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识若鸿不过数年,但若鸿的进步,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多次人选全国性的展览:1992年《夏之梦》人选伞国首届花鸟画展;1994年《盛夏图》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沐雨图》入选中国当代著名花鸟作品展;1997年《盛夏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沐雨图》人选中国当代著名花鸟作品展;1997年《清莲图》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作品《圣境》因其意境深远,被这所全国第一学府收藏;1999年《清莲图》系列之一人选全国第二届花鸟面展并荣获优秀奖,另外,《清莲图》系列之八人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在这些统计数字的背后,我看到的是若鸿画的不断成熟,他进步之快简直不是渐进,而是跳跃,甚至是飞跃,也许是过了不惑之年,变得更加成熟自信的缘故吧。
释读若鸿的画可以从画中题跋开始,因为在中国画中,题跋无论是摘录还是自撰,都是画家的心声,是图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他的题跋中可以发现,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清”、“秋”二字。“清”字如清品、清供、清溪、清风、清景、清绝、清香等等,近义词还有青、淡、澄澈等,对应于画上的物象则有:清花紫砂、素瓷浅盏、芭蕉青瓦、荷塘翠色、莲池蝌蚪、碧水清鱼,营造出一种淡中保真、悠闲自得的气氛,给人以淳朴高洁、清静幽邃的印象。“秋”字有秋实、秋趣、秋色、金菊等等,画中的对应物是:红果金鱼、倭瓜葵花、樱桃野菊、枯枝残叶、乌鹊寒鸦,既渲染出欢快热烈的环境,但内中又常隐含着秋色萧瑟之下淡淡的幽思和惆怅。此“清”、“秋”二字大概可以作为打开画家心扉的一把钥匙。
有些题材从古至今一代代人一画再画,看似没什么两样,但每代人又都有自己的诠释。若鸿画画,不求题材新颖,而是执著于怎么画,贯注身心于投射自己的情思。
若鸿用色最佳,可以说已经达到微妙天然的境界。他对荷花情有独钟,揣摩最深,因而也最善画荷,能画出荷的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楚楚动人。他的荷花给人的印象就是清远雅致,凸现出荷的品格和自己对荷的精神寄托。他的荷能频频人选各种画展,就是社会对他的成绩的肯定。
若鸿有时还尝试摆脱形体的羁绊,希望更多地依靠笔墨和色彩说话,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自由,《秋趣图》、《盛夏情》就是佳例。图中枝蔓和花叶的交错近乎一种色面与点线的抽象的构成,又保持着画面空灵流畅、若现若隐的空间。
《新荷》、《忆江南》组画、《夏之梦》、《盛夏情》等都是颇有新意的佳作,玩味之中可以领悟出艺术家的机巧和智慧,让人爱不释手。
若鸿的画在质朴中透出一股灵秀之气,要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底蕴,不妨看一下他的《清品图》。图中画的既是农家的清供,也是文人的雅赏清玩,流露出一种无山之隐、不褐而禅的文人意趣。甚至在他偶尔创作的《高士图》中也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的意向。读一读他在丁丑年作的《清品图》中书写所寻《菜根谭》句:“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故日静见真体闲识真机”,从中就可以领悟若鸿画的清远心意和纯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