



林山 《远方》 1980

§1. 十七岁的梦


梦从这里开始,

看到了什么?
远方的地平线,
生命的标尺。
十七岁,
还是孩子,
但艺术,
已让他
看到了自己,
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梦从这里开始,
她微笑,
惬意地在甜中幻想,
太阳招手的地方,
是向往,
那个人生的很远,
恰是梦中最近的希望。
好甜,
好香,
好愿,
好美。

梦从这里开始,
她依着他。
绒绒的雪,
緲缈的风,
甜甜的笑,
遥遥的路
……


诗一样的作品,诗一样的年华,诗一样的未来,诗一样的路。这,就是《远方》今天仍在言说的感动。
梦从这里开始,
远方从这里开始,
生活从这里开始,
路漫漫兮的求索也从这里开始。
这,就是这幅艺术品,带给人们的思考。

我觉得,画中的他,就是后来的著名艺术家一一林山一一即将成年时的自我。那个只有十七岁,却敢于睁开眼睛,自己大胆去看、且怀揣梦想的求索者。

§2. 改革中的小人物

1978。
改革开放的元年。
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场梦,发生了。
艺术的双眼,发现了以往的没有:耕牛地旁的摩天大楼,围着三点露着大腿的选美,失去铁饭碗上街的“要饭”,万元户的个体主数钱的惊笑,农民工成真了市民梦,西方比想象的还富有,数不清的新奇,伴随着摸着石头生怕被淹着的过河恐惧。
应该说,这是一个个刚离开体制的一个一个小人物,无依无靠、不知所措的时代。
粉碎四人帮的欢喜,马上被十字路口的迷茫压抑。
敢问路在何方?是这个时代的设问。
解放思想,一方面,让人轻松地长舒一气,另方面,让人沉重地倒吸一气,十字路口,下海博浪,历史面对的是:不知路在何方?
这时的林山,是时代中小到不能再小的人物,因为他还未成年。在颠向远方的车斗中,他,好奇地睁大眼睛,风雪、歧途、漫路、叵测,均没有限制他的好奇,他眼中的想象,是清澈,是有趣,是美好。

林山 《木材厂》 1980

你看,仍是那条路,他和她,手牵着手,在暖阳下,眺着远方,不用问,她仍然依着、甜着、愿着、美着,他还在使用惬惬的暖调,一点也不压抑,不低沉。
青春坚定地向着火红火红的未来。


林山 《老者》 1982

这时,少年艺术追求者,用画笔记述的,是用无数问号切割的双眼求视的思绪,一半明朗,一半沉暗。
小人物的未来,第一次成为新闻,成为艺术,成为茶余饭后,成为弄里乡亲。在刚刚告别舞台的英雄时代后,改革与开放,让中国画的色调,悄悄发生了变化。
1978,是想象中的未来吗?
之后,对中国画坛,影响巨大的一场变革发生了。
林山,浑浑噩噩地听到了小人物的呐喊——八五思潮。

林山 《小憩》 1982


§3. 是达达还是巡迥?


八五开始的标志事件,是森达达发表了《死亡的太阳》。
1983年5月20日,“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四十一周年——全国美术工作者会议暨美术成就展”在南京举行。上午江苏美术馆的森达达送展的《死亡的太阳(一车块状蜂窝煤灰)》的现成品作品被撤展,下午政协大礼堂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森达达抓住机会,登台即兴发表了《艺术不是政治的传声筒》的演讲;这便是轰动一时的“南京5·20(政治)事件”。
这时,理解艺术,需要明确:
a. 什么是森达达的普世主义;
b 当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反极权倾向;
c. 西方思潮的中国化。
这三点,没有一个几句话可以言明,限于篇幅,我只能列出观念。


