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德江
在我的印象中,罗云一直执著于水墨人物画的研究。我见过他的人物画作品,有鸿篇巨制的主题性绘画,也有立轴斗方小品,大致有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写生,显然是“学院式”教育的产物,是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载体,也是他探索水墨语言多种可能性的研究课题。他以一种现代水墨语言的“修辞”方式,拉近自己与所画人物的距离,在姿态的塑造、神情的刻画、氛境的营造中,既强调骨线的表现性,又在勾勒与皴擦中找到一种错落有致的气韵,并在墨色的抒写间传达对人物精神的种种个人感受。强调想象力和主观情绪表达,致使他的人物写生向着创作的层面接近,更具作品化的特点。
二是主题性创作。罗云多次走进西藏,每每使他激动、亢奋,则以不可抑制的激情画了一批洋溢着灵感的写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回味,他开始了“藏民系列”的创作。应运而生的《幸福时光》《远去的歌》《阳光璀璨》《朝圣的路上》等作品都是画家深入雪域高原后创作的主题性绘画。生命的激情会促使艺术表现的升华,并最终导致个人风格的形成。他的作品屡屡被入选参加全国性的水墨画大展,不仅肯定了他的绘画风格所达到的高度,也使他拥有了中国美术家会员的资格。在“藏民系列”作品中,我特别偏爱《苍生》和《康巴汉子》,这两幅作品都是以近似肖像画的构图,运用写实手法,在继承民族传统优长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某些技法而使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的精心刻画之作。无论是《苍生》中祈求神明赐福的含辛茹苦的老阿妈,还是面颊上爬满深深浅浅皴纹的饱经风霜的《康巴汉子》,那种大特写、大制作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那种凝重、深沉、丰富的写实风格所突显人物内心世界带来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都显示出画家不同凡响的审美取向和独特的创造力。如果说,罗云的人物写生偏重于描绘再现,情感强烈而单纯,那么,他的“藏民系列”则偏重抒发表现,情感内敛而复杂。由直感人生深入到咀嚼人生,罗云表现藏民人生的幅幅作品,无不积淀着画家对默默忍受命运、甘于人生艰辛的雪域子民一种深隐的关切和恋念。
罗云的第三类作品,即那些轻松、随意、灵动地表现古今名人高士的水墨人物作品。他画《白石老人》《弘一大师》《黄宾虹》之类的造像,以鲜活率意的笔法放笔直取,含苍带润,书写心底的钦羡之情;他画《竹林七贤图》《兰亭修禊图》等古代文人的雅士之风,形随于心,笔寄于意,抒发怀古之幽思;他画《东坡赏梅》《达摩面壁》《羲之爱鹅》《醉仙图》等传唱久远的佳话,想象的情节,夸张的姿态,潇洒的笔墨,涵咏着华夏文明的五光十色。从“人物写生”到“藏民系列”,从“人物造像”再到古典人物小品,当他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认认真真地做些文章,并决心终生做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更自觉地反思古代传统和近现代传统。
或许是罗云在审视历代传统绘画的文脉中体悟到花鸟画的用笔用墨,较之山水、人物更具写意笔墨的代表性,更能体现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于是,他痛下苦功,力攻“花鸟”这一关。可贵的是,他没有在花鸟题材的选择上普遍开花,而以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只专注于在梅花和毛驴这两种题材的水墨表现上着力。
罗云的写意梅花,继承了宋、元以后画梅大家的技法,又师法自然,把西画的观察与造型方法融于中国画的笔墨趣味中,让梅花与山水结合,与禽鸟结合,与松竹结合,强调以书入画的原则,赋予梅花以新的语言、活的灵魂,带上人格与人品的风采,形成了华贵而典雅、繁茂而雄浑、多彩而和谐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喜气吉祥、生气勃勃,与时代品格相一致的种种梅花图景。
谈到画驴,很自然地想起绘画大师黄胄笔下的《百驴图》,他以“必攻”和“不守”的精神,“集中生命力去进攻”(黄胄语),开创了水墨画驴的表现性意象。应该说,罗云的毛驴最直接地继承了黄胄笔墨的激情性、审美的现代性和结构的开放性。他的水墨毛驴,下笔果断,上墨润泽,墨中见笔,笔中透线,笔墨交融成趣而又各自分明,显示出有骨有肉的笔情墨趣。驴的形象或聚或散,或藏或露,或健步前行,或顾盼传情,整幅画作在经意与不经意中一气呵成,尽显驴的神韵与精神。尤其他的长卷《百驴图》,充分地体现了以上的特色。他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描画与驴相互依傍的民族。他常让新疆美丽的维族姑娘跃然纸上,点缀在群驴之中,让水墨与色彩辉映。他把驴画成人类的朋友、人类的伴侣,他用画笔写出了驴性憨拙可爱的纯真和栩栩如生的状态。“历经人间不平路,不向人间诉不平”,这正是画家自己精神的寄托与写照,也是画家对这种高尚的“毛驴精神”的颂扬。
黄胄先生说过:“‘一门精’就可以把水平提上去,许多大艺术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梅兰芳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几出戏。”我没有问过罗云,从“画梅”到“画驴”是否曾受黄胄先生这种理念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过自己的脚步,而是以一个大艺术家的胸襟去面对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每前行一步,他还会像科研攻关一样,集中精力从另一个制高点上突破,也许是画荷,也许是画马,如此反复探索,积蓄学养,渐修渐进,他的艺术是不可限量的。
2010年元月于北京王府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