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苴却砚史料汇编】“苴却”溯源

作者:罗润先 孙传胜 ·69084 浏览 ·2021-09-18 14:43:34

 

苴却砚石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金沙江畔悬崖陡壁处。此地古称苴却,原属云南省永仁县。随着此砚在海内外知名度的提高,苴却这个地名也引起人们日益增多的研究兴趣。有不少的人对苴却的读音、含义以及这一称谓的由来颇为费解甚至感到神秘。对此,我们于近几年做过一些调查、访问,形成以下认识,愿以此求教于方家。

 

关于”的读音

 

时至今日,人们一说到苴却砚,对“”字的念法比较混乱。归纳起来,主要两种:一是发ju()音,是发zuo()音。前一种依据的是一般的工具书,后者的依据是苴却地方音

 

据我们看来,般字词典 为依据读作“居却"音,是牵强的。若以字典为依据,你只要多查它几本便会发现,关于“苴"的读音,多的达十余种,其含义也是五花八门的。旧版《中华大字典)中“苴”宇共有17种读音。如发“居”、“租”、“包”“蚱”、“巴”音,等等。而作为一个地名,我们有理由认为苴却这个用汉字标记的彝音,不能随意附会。它可能该属于尚未编字词典一类,而用当今的一般字典(尤其是简明字典)来界定其发音,是不准确的。

 

我们都知道,苴却砚是因其产于苴却这个地方而得名。为此,其“苴”字的发音,理应以当地千百年来流传的、固定的“左”音为准。

 

据清朝《姚州府志》所载:“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马,大姚之却,镇南之苴力铺,苴水皆读为子锁切,音左。”又据清人檀萃著《华竹新编》载:元谋有大、小,上、下那,而今仍读作左林、左那。明代杨升庵的全集《渡泸辨》中,苴却就被书作"左却”。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也提到元谋境内有林。现今云南省有“苴"字的地名不少,均读作“左”。原称苴却的楚雄州永仁县,众多的县属乡的乡名中有1/5都带苴字。此外,云南还有不少带字的地名、人名、山河名,带“"者都读

“左”音。

 

云南苴读作左音的历史,约莫可追朔至唐代。当时的南诏大理太和城,又称羊苴咩城。今在其遗址发现许多用汉字记录彝音的砖瓦,有记为“苴”、“官苴”的,也有记为“羊左”的。这均可作为研究苴字发音的线索。

 

以上可见,作为云南一带的地名,尤其是在苴却,称苴却砚名,字发zuo”。音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苴却砚的产地苴却一带,当地人无一例外地称苴却为左却。

 

二、关于苴的含义及其演变

 

上文提到,“苴”为汉字标记的彝音可追朔到与唐朝同时的南诏。那时的统治者蒙氏家族(即后来遍及云南各地彝族的先祖)对“苴”情有独钟。因“苴”在当时彝语中含有勇猛、壮大、显赫等意。故“南诏于猛将、勇士、名城、河流率多以‘’称之,(《彝学研究》1988)随着蒙氏家族的分支、迁徙,“苴”被带到云南各地彝族聚居区,甚至渗入白族、傣族等民族的语言中。颇有兴味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在许多地方,苴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早已同原意大相径庭了。这些变化大致包括以下三类:

 

一、“苴”演变为小的意思,与“么”对应(么是大的意思)。例如,云南永仁县一些带的地名中有“直苴”字,意为“小黑龙潭”;“六支苴”,意为“小松树林”等。在此基础上再演变就更有趣了:查苴,查是生姜,苴是嫩,意为“产嫩姜的地方”;“查利,查利是人名,苴为儿女,意为“查利家儿女住的地方”,等等。

 

二、“ 苴”被抽象为一个吉利的词,以各个不同的含义被广泛使用。例如云南南洞县的“苴力赶”,意为“山形象脖子延伸的地方”;昆明官渡区的“大麻苴”、“小麻苴”,意为“大竹园”、小竹园”;“大塔密"、“小塔密”,意为“有稻田的黑彝村”(另说意为“松林地”) ;元谋县有“那的",意为“竹笋山”;“苴林”,意为“祖辈居住的地方”;“么苴地”,意为“大麻地”;“地什”,意为“桃树坪”;“宜际苴博”,意为“坡下有白冬瓜树的地方”,等等。

 

三、用“苴"取代原地名,其原意不变。例如:大姚县的六苴镇,原为“课着”,意为“有石头的地方”;弥渡县的苴力,原为“佐力”,意为“山梁下的村庄”,等等。

 

三、苴却的由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历史上也有人将苴却写成“左却”、“苴榷"。但这可以理解为当事者对云南彝族风习的不甚了解。因而往往观地根据彝音而作的汉字标记。牛实上,从古至今,云南彝族兄弟钟爱的不仅是zuo"这一个音,而且还在乎“苴”这个字。至于为什么要选这个字做标记,至今还是个谜,因为这个字毕竟不是彝文。可以认为,就地名而言,汉字记为“苴却",在云南各地已是约定俗成,读为“左却”,是久已固定下来了的。

 

云南永仁县这块地方,是否一直就写为苴却,那倒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由于云南彝族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偏爱这个“ 苴”字,并常用以取代原来的地名。“却”与“脚”的音相近,苴却原名有可能是“左脚”,意为“有土地神保佑的地方”。

 

在今永仁县府所在地永定镇文汇路县文教局处,曾发掘出一个土墓,出土过一个泥塑的陪葬品:一个人左脚踏在马蹬上作欲跨骑状,这就是被当地彝胞奉若神灵的左脚神”。每年农历328日的“土主会”,都将其供奉于祭台,,举行隆重庆典;许多彝胞还继承下来一种“左脚舞”,至今常跳不衰。“左脚神”,可能是这里的土地神。对于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彝胞来说,它是至高无上的。由此推想,原“佐力”可改为“苴力,原“倮着”可改为“六苴”;“苴却”取代“左脚”似有很大的可能。至于“苴却”于何时得名,何时起用汉字标记,以及它的演变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此文承云南大学历史系朱惠荣教授、云南永仁县志办公室李刚同志分别提供过所询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

 

:此文经删减也在《攀枝花广播电视报》(1989429)和《攀枝花日报》(1998513)上发表。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网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的后台上传发布的资料网将根据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