达达主义的代表作 杜尚《泉》


当时,改革开放的第一思考,是艺术如何对接现代。
刚刚反思高、大、红、亮的单一范式,艺术一下子又面对了作为一个一个生命存在的“自由自我”,世界美术,让睡了一觉,渴望新鲜空气的人,开门后,发现艺术的殿堂,可以展设一具小便池,并成为最前沿的时尚。这个被称作达达主义的艺术,标榜自由性、反叛性、复制性、玩世不恭性。我十分崇敬的安格尔,若时光能倒流,面对这个异想天开的同名《泉》的小便池时,老先生不知有何感叹!他肯定不能猜想,一贯严谨的艺术科学,会发展到今天的不成体统。
1983.5.20,开放的思潮,在森达达“蜂窝煤”的堆砌中,开始了中国思想史新的批判,他们枪指旧传统、旧观念、旧格局、旧方法,只要是旧的,过去的,都可视作缺乏自由的存在,都可否定、批杀。
也许左的压抑太长久,人们一下子又有了五四时的青春,畅快的打、杀、批、斗,中国艺术一下子走到“无厘头”状态,自由的自我,否认了一切非自由的自我。发泄艺术、达达艺术、伤痕艺术,在“现代”的混合中,被奇妙地化为八五艺术,左的畅快,再一次被泛化为右的畅快,文革的人性,泛化为开放的人性。艺术本被框架的边,被无拘束的“任我行”以另种方式取代。空间到是被彻底打开了,可约束的缺失,让人不仅又从心底恐惧。
求知的林山,那时也在问:路在何方?
基础于萨特自由权力意志的现代思潮,确实是时代的批判武器,但连萨特都无法解惑,自由存在是哲学存在吗?


林山 《涪江码头》 1981

我一直从事艺术哲学研究,在可比较的出版文字中,应该还算探讨了一些问题,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证明的:在被约束的意识场中不存在“自由存在”,即杜尚的达达自由也是被私欲场化的自我,只是他巧妙迎合了一个时代对摆脱束缚的渴望。
四十年后的今天,当达达也成为批判的批判时,他也成为激进的过时。
历史本身就具有可嘲笑的喜剧性。
值得对八五重视的现象是,当有人努力地争当思潮鼻祖时,一批被后来称作八五精英的人,高举的旗帜却是传统,他们,不斗狠也不杀批,只是静静地走五四以来中西合壁的路,而且是典型的院体派,尤若“甜歌”,很容易被视众接受,且在笫七届美展后,一直霸占着厅堂,至今,这些人,仍领袖一方,左右着艺术的话语。
当时所谓画坛60精英,四十多位都是我的好友,交道至今。
我想说的这个背景,是八五思潮尽管很热闹,但不入主流,主流是更让视众接受的精英。他们,更多成就了后来的主旋律。

林山 《雪源》 1980

改革的人性,泛化为开放的人性。艺术本被无框架的边,被无拘束的“任我行”,以另种方式取代。空间被彻底打开了,可约束的消失,让人又从心底悲惧。
敢问:路在何方?

俄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我曾问林山,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谁,他脱口即答:米开朗其罗、列宾与马克西莫夫。
非常有幸,我也是列宾的崇拜者。曾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原作前静默许久,几乎无人打扰,我虔诚地带有宗教性地礼拜这一伟大。并向列宾致言 “您是在用深沉创意伟大”—— 深沉的伟大。
这就是十七岁林山选择的路——艺术要静穆、坚实、深沉。
尚不到十八岁的林山,不能说已有了风格,可他,选择了一条路,至今仍在“巡迥”,他有一颗纯净的心灵,他能脱下伪装的外衣,他可抽掉浮躁的空气,让人在远方体验心灵的纯静与安宁。

§4.背景:三大反对

八五思潮的最大特点,是开门。
门一开,扑面的是达达的后现代主义,怀疑的目光,五四后的再次砸碎传统,第三次的思想解放,热烈地否定一切,狅傲地放任自我,均以新的探索、新的突破、新的创造、新的名义,让中国艺术光谱体验了“新鲜”。
从后来看,这个新鲜并不新奇,不过是全盘西化的风——并未留下可让世界美术记住的作品。
关于八五思潮的言论,五花八门,铺天盖地,但均未切中要义。本文不对此专论,因涉及到小林山的选择,必须给出结论。
《报亭》是一个“家”,在开门后对未来规划的观察。宁静的现实。完全没有开放的烦躁,他用一种眼睛去感知存在的色调,形状的透视关系,是理性的缩短,感知生活是实在、轻松、安逸,似乎这种眼睛的真实,让物象成为内心的向往。也许这是一个少年对家的想象。没有沉重、负担与压力,也许,批判的自由并没让小城春秋体验秩序的撞碰。

