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艺术家,提及“抽象艺术”的诞生及发展,无不想到西方,想到美国。从现在所编写的众多美术史教材来看,我们亦只能看到这种现象,普遍一致的观点是:
抽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产生于20世纪的欧洲。一般来说抽象绘画可分为两大类:即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热情激荡切动感强烈的有机抽象(热抽象),以蒙德里安为首的冷静简洁并竟然有序的几何抽象(冷抽象)。如果将康定斯基的热抽象向历史溯源,即可追溯至诞生于1908年勃拉克首创的立体派绘画,及至毕加索发展至顶峰。毕加索热衷于在画布上拆解各类描绘对象,他把客观对象在三维空间中任意角度的形态观察并记录下来,然后移至二维的画面充足,起夸张程度之巨,变形意味之深,离纯粹的抽象只半步之隔。可以说,毕加索是抽象绘画成型前期的创始人。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的元素融入其中。毕加索的绘画发展到后期的拼贴和剪接,几乎可以说是对中国陕北农民剪纸艺术的一个吸收和运用。而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产生和发展轨迹亦有上千年的历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达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以德库宁和波洛克为代表。和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一脉相承,纵意的挥洒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当抽象表现主义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观念艺术”的雏形。
出现在六、七十年代以罗斯科和纽曼为代表的极少主义都有着蒙德里安冷峻、简练的遗传基因。
上述对抽象绘画发展历程的认识基本上是被学界所认可和接受的,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从来都讲究抽象,这种抽象意味尤其是呈现在书画之中。中国古代的绘画是哲学性质的,从三千多年前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魏晋六朝王弼的“得意忘象”,再发展至唐朝禅宗的“明心见性”无不讲究一个“空”和“无”,然而这种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从始至终影响着中国文人的思想,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权似乎都掌握在文人手中,从而,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被文人墨客述诸笔端,流露出禅宗和道家之思想,从而绘画便呈现出抽象和空无的性质和概念。
中国传统绘画从来都不讲究写实,而且对写实的绘画十分鄙视的,不视之为画。国画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以“不拘格法者”为胜,都讲究一个“逸”字,中国绘画讲究“人与物游”,创作的作品是“可居、可观、可游”并且“虚实相生”的境界。着墨则讲究“以少胜多”,追求写意和抽象,尤其是明清时期徐渭和八大、石涛等水墨大写意绘画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抽象绘画发展至顶峰,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顶峰。
唐末王墨,是泼墨山水画的创作者,在他的绘画中寻不到笔踪墨迹,完全是酒酣之时,即兴而发的绘画,王墨的在宣纸上泼墨与美国的抽像表现主义者提着油漆桶在画布上滴彩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吗?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无非是绘画创作的材质不一样而已。绘画作品都是抽象形式的,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纵然在近代绘画界西方的抽象绘画在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与国家的经济相联系的,然而全球经济的相互影响带动了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国绘画在明清时期已经传入西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西方的绘画受着中国绘画的影响。
如果中国的现代的抽象画家还在孜孜以求的学习西方的抽象,为什么不回归传统?回归自身?回归有几千年历史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的中国绘画之中呢?[!--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