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中国当代版画缺了什么?

中国美网 ·14864 浏览 ·2010-11-15 01:08:05

中国新兴版画自上世纪30年代“启动”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发展至今,和当下整个国际版坛的情况相比,我们可以说已经不缺什么了。大家会的,我们如今也都会了;大家搞得出来的,我们也都搞得出来了;人家有的版种、样式、观念,手法,我们也都有了。在近几年的各国际版展上,各种名目的奖项我们也都拿了,手捧—本本“国际版展”的图录,也不再觉得有什么陌生的面孔。是的,我们已不再是西方的盲从者,不再是“歌迷”、“影迷”、“球迷”的角色,我们已是国际版画舞台上春色与共的竞技者,我们已有足够的能力在国际版坛上以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艺术观说东道西、评优论劣。—句话:中国版画已到了该独立考虑自己问题的时候了。

那么,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作为正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中国版画,我们目的的整体状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又当如何“与时俱进”呢?”

通过刚刚在合肥落下帷幕的第十六届全国版展,我们可以窥见到当下全国版画的基本状况。总的来讲,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版画通过自身形式语言的一段特别投入的关照,以及对全球国际版画的普遍介入和融汇,中国版画的确在制作技术和工艺方面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过去生疏冷门的“三版”,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作为“创作版画”来说,中国版画的这面已和国际版画“先进水平”基本“扯平”,这一事实是有目共的,这一次的十六届全国版画就在此验证了这一点。然而,对于大多数亲自目睹了这届版画面貌的观众,以及包括多数的评委来讲,可以说是在欣喜有余,普遍感到了某种驱之不散的缺憾。人的记忆只留下那被美和真情所打动的作品。的确,获奖的作品是相对优秀;某些未获奖的作品也有优秀的。但是我们这里谈的“力作”,整个展览看完,那能真正震撼人心的力作在哪里昵?古元的《刘志丹》,李焕民《初踏黄金路》,吴凡的《蒲公英》……那些不靠宣传、不靠评奖、也不靠反复做广告就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到哪里去 了呢?我们在展厅中不难看到的是那‘些制作精良的作品,简直一幅比一幅精良,一这些作品有抽象、有具象、有人物,有风景……它们应有尽有。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知所云,或者令人确信它们本来就无语可说。这令我想起小时候就记住的列宾形容当时某些俄国西家的话:“他们就像莫斯科上流社会的女人,虽然会说一口流利的法国话,但她们不是没有话要说,就是说一最无聊的话。”文章写到这里,夜已深了,无独有偶,在略事休息的片刻,我信手翻弄一本书,那页是李松先生(前《美术》、《中国美术》副主编、主编)的论文《重读三四十年代的版画》,结尾有这样—段:以先后举办过的十四届全国版展为届标的中国当代版画创作,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当初参加木刻讲习班的学员只有13位青年人,现在版画创作队伍已是成千上万了,当代版画作品无论是艺术观念的更新、题材内容的拓展、表现技巧的一是以前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观众也常常提出—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作品往往不如三十四年代那尚不成熟、完善的作品那么耐看,那么真挚动人,那么过目难忘,那么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从从这段文字来看,中国当代版版画的这种状况也并非只是十六届独有,至少追溯到十四届前后,以至近些年来可能一直都存在这种倩况。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天天都在讲“弘扬主旋律”,为何中国当代艺术家——范围还是说小点吧——版画家,反倒越来越“疲软”了呢?我们不禁要问:“精进”到几乎“什么都不缺力”的中国当代版画,到底缺了什么呢?

    我们说:‘它缺少的是“精神”,是那种作为艺术灵魂的“精神含量”。当然,提到“精神”就要提到人,提到艺术家。在这个问题上歌德说得好:伟大的人格残生伟大的精神。即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伟大的人格”与“诗的精神”。一个人格疲软,精神委琐的人,无论他用什么“语言”来说话,我们能指望他说出什么来呢?

  想想吧,我们的许多艺术家平时在想些什么呢?职称考核,职位竞争,人际关系,子女上学,获奖拿牌,贷款买房……现代的快节奏将这么多的问题搅在一起,一个艺术家的负担何其之重?  (这比起一些人所抗议的让版画承载的“负担太重”来说,真不知道要重多少倍?)当然,并不是说艺术家的这些生活就不是生活。如果他们能诚实地观照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兴许能画出好的作品。但是,正像评论家尹吉男先生曾说的:他们好像视自己的生活就简直不是生活。到了要参加大展或有什么“任务”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赶紧拖着自己沉重混乱的头脑,带着全自动相机,奔赴工矿农村、长江黄河、抗洪前线、西部开发等,实行“万里采风行”(如果他们有公款条件的话),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这些他们平日既不熟悉,也不思考,既不关心,也不感动的“素材’’抓到手之后,即使他们很“投人”地进行“主旋律”式的创作,我们又能指望他们画出什么来呢?我们能指望他们画出《黄河大合唱》式的旋律?或是《初踏黄金路》的喜悦?抑或《藏族女孩》的美丽?我们这些早已习惯于“快节奏竞争”的画家,你又怎么指望他画出齐白石那样淳朴的小虫与游虾呢?就是画人体,又怎能指望他们画出古人的静穆呢?

    一句话,中国当代版画精神含量的苍白,根本的症结就是在于我们当代艺术家自身精神的疲软、浮躁与委琐!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画家全部都为创造版画的精品力作去献身,因为人各有志,人各有求,人各有各的活法,但是对那些有意要想创造精品力作的人,我们应当指出:光靠技术的精进、技法材料的探索、“观念”的“前卫”,抑或靠“题材”的“重大”等等,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想真正创造出不愧时代、不愧民族的永驻魅力的精品力作,惟有真正振奋起自己的精神,真正关心和投入到我们时代和人民的生活中去,诚实地遵循艺术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版画艺术真正无愧地汇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

   

 

 

 

 

 

 

 (作者为黑龙江版画院副院长)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