林山 《东河报亭》 1978

我一直尊从导师恩格斯的起源说,认为,社会变革是思想变革的致因。没有人存在于真空。八五时期,最本质的问题是体制外与体制内,铁饭碗与下岗潮,活着与抉择。因此,三大反对——反对个人崇拜、反对观念崇拜、反对制度崇拜,激生了全盘否定。但领袖、观念、制度,是生活的基础,不可能有萨特的纯粹自由意志。政治光谱最终仍是体制的色彩。
真正的压力是自由与彷徨,摸着石头过河,说明谁也不知路在何方。期望的模糊,决定了选择的彷徨,所以,当时否定文化的激情,无法掩盖理性空虚的无奈。
体制真实的存在:自我的第一代价是下岗,改革的第一选择是竞业。没有人能回答什么是自由,没有个体不面对为什么要“我”被个体抉择。
1985年4月,黄山会议,对第六届全国美展提出严历批判,对由题材决定论所导致的公式化、单一化、概念化现象提出严肃批评。为形式探索,不再为政治服务,成为时尚。为以后的艺术界活跃的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意义。1985年5月。国际青年美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标志超现实主义,是中国美术向现代进军的起点。艺术不再忠实于外部世界或讲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喻、象征、虚幻、梦想去触碰灵魂。这一切,看似充满勇气,可向前的迈出,又让人眷恋着过去。矛盾、困惑、恐惧、怯懦,不知题材真实,还是幻影真实。
这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对理解艺术深层的不理解。
还要客观地指出,八五冲在前沿的叛逆者,基本上是从本本上无消化地翻看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美术史的盲从,艺术为什么1850年后取向现代,从色彩革命到达达主义,又经历了什么深刻,这些人,不能回答,他们只关注形式,对“小便池”出现的解构范畴一无所知,盲从的形式,盲从的自我,盲从的自由,却不知这一被盲从约束的无知,到底是解放艺术还是亵渎艺术,起码,第七届全国美展并没因此设立“蜂窝煤”的展位,鄙视题材、漠视政治,也不再获取可人的掌声,艺术、社会、人文、历史、责任、本体,一点一点慢慢地回归到人内深的元始。
林山 《沉思》 1985


洗牌现代的时髦,总有落幕的时刻。后来的证明,无政府的达达也是政治。艺术迈步脱离政治的本身,往往是历史的政治讽刺。
于此相拌的探索者,是精英理性。他们生活在体制内,活跃于体制外,当艺术指挥棒,由政题+市场时,“润格经济”,又让这些精英成为左右众议的话语者,他们立在院堂和展堂的耀眼处,不一定激进,却能抓住人心,更善于利用权力,用流行的“甜歌”,发声视觉的“甜画”,他们有议题权力、政治背景、市场号召,他们几乎均用西方院体语汇,让普众接受东方安格尔的礼拜。他们既是画家,亦是体制内的官员,还是市场的新兴设计者。
体制精英这些变化,是需要用艺术进行“真实”写像的,而变化的主体,又是体制的需要。我指出,这时期最有特色的,是体制内的精英,马训班利益是体制专项特权,高考开放也是政府的光谱需求,不能说,政府光谱与佛罗伦萨美弟奇光谱,划等号,但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权力意志绝不不充许“时代光谱”会更大地偏离被政治约束的“自由”。
这种奇怪的体制双轨制舞台,才是真实的中国画现代的取向,可理论界,至今,并没有真实的八五现实研究。
十七岁的林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问路时代。

林山 《山城棒棒》 1984

当然,开放后的“进城”现象,开门后的敞开呼吸,让《棒棒》有了火热的激情,想象古典秩序与现代自由的碰撞,很奇怪,色调的魅力与色块的魅力,都在同时使用一种眼睛,可世界的“动/静”,却显得那么的不同。


§5. 彷徨一一藩晓的人生观

1980年5月1日,《中国青年》刊登了“潘晓”的来信。题目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诉说了一位青年对生活满怀憧憬,在实际生活中却屡遭打击的人生际遇。该信引发了“人为什么要活着”的人生观大讨论。
时代,引发了少年艺术家的思考。1982年,他交了答券,创意了《未来》。
这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件艺术品。
他还是用一种眼睛去观察,还是他和她的天地、空间、时光、星球,区别是视角,不同思想,产生于不同定位的眼睛,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谁也说不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似乎他与高更对话:《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林山《未来》1982


