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诗婢家:翰墨飘香,传承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

美网会员 ·3 浏览 ·2024-07-24 13:57:04

7月14日,书画界的盛宴——诗婢家2024艺术品拍卖会在成都华丽上演。彭先诚的《丽人行》、张大千的《芍药》、陈滞冬的《水仙》……一幅幅精彩的画作,在诗婢家的拍卖场上惊艳亮相,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吸引着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炽热目光。竞拍者们屏息以待,气氛紧张而热烈,每一次出价都仿佛是对艺术价值的崇高致敬。


对诗婢家而言,这只是它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漫漫征途中的一个精彩缩影。诗婢家最早发端于1920年,创始人郑次清先生怀着对文化的深厚敬意与热忱,创办了诗婢家。“诗婢家”这三个字,源自《世说新语》中那段令人称叹的典故。东汉大儒郑玄家的婢女皆精通诗书,一次,一名婢女因事被罚跪于泥土中,不久,另一名婢女路过,问道:“胡为乎泥中?”被罚跪的婢女应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两人的问答皆巧妙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且恰如其分。如此可见,婢女的才情非凡,主人的渊博更是可想而知,“郑家诗婢”由此成为一个传颂千古的著名典故。


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张大千来到成都。这位艺术巨匠在蜀地的创作生涯中,与诗婢家结下了不解之缘。绘画离不开精心的装裱,而张大千所有字画的装裱皆在诗婢家完成。张大千与“诗婢家”店主郑伯英先生更是莫逆之交,他曾为诗婢家的诗笺谱倾心绘制了一套专属画作,留下了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可以说,诗婢家犹如艺术的港湾,为诸如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大家提供了温暖的栖息之所和坚实的创作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婢家的存在与发展,正契合了这一时代要求。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一座璀璨的宝库,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珠,值得我们用心珍藏。诗婢家恰是这样一座守护宝库的殿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展示舞台、学习窗口和收藏之所。在当代,诗婢家不定期举办的艺术品拍卖,犹如一次次文化的狂欢,日常进行的艺术品展览,又似一道道艺术的盛宴,吸引并汇聚了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他们在这里驻足、欣赏、交流,心灵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滋养,文化的火种在他们心中悄然传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有更多像诗婢家这样的文化平台,坚守传承的初心,勇担弘扬的使命,将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传承并发扬光大。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的人沉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