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二十四:闭合与对称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2019-07-29 09:30:59

      1.闭合与对称

     只要你落笔状形,哪怕只是一笔,这一笔在二维平面中就有了形状感 一 一个被线闭围合成的区域(面)。这一感觉的本质就是它被知觉为一个特征面的轮廓。视知觉通过物体边界线的明确,进而明确形状,明确这个二度平面的“闭合面”是什么。可见,作为视知觉的线,知觉力并不是线条,而是由线围起来的面的图形。这个如此明确的事实,从未成为特殊研究的课题。千百年来,人们关注的是一条线,却不关注由线围起来的面(闭合的区域空间),不关注事物的本质一形状。

     考夫卡在面对这种遗憾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形状是线的重要特征。”就是说,作为知觉力的形状,并不涉及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方向,而主要涉及物体的边际线。阿恩海姆进一步断言:“一个物体的真实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人们所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等同。”代表事物基本空间特征的是主轴线。可见,形状是基于主轴线而被知觉到的一个闭合面。闭合线的组织性致生了形状的良好性,从而使轮廓图形具有了知觉张力。

     由线条图样产生的组织有一个重要特性 一 整体情境。整体情境是趋于稳定的简化。我还是那个观点:一切绘画的组织都是意境的需要。闭合区域是倾向于整体的、自足的、稳定的、简化的组织。被知觉的形状,只有形成闭合区域才能稳定;只有倾向于简化才能知觉。被知觉的一个线条组织,从闭合面的组织讲,其最大意义便是“整体情境”。线的闭合组织性,最终服务于整体情境,或者说,组织是产生整体情境的定律。只有从整体情境出发,才有可能创意被简化的图样。在倾向于简化的过程中,当视错觉不是处理线条图样,而是处理闭合面的形状时,稳定状态实际上是对称状态,形状是对称的产物。

     鉴于线条图样与背景空间是绘画的第一重关系,画作的视觉感应度便由这重关


美的选择,二十四

    陈作丁《风帆如叶剪江行》45×63cm


   系决定。若形状与背景让知觉力通过画面产生了和谐感,这一组织便使创意具有了感动力,因为它让艺术产生了基元的视觉美感属性 一 对称,即形状与空间的对称,前景与背景的对称,形状与背景基于共用边线的对称。在中国画的视错觉中,或者说在东方的视错觉中,基于公共边线的虚空间是最有意义的形状,当把背景空间看作形状,把空白区域看作这一类的空间轮廓,阳形与阴形(有与无、实与虚、黑与白)的对称关系,便成了中国画的基本格局。从这一基本关系出发,可以同时看到两类对称图像:实空间图像和虚空间图像。若再从虚空间的形状出发,反思调子造型的直观图像(一个光影中的实体),与事物共享边线的虚空间图像(一个闭合面的背景);反思虚空间形状所具有的平面性,特别是在摆脱水墨素描羁绊时,阴形边线的特殊意义,我们肯定会对东方的“无、虚、静、空”有全新的现代理解。这一反思的目的是要明确,什么才是致生倾向于平面的张力,而以阴阳空间共用边线冲突为知觉力的深层致因,又在于任何生命体都以冲突的对称为力的构成。

    在“整体性”中已谈及,只有对称才能使物体的形状有整体的确定性(整体闭合性),物理的对称性决定了心理的对称性。因此每落一笔都应全局地考虑散点分布后的整体对称性(整体情境);否则满纸涂鸦,让人不知所以。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边际线要想状形,必受到方向力的制约,这就是前面提及的中心轴线。中心轴线深受位置的影响,它决定了形状的向心力,由它而不是边线决定了图形的取向。

  这个方向打破了二度平面原有的平衡,使形状具有了运动感,并使图像以一种新的平衡取代原有的平衡。任何新的图像都是用非对称手法在原有平衡中造成分离的结果。当然不对称的分离导致了又一重背景上新的对称。绘画的实质,就是基于整体的一重对称与另一重不对称的互补,在一个新的致中点(整体意境)上寻求新的对称。日常习惯于说的线破线,线破墨,墨破线,都是基于某一层面点线的不对称,而导致又一层面点线的对称,从而实现整体点线结构的平衡。从这个意义讲,对称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平衡是实现简化的前提。线性感只有充分体现点线的对称与非对称的互补致中,才有可能成为形状、成为艺术、成为精神。在情绪的点线观中,确实对此研究得非常不够,总是用情绪代替范畴,用情感代替科学。应该看到,只有把线的骨力、骨气、风骨的一切内蕴汇聚于中心轴线的方向力,汇聚于整体情境,线性才具有真正的力感。若还满足于边际线的一波三折,只能发心有余的感慨,实难吐力亦足的激昂。这还是思想与方法的老话。


 

美的选择,二十四

   刘伟《色釉综合装饰瓷盘·晚霞》

 

   卫夫人说得好:“落笔如坠石”。就是说点线还应有重力感,即书法用笔的入木三分。问题是,这种形容的感知在知觉心理上具有怎样的意义?

  决定对称的又一重要元素是重力。重力也是由位置决定的,它表示偏离主轴线时的倾向力。知觉心理的研究揭示:位于中心点的事物要比侧点位的事物重一些;位于构图上方的事物要比下方位的事物重一些;位于构图右方的事物要比位于左方的事物重一些。同样,杠杆原理揭示:一个部分越远离平衡中心,重力就越大,并且垂直走向的形式要比倾斜走向的形式重力大一些。再者,物体的大小、颜色、光线、位置间的关系、几何形状、速度感等等,都是影响构图重力的因素。这样一个知觉心理的重力图式,决定了线性造型重力感的取向标准,应是决定平衡的重力性。就是说,应通过骨法用笔,让骨架结构的重力感充分体现出来。传统范畴中,光滑与凝涩、沉积与明快、飞扬与含蓄、朴拙与圆润、厚重与空灵、富丽与清淡、稠密与间疏、热烈与寂静、孤高与平俗,都是对重力感的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认知积淀。如果把它们整理出来,从科学角度进行现代的诠释,肯定会开拓线性造型更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二十四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