十年摧残,打破迷信,批判伤痕,渴望迈步,人生意义,探求光明,是这这幅作品的艺术设问。
林山眼中,高更的人生/艺术,自我/他我,成为天问,面对星球的呐喊,面对苍穹的祈求,那现实与未来,那选择与困惑,让“过河”的“摸石头”,十分迷茫与痛苦,路在那?我是谁?成为憾人的问句,成为至今的打动。
两个球面的碰撞,让人体验,改革代价,开放比较,看,一个时代有了两种境况:一是高喊“批反拨”的冲锋士;一是面对“十字路”的彷徨者。
为什么活着一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这,就是大讨论的理性,就是大讨论交出的答券,就是斯密命题的现实范化,就是林山眼睛中的思想。
我欣喜,这幅优秀的有时代痕迹的作品,说明还十分年青的林山,已经能用眼睛思辨,已明确:画笔不单单是“造像”,更是哲学,是人生的探求与深刻。

魏传义先生


§6. 我的老师一一魏传义先生

十七岁林山对哲学的追求与深注,让一位大家发现了他,喜欢了他。
时代的小人物,有了大人物——我的老师——魏传义先生。
魏传义先生——新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开创者之一,革命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崛起的推动者。
这个故事,要从林山的师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马克西莫夫大师说起。
大师有三个重要称谓: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新中国油画的奠基人。
新中国美术,除徐悲鸿极少数人受过西方院体专训,基础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看,爱好者均是求知的“学生”。对于绘画,有习作,有感知,无理性。
1955年2月17日,经中苏两国政府近一年的努力,马克西莫夫开始了赴中国援助且出任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指导教师。

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新中国油画的奠基人——马克西莫夫

这一天,可以说是新中国美术大师群的诞生日。
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学员名单是:魏传义(副班长)、于长拱、汪诚一、秦征、武德祖、何孔德、王恤珠、袁浩、谌北新、王流秋、高虹、陆国英、冯法祀、任梦璋、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王德威、俞云阶。
这些响亮的名字,开拓了五四运动与延安整风后,红色经典的深入,是新中国美术史开章立页的还看今朝。

1955年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从这一天起,新中国美术系统地步入了科学历程,老师让学生认知了两大基础:结构与感光。
1957年,魏传义创作了油画《强渡乌江》,这是马训班优秀成果之一,是中国油画步入历史性、戏剧性、舞台性的范例。
自此,传义公印铸了自我的名片:
红色经典——天地为境——人民为亲——现实为义

正是这种责任和追求,一批有志者,开始了重绘山河的壮举。


魏传义《强渡乌江》180×130cm


1980年暑期,传义公应邀到绵阳举办地区油画创作培训班,林山成为了他的弟子。


1980年魏传义绵阳油画创作培训班在剑门写生

老师告诉学生:艺术是奉献与苦行,需要爬山涉水,需要道德责任,需要时代使命。
学生认真点头:老师放心,我一定用行动到您的讲台前再正式拜致您。


魏传义 《勤学苦练》 1980  (林山藏)

用心的小人物,憋足劲,咬紧牙,在素描、色彩、结构、透视上花智力,流汗水。
1982年,这个不知什么叫苦的向往乐观的梦中在斗车中憨笑的小伙子,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真的又正式拜在了魏传义先生的讲台前。
老师非常高兴,绘竹一幅,励他节节求攀。

魏传义 《墨竹》 1982 (林山藏)

§7.寻找神圣——光与影

进入美院的第一天,就是要让“学生”知到,艺术的基础是科学与专业。
从劳塞尔的洞火开始,艺术在几万年的求索中,向往的神圣是——光与影。
人类为此付出的所有努力,是让这一求索成为科学的最高最神圣的讲台——教科书。
向往光明,让光与影成为真实的呈相,是从古至今,院体追求的唯一。
现在看,这仍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不过,这么浅显的道理,现时却极少有人能懂,达达主义的等等“自由”,无时不在破坏科学的常识。
十四世纪开始发生的科学大解体后,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就是专业教科书。1928年,国立艺术院成立,标志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诞生。专业,成为教科书的体例系统,成为学生能及格的标准、素养与基础。
林山首先要明确的求知点,是必须成为专业。
这是一个艰难的科学明确过程。
老师告诉学生:

