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艺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边界,于云端绽放新的生机。值此之际,“墨韵焕彩映华夏,丹青流芳展宏图”书画名家《云上》邀请展应运而生,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书画艺术,深植华夏文明沃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书法,以笔端游走乾坤,或飘逸灵动,或雄浑刚劲,横竖撇捺间尽显中华文化风骨;绘画,用色彩晕染天地,山水花鸟、人物万象,于尺幅之内蕴含宇宙乾坤。
本次邀请展,荟聚众多书画名家。他们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在墨与纸、色与布间,注入对时代的感悟,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的映射,承载着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虽展览以“云上”为媒,却无损艺术的真切动人。借网络之便捷,让墨韵丹青穿越山川湖海,抵达每一位观者心间,让更多人领略华夏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共瞻艺术宏图。
陈伟明,1967年出生,山东青州人。曾在军队院校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多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和清华美院。中国新汉画创始人王阔海先生入室弟子。
中国国家画院高卉民首届花鸟画高研班成员。清华美院王界山山水写生班成员。
擅长花鸟和山水画。国槐题材绘画为其所独创。
作品传统功力扎实,富有新意,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近百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报》、《艺术研究》、《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报刊,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曾作报道。作品被国家画院美术馆、临沂美术馆、北京市档案馆等机构收藏。
中国国槐艺术研究会(筹)会长,中国新汉画学派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
陈伟明作品品鉴
传统为基 自然为师
不拘成法 塑造自我
——浅谈陈伟明的 创意花鸟画
文 / 东 岳
中国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至今一千余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花鸟画理论体系及成熟的艺术表现程式。涌现出了像韩滉、黄筌、徐熙、苏轼、赵佶、王冕、林良、徐渭、朱耷、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花鸟画巨匠,犹如美术史上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纵观这些书画大师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自成一格,不合时流。
再看当下画坛,画者云集,眼花缭乱。作品纷呈,但却风格不显。学古人的居多,有新意者稀少。
何也?盖继承者有古法可依,而创新者却无据可考。继承易,是相对而言,毕竟有前人作品参照;创新难,盖因需突破古法,推陈出新,相对而言则更难矣。
纵观陈伟明的花鸟画作品,以其鲜明艺术特色,跻身画坛,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陈伟明用近四十年的艺术实践,以传统为基,以自然为师,不拘成法,用心塑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
总结陈伟明的花鸟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扎实的基本功,源于全面的艺术修养。他曾经在部队、在画院系统研修过美术史、书法、篆刻、文学、哲学、诗词及花鸟、山水、人物等,艺术修养比较全面,为其长足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其作品在内蕴、意境、格调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二是表现题材上的独到新颖。有些素材甚至填补了长期以来国画描绘内容的某些空白,成为他的独特名片。
陈伟明善于探索和发现别人没画或不善表现的题材,对此他会一头扎进去,深究其形态结构、生长规律、文化寓意、社会审美价值及其带给观者的视觉亮点等,统统研究透彻,然后付诸创作实践,反复推敲,直到自己满意、专家认可、观众喜欢为止。
如,陈伟明独创的国槐题材绘画,就是2007年在国家画院高卉民首届花鸟画高研班进修期间,一次偶然机会发现的契机,从而织就了他的国槐情结。在一次外出写生途中,他发现道路两边的国槐枝繁叶茂,槐豆累累,晶莹剔透,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于是仔细观察,了然于心。回到画室后,凭着记忆画了几幅写生稿。在每月一次的作业点评课上,得到了导师高卉民先生的肯定和耐心指导,并鼓励他把国槐题材坚持创作下去。
后来,在研习过程中,他了解了更多国槐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人文寓意,知道了国槐与华夏民族的发展史有着深厚渊源,知道了国槐这一自然题材很少有人专门绘画。于是,他将此题材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一画就是二十年!
从写生到创作,从工笔到写意,从双勾到没骨,从尺幅小品到八尺巨制,无不得心应手,成了一张特色突出的过硬‘名片’。
此类作品因其新颖的素材特点,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有的还被一些专业机构收藏。
三是大家都喜欢表现的题材,尽量在形式上或者技法上出新意,做到区别于他人更具个性特色。
例如,牡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素有‘洛阳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美誉。古往今来,画家争相描绘,名作浩繁。譬如明代徐渭的墨牡丹元气淋漓,清代任伯年的小写意牡丹用色明丽,民国吴昌硕笔下的牡丹骨法用笔、富贵大气,现代齐白石的牡丹取神遗貌笔墨大胆爽快等等,这些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陈伟明也画牡丹。但他避开前人窠臼,另辟蹊径,自成己法。他喜欢在生宣纸上用准确灵动的线条,勾勒出牡丹花头和枝叶的层次结构,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和艺术需求,反复晕染施色,以达到富丽但不俗气、明快却能厚重的艺术效果。
再比如画麻雀,作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小型鸟代表性物种,自古至今,画者众多,各具特色。有的细腻,有的粗犷,不一而足。
别人画了这么多年,怎么再画出新意、突显个性,是个难点。
陈伟明也喜欢画麻雀,还画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得益于他的‘犟’与‘痴’,也得益于他对麻雀的熟悉,妙得自然,中得心源,是他的不二法门。宋代画家的麻雀画得好,但大部分用绢画,虽工整细致,却工序繁多,太麻烦了。现在有的画家画麻雀画得像标本,呆板不够灵动。陈伟明画麻雀用写意画法,将鸟的头、颈、胸、腹、尾、爪,用不同墨色概括写出,既生动,又不失质感,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四是画面经营,颇具匠心。弱化背景,突出主题,格调清雅,意境摄人。像他画麻雀,有时一幅作品画上数十只麻雀,背景却只有几个墨点,长跋提款,清雅别致,也是妙绝!
五是陈伟明的花鸟画总是常画常新,从不止步不前。
有心关注陈伟明作品的人会注意到一点,他创作的花鸟画,不像有些画家那样总在重复自己,靠‘一招鲜’混江湖。陈伟明的画,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变花样’:要么技法上有所变化,要么表现题材上又有新东西!这不,我发现他最近又出新‘玩意儿’了——梧桐花!那簇簇拥拥、紫气生辉的梧桐花,神采飞扬,夺人眼球!
梧桐树,吉祥名贵,不落俗地。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古人在画人物时常作背景使用,叶大干直,不着花色。当代年轻画家也有人偶尔为之,多为小福工笔画。
陈伟明发现了梧桐花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又把梧桐花作为课题专门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近期他创作了一批小写意梧桐花作品,小福巨制都有。花色饱满,满纸生香。其恩师、新汉画创始人王阔海先生观后大加赞赏,称其作品‘干净利索,通透明净,达此境界不易’!
对于花鸟画创作与创新的问题,是美术界永恒的话题。如何做到创作与创新相向而行,走出创作必传统、创作难出新的怪圈,是每一个有梦想画家的目标。当创新时刻根植于创作之中,创新就会成为创作的惯性思维。陈伟明在他的花鸟画创作实践中,时刻秉承创新思维,相信他会有更多‘新玩意儿’呈现给大家。
著名艺评家蒋力余教授说,不能以一个标准衡量天下艺术家的创作,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大师,只是朝高标准的方向发展,思维不能僵化。学习古人今人,不为他人所圄,真正达到诗书画三绝者,中国有几人?景仰前哲,心折时贤,遗形取神,不必克隆。做到大众喜欢,专家赞赏,就很好了。
我想在这一点上,陈伟明应该做得很好。不为成法困扰,遗形取神,追求自我,这是大胸怀大境界。我坚信,陈伟明的艺术创新之路会越来越顺,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