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玉趾
中国画中的水墨画,历经唐、宋、元、明、清,长期孕育、发展,及至近现代已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自然而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前人对于水墨画有很高的评价,王维《山水诀》载:“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道化之功。”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画说:“味摩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嗣后,元代倪赞的“逸气论”、赵孟頫的“书画同源论”,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将水墨画的审美标准与审美情趣推向了更高境界,推向了丰富多彩。
青年画家蒋松谷特别痴迷于水墨画。他说:“水墨画,一种黑色,或浓,或淡,或重,或焦,或枯,或润……仅就水墨本身的特质和形式感,就能分出如此丰富的层次,蕴含如此惊人的变化,表达如此复杂的情感。在素雅中沉积着坚定,潇洒中深蕴着高古,点画中凝聚这力量。水墨艺术以最质朴的绘画语言,传承和强化着中国文化的特质。这是文人画兴起之后王维、苏轼以降,水墨画对于中国绘画的巨大贡献。”
蒋松谷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师从山水画家李金远、季若霄。参加工作后又在四川师大文学院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颇深的绘画艺术和文艺理论功底。尽管如此,他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向着更高的境界前进。五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是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施用色彩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到了宋代,米蒂开始了米点皴创新,在文人挥墨风尚中渐得真味,把云气弥漫、冈岭突兀、林树隐约的山清水秀之景,表现得淡雅空濛,自然天趣。黄宾虹的绘画敦厚华滋、天真质朴,其画面的现代意境、静谧的氛围、深邃的气场,层层叠染的积墨韵味,潇洒遒劲的笔力,展现出很高的造诣。李可染的画作以厚重清透取胜、沉稳之中凸显逆光效果,积墨和笔力的表达,又有新的突破,整体而言,其画风颇具创新性、现代感。
王维、苏轼、米蒂、黄宾虹、李可染等,都是蒋松谷倾慕的先贤,他曾说:“先贤们的审美趣味、追求和图式呈现,冥冥之中契合了我的性情、审美取向和艺术表达,在我的绘画潜意识里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后三位先贤,蒋松谷深情地说:“我的绘画,选择了水墨画。在自觉不自觉间,常以此三贤为师,循着他们的足迹,一步一步走下去,试图探寻一条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而新颖的水墨之路。”
蒋松谷是一个基层文化馆的馆长,业务工作繁忙。他非常敬业,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是成都市群众文化专业领域的年轻专家,曾被评为成都市“社会文化之星”。他的山水画创作只能在业余的时间进行,抓紧夜晚和节假日,潜心挥毫泼墨,只要得空,他都会提笔蘸墨“弄几笔”。因此,他的水墨之路是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
松谷作画,似有神助,画面定格,题款收笔,常常激起一片惊喜。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松谷于70年代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一个名叫凤凰坪的地方。这里,著名的大巴山脉逶迄南延,嘉陵江在县西蓬安县境澎湃南流。这里的大山高崇陡峭,山间松柏苍茫、云雾弥漫。“蜀江水碧蜀山青”,是描述四川的山水气势雄伟、神奇秀美。崇山峻岭、大江溪流是山水画家的最佳范本。松谷生于斯,长于斯,是个大山之子。他孩童时就在大山的丛林里奔跑,在清溪碧流中戏嬉,深谙峭壁危岩的性格、鸟语花香的气韵。对于云山飞瀑的四季变幻,了然于胸;那迷人风景,早已升华为他内在的“心象”,变为“澄怀观道”的哲思。当他凝神屏气挥笔作画时,那胸中丘壑瞬间化作笔底烟云,惟妙惟肖又出神入化,常能接近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松谷的画作曾入展第一届“我爱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四川省美协第六届新人新作展、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美展,都获得上佳的评价。其画作曾荣获全国书画摄影大展优秀奖、全国教师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一等奖。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家山烟云图》《闲看家山云起时》《蜀中云水图》《嘉陵江畔》《水云无声》、《空山新雨》等,以及近期的新作,都有颇高的艺术造诣。已出版的作品集有:《心象流韵:蒋松谷水墨山水》《青年水墨山水画家蒋松谷作品集》《蜀山野风:蒋松谷山水作品集》等,都得到了积极的反响。此外,还出版了《蒋松谷儿童绘画教学成果作品选》,四川大学张小元教授评价赞扬说:“作品反映出教师在绘画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是真正回归儿童美术教育本性的教育实践。”
松谷的水墨特别讲究意境创构和心灵寄托,讲究“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的妙趣,运用笔墨挥洒,肆意驰聘自己的无限想象和充沛情感。他构图独特新颖又富于变化,笔墨运用中的皴、擦、点、染及明暗、虚实的处理,可谓“笔笔有古人,笔笔有自己”(黄宾虹语),达到了疏密有致,虚实相宜的妙境。其中,蕴涵着远古苍莽率直不羁的“野性”,以及原始的混沌天然的“质朴”,令人观之怦然心动,并且回味无穷。
松谷在绘画专业毕业之后,又进入四川师大文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自己打好了坚实的语言文学功底。他的文化研究论文曾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论文一、二等奖,文化部全国第三届“蒲公英奖”少儿文化专著银奖等。他的学术论文集《群众文化理性之思》受到了广泛好评。松谷特别推崇“文以载道”的大义,他曾说:“绘画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之美,更是哲学之思。”此话睿智而深刻。我们知道,儒家经典《论语·述而》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识之士奉行“志于道”,一个重要方式是借助诗、文或绘画“志于道”;山水画家通过山水画“志于道”,而不是简单描山摹水。
《论语·雍也》有:“子曰:‘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列子·汤向》有“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是说,高山流水是君子的高尚情操的象征。古人认为,高山是崇高、雄伟、坚强和仁德的象征;高山让林木花果、菽黍竹草繁茂生长,让飞禽走兽欢乐栖居、繁衍,更为人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丰富的保障,而不需一丝一毫的回报。水,流动而灵敏,能排山倒海又能静平如镜,更为重要的是,水,不与万物相争而滋润万物。《老子》有“上善若水”的赞扬或期待。
“志于道”与“游于艺”,似骨肉难分、血气相联。“志于道”的松谷君挥笔创绘的山水,峻岭嵯峨,或危岩峭壁、气势雄浑、境界高远;其间有飞瀑恣泄,或清溪潺湲,白云飘逸,林木妖娆。那水墨营造的技艺如真似幻,充溢着令人啧啧叹服的美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松谷说:“我画画,是想要追求一种‘澄怀观道’的最高境界。”在松谷水墨美的魅力的底层,蕴含着他作为画家的“志于道”的追求,沉淀着“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愫,凸显着仁山智水的深邃哲思,从而激励观画者对于人生境界的顿悟,促使其在品格的修炼方面跃上更新的高度。这是松谷水墨画最鲜明的风格,最重要的特点。他的追求得到了回报,他做到了。
松谷刚步入不惑之年,这是人生最有作为的宝贵年华,但他已经在水墨画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艳羡的业绩,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造诣,令人可喜可贺。我们相信,松谷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一如继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