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平
陆俨少先生常说:学习山水画,先自传统入手,由“四王”上接宋元,继之深入大自然……
特别是1985年《江苏画刊》第七期刊登的李小山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认为“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当代中国画处于一个危机,为新生破坏与创造的转折点;当代中国画所经历的苦恼、惶恐、反省与沉思折射了历史演变的特点”,“再也没有比我们这个时代当一个中国画家更困难的了,客观上的压力和主观上的不满这种双重负担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才能。”由此引发了关于当代中国画的前途与出路的专题在讨论。这时期出现了实验性水墨艺术家,孙自强也是积极参与者,曾创作了一些前卫作品。这一经历实际上也丰富了孙自强的绘画语言。
一九八九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的落幕,现代艺术家纷纷出国或转入地下,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徘徊期,孙自强是一个有头脑、有文化的人,他依据自己性情,知识结构以及时代必然的发展趋势,选择了立足时代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化之路,经过长时间对古人作品临摹,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代名家在笔墨造型构图基础上有选择的继承。
从孙自强的古意山水中可以看出,经过八五美术思潮洗礼,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对当代画家风格的建树是何等重要。面对他的作品,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沉浸在他所营造的可供人们心灵栖居并与古人对话的古意山水境界。
元代赵孟頫在《清河书画舫》中提到:“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赵孟頫的古意,是中华传统哲学的体现,并非技法的古意。当代山水画家何加林先生谈“古意”为:“古意之古,主要是指古人经过千百年来锤炼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每个时代都有,其发端就是儒、释、道、思想。因此只要作品中具备了这一审美境界,便与古人所倡导的美学思想所契合,自然也就有了古意。”
孙自强选择了向传统回归,是向传统优秀文化回归。他内敛,勤于思考,注重修养的品性,使他在传统畅游中得到了文化的内在共振。这一切得益于他老师曾先国先生。曾宪国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大家,孙自强在学生时代就得老师的言传身教,立下了很高的画品。
观孙自强的古意山水画、回避了浮躁喧嚣的都市生活,体现了一种渴慕田园的心境,是对传统文人悠闲高旷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人高雅恬淡品质的倾慕。在表现上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可行、可居、可游之势。小桥、溪水、荷塘竹蕉环抱,烟云缭绕,或高士凭栏对弈、品茗、垂钓,杂木丛树掩映其间,让观者的思绪穿越时代与古人相会,其实表现着现代人对绿色大自然的向往与人性的回归。在落墨设色上,清淡娴雅,讲求淡墨层层渍染以及景物符号图式化处理,清新通透之气,贯穿其间。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取象和笔墨能否充满气韵,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和才情有极大的关系。有了情景交融,有了才情和修养,并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出来 ,凝结成画面中的一种蕴含高古意味的形式美感,才可达到“亦古亦今”“至高至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