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英国作家如何启发了凡·高的创作?

来源: 新京报 ·13243 浏览 ·2019-04-23 14:17:25

凡·高于1873至1976年在伦敦工作,这三年生活经历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凡高。在这期间,凡高大量阅读英国作家狄更斯、艾略特等人的文学作品,大大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以及为他未来的作品注入了“人文主义”的力量。

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是后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向日葵》、《星月夜》、《夜间咖啡厅》等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凡·高的作品以奔放的色彩运用和强烈的悲天悯人情怀著称,他本人贫穷但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样被很多人熟知。

和“自残割耳”这样的八卦相比,凡·高早年在英国的三年生活经历可能相对鲜为人知。那时的凡·高还没有成为一名画家,然而异国他乡的三年生活经历,却为他后来的艺术生涯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凡·高

1873年的凡·高,拍摄于荷兰海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873年,20岁的凡·高被自己所在的古皮尔艺术品经销公司调往伦敦工作。这一时期的凡·高因工作原因有许多与艺术品打交道的机会,凡·高在与弟弟提奥的多次通信中都曾提到自己对于艺术和伦敦丰富的画廊、美术馆的喜爱。在1873年7月的一封信里,他还直接表露出了对于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的喜爱:“不过,确实有些很棒的画家,比如米莱斯。”伦敦的城市景观和自然风光同样影响了凡·高后来的创作,每天经过的威斯敏斯特大桥(Westminster Bridge)就在凡·高后来的作品中多次出现。

据《卫报》评论,凡·高最为著名的作品《罗讷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ne)与古斯塔夫·多雷的作品《泰晤士河之夜》(Gustave Doré’s Evening on the Thames)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吸引凡·高的并不是多雷画作中富丽堂皇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而是那些在河对岸的煤油灯光中若隐若现的日常景观,这一场景同样被凡·高运用到了《罗讷河上的星夜》的创作中。

在伦敦的生活为凡·高未来的艺术创作留下了许多印记,但更重要的是,凡·高在英国期间大量阅读的英国文学作品,深深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作理念。


凡·高

上图是《泰晤士河之夜》,下图是《罗讷河上的星夜》(图片来源:《卫报》)


从凡·高与弟弟提奥的通信中不难看出,他最为深爱的英国作家毫无疑问是查尔斯·狄更斯。凡·高成长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从小他的父母就鼓励他们阅读一些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书籍,狄更斯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凡·高对于狄更斯的热爱延续一生,他几乎拥有狄更斯所有作品的法译本。

据《经济学人》报道,凡·高的父母在1879年重新与他一起生活后曾抱怨,凡?高每天除了沉浸在狄更斯的世界里以外,什么都不做。他最为喜爱的作品则是狄更斯于1843年创作的小说《圣诞颂歌》,该小说讲述了一位吝啬鬼在圣诞夜被三个圣诞精灵造访的故事,该小说为狄更斯三部圣诞小说之一,也是他第一部完整发表的小说。从童年开始,凡·高每年都会重读这本小说,并且每次重读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与领悟。《圣诞颂歌》一书同样出现在了他的代表画作《阿尔勒的女人》(L’Arlésienne)中,凡·高特地把桌上的一本书画上了《圣诞颂歌》和狄更斯的名字。


凡·高

凡·高名作《阿尔勒的女人》及桌面上的《圣诞颂歌》(图片来源:BBC)


狄更斯以外,乔治·艾略特同样是凡·高所钟爱的英国作家。凡·高在英国期间正值社会改革运动发展如火如荼,生于中产阶级牧师家庭的凡·高被伦敦街头随处可见的贫苦生活所震撼,并开始质疑资本主义的正义性。

乔治·艾略特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则在这一时期影响了凡·高对于社会改革运动的看法,也让凡·高坚定了要“为人民创作艺术”的想法。《米德尔马契》一书被誉为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发生在作者虚构的英国省城米德尔马契,全篇塑造了超过150个人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结构。

凡·高

小说《米德尔马契》封面(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两位作家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样深刻影响了凡·高之后的艺术创作理念。据《卫报》评论,他喜欢狄更斯与艾略特在书中描写生活细节的方式,他们总能升华朴素的生活,使其变得熠熠生辉。尽管社会现实主义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沉重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作品传达、歌颂的崇高道德与人道主义精神,而这也成为了凡·高未来作品的重要主题。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也曾提到:“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把狄更斯和那些画家笔下的日常生活通过我的画笔表现出来。”

凡·高的一生都热爱阅读,英国文学尤其是他的心头之爱,在凡·高博物馆列出的书单(Vincent’s more extensive reading list)里,就多次出现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莎士比亚等名字及其著作。有趣的是,凡·高的艺术创作受到了英国文学的深刻影响;百年以后,他的画作同样影响了一批作家的文学创作,其中甚至不乏处于遥远大陆另一端的中国作家们。

余光中曾亲力亲为翻译过《凡·高传》,之后还创作过《壮丽的祭典》、《莫惊醒金黄的鼾声》等散文专门纪念凡·高。而莫言在接受《中国文化报》的采访时,更是直接表示,自己写作《红高粱》的过程就深受印象派画家,特别是凡·高、高更等人的启发,他们画作中大胆的用色、堆积的色块都为莫言的写作带来了一种力量,“印象派画作的风格,跟我早期小说里的语言风格,在艺术的信息方面是通联的。”

在伦敦南部的卧室里孤独地阅读狄更斯与乔治·艾略特的凡·高大约没有想到,在他的身上,文学与绘画形成了一次精妙的互动。文学与绘画的相互作用大约像凡·高自己在书信里写到的那样:“阅读和欣赏画作是相似的,你无需怀疑,也不用犹豫,只需要坚定不移地去相信——美的东西就是美的。”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凡·高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