造像是特殊变形的错觉正确的科学。因为整体的基准是变调同构,特别是二度中的三度投影,均是用不正确错觉视象结构正确的视象。由于视像欺骗成为创意“真实”的前提,“结构真实”的本质又是构建错觉真实的能力,所以,线条形状捕捉的定向能力,需要极艰苦的过程培养,二度中的真实三度定向,是反人性的。


林山 《人体》 2019

问题的第二,是人眼形状的发生,是光线投射的结果,而光是运动的,正确的光感定位本身又让运动成为错觉的静止,即造像永远是面对运动的瞬间静止,没有人能完成整体的运动存在,杜尚著名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也只能记述他认为最重要“存在视迹”的万分之一。
并且,千万注意,光射中形状的感应是“真实的不存在”,它需要视觉科学的“仿真转化”,让变形后的艺术同构真实的呈相。
这种幻化奇妙的能力,经过丢勒、达芬奇、牛顿、孟塞尔,等等“大科学家又同时是大画家”的努力,用了几万年,才让“假的本不存在的形状”成为真实的“影子”。
鉴此,让·利奥塔尔才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语: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

林山在这一美术史演义的面前吃惊,光感瞬间捕捉能力的准确性,由无知到科学,竟花费了人类三万年以上的努力。直到契斯契科夫调子模型的确立,“类人眼的造型观察”,才成为绘画专业的“教科书”,才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告知你,怎样用视错觉去成功欺骗人的眼睛。


林山 《金秋》 1988

林山了解到,西方艺术的运动轨迹,从来没有离开过“地平线一高光一阴影”的光线照射法则。
老师那句话让他永生难忘:孩子,要理解,为什么马氏培训班,要把中国美术的起点设为——结构与感光?光明性为何是现实主义追求的永恒?
老师说,要真正的理解现实,捕捉真实是很难的,没有十几年以上的艰苦训练,不可能在时限内完成准确的“真实”。

老师告知学生:正义的理性,需要真实的担当。


林山《远方》 1980 (局部)


§8. 《远方》就是未来

现实主义不存在捷径,只存在你用什么态度走这条路。
大一的林山,终于在老师的路历中,略懂了什么是现实主义,为何人类,为了真实的艺术现实,探索了何止三万年。
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老师在《伏尔加河上纤夫》前详细讲解什么是绘画。
深刻的沉重——巡迥的特征——史诗性的戏剧——让舞台上立起以人民为基调的纪念碑。

这不是艺术的泛空。比较“静穆的永恒”,“深刻的沉重”,是艺术的责任与良知。它更强调历史的情态、社会的性格,你看,列宾如何挖掘人心:






艺术是什么?为何能够打动?心灵是怎样被震撼的?
老师的导引,让年青的大学生思考:
开改的路在哪,未来在哪?

林山似乎有了目标。此时,又一事件,坚定了年青艺术家的信念。
曾任77届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林山,他的学长,罗中立曾在一个小破屋中,悄悄创作一幅现实主义的画作。让林山也应有所行动,并认真向学长们看齐。
当时的一句鼓励,后来成为传说。
罗中立、何多芩、程丛林、高小华、张晓刚、杨谦、秦明、莫也,……
一个一个响亮的名字,成为川美的骄傲。

何多芩《最甘甜的水》(林山藏)


杨谦《抄家之后》(林山藏)

一个夜晚,有成就的艺术家,梦到了十七岁的自我,那是走向未来的《远方》:

林山 《泉》 1987 

他和她,
在向往的路上颠簸,
曾经的路,
有列宾伫立的伏尔加河,
有马克西莫夫的奠基,
有魏传义的《强渡乌江》,
有罗中立的《父亲》,
有小林山的《远方》

……

林山,
笑了,
他看到十七岁的他,
手捧着入选证书,
在大哥哥《父亲》和自创的《远方》间合影,
哦!
多么美妙的展厅,
多么神圣的创意,
在他们中间,
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那深沉巡迥的地平线,
那历史舞台的角色,
那新中国艺术厚重的基石,
那开改后思潮的碰撞,
那条被称作现实主义,
人类为此探索了几万几万年的路,

艺术家笑了,
十七岁,

有了梦,
有了路
有了远方。

林山 《路》 1988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