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说起砚台,自然就想到名扬海内外的端砚、歙砚、松花砚、鲁砚、贺兰砚等名砚。然而,悄然在西南的钢都——攀枝花崛起的古砚新秀“苴却砚”,却鲜为人知。
苴却砚虽是近年来才跻身名砚之列,却和端砚、歙砚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而盛于清,只因苴却砚产量少,地处边陲,运输极为不便,全靠马帮长途辗转运至云南(苴却石产地原在云南境内)和内地,影响较小。尽管这样,在1909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它也获得了好评。后因工匠作古,遂致湮没。
1953年,四川会理县民间雕刻家罗敬如先生偶然发现二方古苴却砚,尽却家私,收藏到手。罗敬如通过观察、研究,对此砚优良性能深信不疑。力志使苴却石重放异彩。罗敬如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50余年,擅工竹、木、石、玉雕刻艺术,其作品多次被选送国外展出,一些作品曾获奖和被博物馆收藏。近年来,罗敬如被聘为攀枝花市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于1984年从文物管理所得知苴却石产地,即派人前去取样。在研制苴却砚的过程中,经过对不同“坑”的石料对比、选择,终于开发出较为理想的制砚石料。新研制的苴却砚集中国四大名砚之特色于一身,即端砚之石眼,龙尾砚(歙砚)之纹,澄泥砚之细,红丝砚之彩。苴却砚的石眼(砚石上天然形成的大小不等的绿色圆点,因似禽鸟之眼而得名)其形大廓晰,鲜活精神,质地碧翠高洁,且是方方见眼,千变万化,少有雷同。笔者曾在罗敬如的小儿子罗伟先家中欣赏了罗家三兄弟精心制做的数十方“苴却砚",件件精巧绝伦,有的眼如星繁,有的眼大如卵,其中有一眼直径达6.2公分,堪称世界之最。古人云:“宋端石百一砚”,即谓端砚底部有101个石眼,深得乾隆皇帝珍爱,乃成无价之宝。而有一苴却砚,一尺见方的底部遍布石眼,有人曾试图计数,终因眼花手乱,数度失败,只好粗略计之,不下400余,远远超过“宋端石百一砚”矣。苴却砚的绿标或厚寸余,或薄如纸,或整齐,或畸形,或是天然残荷,或似混沌圆球....有经验的砚工(如罗家三兄弟)根据其特殊石色构造,巧妙构思,精心雕琢而成的精砚中,有《游龙戏珠》、《收童戏水》、《太公钓鱼》、《八仙过海》、《二龙抢宝》《神龙戏水》等,无不绝妙地利用了天然的绿标和石眼,堪称鉴赏佳品。我国著名的文物签赏家董寿平称赞:“苴却砚,温且坚,其声如要,眼如星繁,文房之中称佳玩。”
罗家父子在每雕刻一件石砚时,讲究因材施艺,注意把艺术性、实用性、收藏性结合起来,融中国国画之意境、技巧于精雕细琢、纯朴和谐的民间雕刻之中,作品天然神化,件件新异,皆为“孤品”,并充满诗情画意,文气雅然。脱俗而不造作,天成而旨远。此外,苴却砚的石品丰富罕奇,其石质紫照沉凝,细致坚润,发墨益毫,滑不拒墨、凝不滞笔,存墨不腐,贮墨不涸,抚之如幼儿肌肤,扣之清越铿然,有哈气研墨之效,堪称中国名砚之首,故一-经问世,即声誉蜚然。1985 年,罗氏三兄弟制作的第一方仿传统《双龙戏珠》,由香港洪家集团公司刘经理带回香港,曾哄动一时,刘赠送万元人民币以资助开发苴却砚。1988 年8月罗家三兄弟在成都举办了“苴却砚观摩会”,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川大历史系老教授刘弱水认为“苴却砚完全可以与瑞溪水坑砚媲关",全国著名文物鉴赏家张绍曾认为苴却砚:“是端非端,砚中之冠。”同年11月,攀枝花市光华公司经理杨天龙携苴却砚数方赴北京,受到北京书画界高度赞誉。方毅、溥杰、黄胄、千家驹、董寿平、张绍曾、刘炳森等著名书面家文物鉴赏家欣然题词。方毅题为:“砚中珍品”,黄胄称之:“美石妙品”,溥杰认为开发苴却砚,是:“兴业掘潜,功辉翰墨”。
特别说明:本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侵删!
本网特别开通自助上传功能,只要您是本网用户,你就可以发布: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新闻等;发布方法:在你的后台上传需发布的资料,本网将根据你选择的栏目发布。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本网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