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征:从端午节说午日钟馗道带枪钟馗
东拉西扯龙门阵,创意水墨含义深,我用漫画说几句:乐观智慧中国人!人无高低与贵溅,但有雄起与拉稀,你要装疯迷窍时,X光片看良心!
1端午节与午日钟馗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名将伍子胥、越王勾践、贤臣介之推等多层历史意义。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日的风俗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插白艾、挂菖蒲、荡秋千、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等,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
因为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数谐音为“午”,古人常把五日写为“午日”,又五和午皆是阳数,因此,端午又有端住阳气的意思。按照阴阳二气“阳气将极,阴气将生”的道理,端午节正值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是驱邪避病的大好时机。
端午节多形式的民俗中,江淮、江浙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一些地方还延续着端午节张贴或悬挂钟馗画和跳钟馗来驱瘟逐疫的传统习俗,这种钟馗画被人们称为午日钟馗,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个文化传统。人们以此来祈求平安和健康,反映出中国人长久以来一种朴素美好的心理愿望。
2吴道子开创“钟馗样”
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很多,钟馗捉鬼是其中非常出名的一个。有关钟馗的神话和故事历代不衰,钟馗的身世也被演绎得丰富多彩。最早记载钟馗相关故事的是沈括《梦溪笔谈》,道教封他为"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他的形象及故事千百年以来在图画、年画、舞台、小说中占有一席之地,无论在上层还是在民间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力,深得中国人的喜爱。
民间传说他系唐初陕西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有句名言说男人的才华与他的长相成反比,这句话钟馗在唐代就证明了。应考之年钟馗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 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以选朋党的人,从而使“奇才”钟馗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死,震惊朝野。钟馗蒙受的冤屈感动了神界“联合国秘书长”玉皇大帝。本来钟馗死后也和所有人一样,要去阴曹地府经受煎熬,被阎王爷管辖。但玉帝听说了钟馗的冤情大发慈悲。速派“特别代表”通报下界,“24小时通关”不得刁难。玉帝还召开“特别会议”,在赴黄泉半路上钟馗接到“委任状”,被玉帝任命为阴阳两界的判官,阴阳两界判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高人鬼神法院院长”。
还没完,接到说。可能是一个“双休日”,正在睡懒觉的唐明皇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第一夫人”杨玉环的紫香囊和他的玉笛,绕殿而奔,进来一大鬼捉住小鬼后,把他当成串串吃了。
大鬼头戴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自称钟馗,生前是终南山进士,他对唐明皇说:“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孽。”唐明皇惊醒后病愈,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捉鬼图》批告天下,以祛邪魅,封钟馗为“驱魔大神”的荣誉称号,遍行天下“斩妖驱邪”,老虎苍蝇一起打!“上之行为风,下之移为俗。”
唐宋时期,只要一到岁末除夕,人们便挂钟馗像,用以避“年”。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百姓不仅在春节挂钟馗像,而且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请”钟馗对付五毒,以期拨除不祥、一年顺达,张挂钟馗画的习俗也从除夕移到端午。
独具慧心的铸钱工匠们,便铸造出了诸如“钟馗祛五毒”等一些属厌胜性质的钱币供人们佩戴。从明清至民国,端午节这天,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民间百姓,佩戴“祛五毒”钱币已经成为时尚,并将其视作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以,午日钟馗作为一种民间浩然正气的化身,作为端午节的文化习俗,慢慢获得了人们普遍性的信仰。钟馗代表的正义、正气与驱邪避疫的精神代代相传,千年不朽。
在中国画和年画领域,乃至戏曲、文学领域,钟馗都是一个极富生命力“古代明星”。历史上的钟馗画从吴道子开创,都具有相貌奇异、怒发冲冠、正气凛然、执剑斩鬼的图像特征,这种典型的捉鬼图像被人们称为“钟馗样”。
3钟馗是中国画的不朽明星
从唐代至今一千多年间,钟馗形象不断演变丰富,逐步塑造出了一个正直刚强、无私无畏、嫉恶如仇、可亲可敬的“人物”。
老百姓还把钟馗的职能无限的扩大化了,除了嫉恶如仇形象的钟馗外,在民间的陶塑、年画等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
端坐微笑的钟馗,如一位慈祥的老者;送子钟馗,一小儿手拿灵芝骑肩上,钟馗降魔教世,凡人家善良,送佳儿与之;引福钟馗,钟馗握扇指引蝙蝠临门。
午日钟馗画除了斩杀妖魔和驱除瘟疫的民俗观念外,还被寄寓了祈福纳祥之意。正是这些多重性的精神信仰,才使得它受到了百姓的极大推崇。
钟馗是人鬼神的综合体;是一种笔墨图式,是一种文化精神;它极具浪漫气质,又具有现实色彩;在文人与百姓之间、在高雅和通俗之间、在有相和无相之间,他的浩然正气也被人们不断地泛化,在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画家们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画出了钟馗出游、钟馗嫁妹、醉钟馗、寒林钟馗、挥扇钟馗等不同的题材形象,从不同角度来演绎钟馗画丰富的文化内涵,焕发出钟馗这个人物巨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美术史上,自唐代吴道子以来,五代周文矩,元代的龚开、钱选,明代的仇英、陈洪绶,清代高其佩、金农、任伯年、赵之谦。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范曾、黄永玉、方成、丁聪等大师都画出了各有千秋的钟馗画,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钟馗是可爱又可敬、扬善惩恶的光明使者形象成为中国人物画中的经典。
宋代苏辙可怜他老了穿得还“节约”:济南书记今白须,岁节钟馗旧绿襦。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授其“荣誉称号”:“魑魅魍魉咸潜踪,千秋之下真英雄!
