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在仕宦庙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皆以临摹而成山水之境。
原文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1〕,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2〕,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注释
〔1〕神彩: 同“神采”,神情姿态。
〔2〕华: 繁荣。
译文
山,把水当作血脉,把草木当作毛发,把烟霞云彩当作神情姿态。所以山得到水的映衬就活了起来,得到草木装点就显得繁荣,得到烟霞云彩点缀就显得俊秀明媚。水,把山当作门面,把亭榭当作眉眼,把捕鱼垂钓当作精神。所以水得到山的衬托就显得妩媚,得到亭榭的润色就显得明快,得到渔钓之人的修饰就显得空旷寥落。这是山水画的格局安排。
原文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1〕开张,基脚〔2〕壮厚,峦岫冈势〔3〕陪拥〔4〕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仆〔5〕。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6〕,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7〕。高山而孤,体干有仆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注释
〔1〕肩股: 肩膀和大腿,这里指山的中部。
〔2〕基脚: 墙角,这里指山的基底。
〔3〕冈势: 山冈。
〔4〕陪拥: 追随,簇拥。
〔5〕仆: 向前跌倒,扑倒。
〔6〕半落: 形容隐约看不真切。
〔7〕泄(气势) 倾泻、泄露。
译文
山,有的高有的低。高山的血脉在下,其形状犹如人的四肢伸展开,山的根基壮实厚重,峰峦山冈相互追随簇拥,彼此勾连,萦绕不断,这就是高山。所以像这样的高山,叫作不孤立,不颠仆。矮一点的山,血脉在上,山顶若隐若现,山的颈部相互攀缘,根基庞大,土堆隆起,往下深插,没有办法测量它的深浅,这就是浅山。所以像这样的浅山,叫作不单薄,不倾泻。高山倘若孤立,山体便会有仆倒的可能;浅山倘若单薄,精神气韵就有泄露的可能。这是山水画应有的体裁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