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美网会员 ·6603 浏览 ·2025-02-24 18:17:00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要使人获得幸福感,如果不能带给人的幸福,那么教育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幸福感怎么来?幸福感是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的,而人际关系的质量又与教育有关系。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就是培养人格完整的幸福的人。

 

人格完整的概念。

能够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与自己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能处理这些各种关系,就是人格完整。

 

人格的组成部分。

 

是人的性格。人的性格是天生的,基本上是很难改变。教育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让人自信;取长补短,让人自卑。

是人的品格。后天养成的品格是自我教育的结果,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结果。

是人的角色。人格缺失事实上是人的角色缺失。     情商:角色转换的速度。

是人的资格。我们讲教育要看得见孩子,就是看得见孩子的主体资格,教育的设计都是从孩子主体出发的。主体:孩子的需求、痛苦、喜好、价值、感情、生活状况等。从孩子主体开始,教育才可以开始。

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喜欢谈“教育”两个字,但孩子们不喜欢“教育”这个概念。他们喜欢快乐、好玩、喜欢温暖、有意思。那么我们如何在“教育”和“快乐、好玩”之间找到平衡,把我们的需要跟孩子们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教育发生的“三要素”:第一是时间,教育需要时间;第二是场景,关系在场景中发生的,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玩手机,其实我们喜欢玩的不是手机,我们喜欢的是手机提供的场景,这是底层逻辑,而教育同样也需要这种场景。这里的场景就是学习、教育等关系发生的场景;第三是体验,教育需要给孩子最大的体验空间。

 

关系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教师是场景的建设者,建设好场景关系才能出现,有了关系教育才能发生。

教育的顺序是:“关系——兴趣——规则”,关系好了才可能会有兴趣,兴趣好了才会对规则感兴趣,因为规则是维护兴趣的。很多时候事情没有发生,我们就开始讲规则、讲规矩,孩子往往是不会听的。教材、课堂都是为这个关系而生的,关系才是教育的目标,关系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教材、课堂好不好,就是看构建关系的能力行不行。

 

如何设计关系?

 

有两个关键词很重要:第一个是主体,第二个是个性。抓住了主体、个性两个词,教育怎么做都不会有错。

主体的尊严和需求是我们要考虑的,教育要从保护尊严入手,失败的教育是从损害尊严开始的;教育要从满足孩子的需求入手,失败的教育是从忽视孩子的需求,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开始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设计只是为了满足成年人的需求,那孩子能不“躺平”吗?当一个人的主体被忽视的时候,他可能有内驱力吗?

个性的爱和美也是我们要考虑的。爱和美既是共性,也是个性。人类对爱与美的共同追求是共性;个性是个人对爱与美的追求,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些青春期的孩子,放寒暑假就会给自己弄一个非常酷的发型;有的学生一离开学校,就把校服脱了放在书包里。为什么?因为他爱美,而校服是没有个性的。所以,当我们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如果以爱和美作为共同的需求来探讨,我认为没有谈不了的话题,但是如果一定要把你的审美观、价值观强加给他的话,那么就没有谈得下去的话题了。

 

关系就是满足需求,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关系就好了。

 

教育就是建构彼此的关系,建构校园的和谐关系,建构师生之间彼此需求、彼此信任、彼此关注、共同成长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孩子的什么需求都要给他满足?孩子不要几百元一双的鞋子,想要几千的名牌鞋子,我们就要满足他吗?需求要被满足,但是我们一定要看懂需求的背后是什么需求?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现实需求,即此时此刻表面的需求;另一种是表面需求的背后需求,孩子想买名牌鞋子,目的其实不是穿名牌的鞋子,而是为了引起更大的关注度。

教育不只是科学,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生命问题,而生命本身是未知的。

生命本身充满了难以解开的奥秘,例如人的大脑, 就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宇宙世界,意识的起源、灵魂、生病、自闭症的根源等等都是未解之谜。我们绝对不要看到问题就想到解决,这只会让自己走入绝境。生命是未知的,问题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生长方式,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探寻生命真相,满足生命需求。这是一个教育者的信仰。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教育的事业是无限的。

大量的教育失败,就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教师只有根据教育对象和自身的变化,找到适合此时、此地、此人的方法,才有效果。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在生长需求的独一无二与生命成长过程的独一无二,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尊重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的个性化教育的追求。“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学生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特长天赋都会有所差异。作为学校,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例如: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开展个性化的培优补差,让优秀者更优秀,让落后者创造奇迹;学校秉持以人为本、自主赋能的教育理念,从积极心理学出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赏识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适性扬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对生命自觉成长的内驱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最终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成就每一个孩子。(作者: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斋朗学校  张可庭)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