清代任伯年表扬他的“文艺范”:不绘钟馗趋殿时,写他弹铗哦新诗。
现代齐白石和张大千更是他忠实的“粉丝”,一生写了众多关于钟馗的诗和画。
如齐白石《题钟馗搔背图》题: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
张大千《降福图》题:摩挲三尺菖蒲剑,长为人间祓不祥。你看,两位大师的诗与画里,生活的哲理和对英雄的期许都有了。
千百年来,钟馗环眼圆睁,须髯如戟,带剑捉鬼,是威猛汉子和不朽英雄!事实上,古今不少钟馗画作,多是借鉴了三国张飞和水浒李逵们刚直不阿的貌相,极少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当代,众多画家们站在巨人的肩上,仍乐此不疲创作新的钟馗图样,自古以来的的钟馗画,常常手持宝剑,正在忙于捉鬼或斩鬼,其神情桀骜不驯,极具霸气和锐气。“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4《带枪钟馗》向传统致敬与时代同行
在我的笔下,古为今用,让千百年来持剑捧笏的钟馗穿越时空,升级装备,从冷兵器的剑配上了热兵器的枪!
为什么要给钟馗配枪?在创意人物水墨画系列作品中的部分题款,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峨冠博带,面目丑怪。带枪钟馗,升级镇宅!
丢掉宝剑,操起钢枪,钟进士与时俱进,显时代英雄本相!
万古纲常恶作剧,霹雳青天笑煞人!国际邪恶势力都快拥有原子弹了,老子给打鬼英雄钟馗配把枪算个球哈。
也可概括以下的含义--
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钟馗名声大,除夕端午张挂;
如今配了枪,小鬼见了更怕。
可升级镇宅,纳福呈祥:
我画钟馗意无它,自古黎民爱豪侠;
更喜进士今配枪,升级镇宅百姓家。
可表达生活情趣,感悟智慧:
偶尔贪杯有底气,带枪钟馗不虚你,
一腔正气几千年,老子醉了也雄起!”
午日钟馗,这一端午文化习俗,在新的时代,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当前我们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众志成城,雄起中国!
5《带枪钟馗》与熊猫组合寓意“雄起”
明清以来钟馗画祈福成分增加,原来身边的鬼变成了蝙蝠,蝠与福谐音,寓意福从天降,面目表情由满面怒容变成了慈颜善目。
从创作角度来讲,如果说钟馗配枪是题材的突破,那么钟馗与熊猫的组合则是内容的更新,这两个创意被一些评论家称之为“前无古人”。
进士蝙蝠意福到,蜘蛛搭配送喜来;
带枪钟馗与国宝,雄起中国上场了!
熊猫在中国代表四川,在世界象征中国,熊、雄谐音喻意雄起,这是传统的雄起;也是文化的雄起!公平正义的雄起!更是中国的雄起!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在2015年7月25日的评论员文章中,将《带枪钟馗》放到
中美日的国际关系中解读:
中国水墨画家彭长征认为以史为训非常重要,“战争毕竟结束了,我们不愿激化民族仇恨。我们铭记历史,是要保证历史不再重演,我们以史为训,才能面向未来,才能避免战争的产生,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彭长征来自四川,曾在2012年创作出《带枪钟馗》系列作品,将驱邪慑鬼的钟馗与呆萌可爱的熊猫结合在一起寓意震慑外敌、传递和平。
就说到这儿吧,用一首打油诗结束:
恩怨情仇各是各,带枪钟馗导弹多;
地球小鬼敢再来 ,龟儿更加跑不脱!
雄起艺术祝大家端午节吉祥、快乐!
《雄起艺术十年一枪-彭长征在蓉创作成果回顾》系列报道:回顾文化历程,弘扬雄起精神;交流创作成果,期待再续传奇!
图文编辑:雄起艺术 顺顺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