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五十三:自我意识原则(想象能留给他人的形象)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56440 浏览 ·2019-10-21 09:15:18

  气韵的内心流动,就是诗意的形性诞生。对于艺术的组织而言,这就是要让作品看上去“象什么”。象什么呢?心理实验揭示:本质上应象“自我意志”,即创作者想象自己能留给他人的形象。这就是风格或个性。从这个意义讲,自我的本能致使每个人的气质韵致各有不同。于是就存在悖论:交流原则是一致的,交流个性却是互异的。共同理解的规则需要个性弱化,内深的自主意志需要个性强化;言说者没有风格可能不会引起倾听者的关注;而风格过于陌生的刺激也可能引发倾听者的不理解。这现象大量地存在于艺术的实验中,许多艺术家为此苦恼,特别是在价值取信的市场经济中,这已成为重大的艺术认知问题。气韵怎样才有公认的社会一致性,是中国画急迫解决的问题,主旋律的权力意志与大众节拍的个性意志如



 

美的选择,五十三

周漫白《张泌·寄人》120×61cm(1929年

生。中国书协理事,万县地区书协主席)

 

何在气韵生动的前提下得到和谐的共振,不仅影响着创作,亦影响着鉴藏。因此气韵已远非个人的笔墨情绪,它具有自我意志的组织特性,具有社会的大众传媒属性。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前,要让人注意到你生动的气韵,真是一个科学。千万不要简单化。

   为了探寻这一谜底,我读了大量的艺术家传记,看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果你真的认为气韵是自我意志的组织,艺术的创造在本质上便是一个不被理解的痛苦过程。因为你只要坚持自我的气韵观,就必须否定社会既认的气韵观,你的有个性的气的是以打碎现实流行的曾经有个性的气韵为前提的。当你放弃自我,投入流行之中,流行的快速选择可能又马上把你认定的“时髦”完全否定。生命的气韵总是惬意那些新的流动。如果你恪守,出路只有两个:社会不理解你;或抛弃你。对于前者,艺术史会承认遗憾;对于后者,除了说句活该以外,可能什么也不会说,因为你根本不理解作为生命的艺术。现在有些人整天痴迷

于前人笔墨,满腹委曲,不时地搬出谢赫的“气韵生动”教训人。这是后者,不必理他。

另一些值得尊敬的选择,如遗憾的李伯安,便成为人们思时的慨叹。我觉得,这些慨叹的本身就有文化的意味,它是尊重自我的一类良知,让人记住了有个性的追求(自我的组织意识)是痛苦的选择。达·芬奇莫大的光荣成了他莫大的悲哀。这位创造了明暗法则的科学狂与哲学家,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难过地写道:“我一生一事无成”。只有少数花钱雇来的人为这位替富豪创造了耀眼艺术的大自然的创造者送葬;人们当时没有记住他的艺术,却留下了他写的一句话:“当我想到是在学习生活时,不过是在学习死亡罢了”。伦勃朗在《夜巡》中坚持了光线的真理性,然而这幅让其获得了自由却丧失了生计的作品,成了他后来穷困、悲伤、冷遇的象征。这个给世界留下无尽财富的人,生前受到神的忽视,死时不过得到了一个乞丐的待遇。凡高曾深切地写道:“是的,伟人的历史,依我看就是悲剧”,愈有思想,就愈加疯狂。他向往阳光,热爱《向日葵》,然而他的艺术被当成了疯子。当他内心突然觉得“平静得无法作画时”,他用手枪射穿了一颗追求的心。他活着时,画的最高价格是80美元:一个世纪后《向日葵》是8000万美元。雷诺阿一生作了无数次手术,手指弯曲、变形、僵硬,只有双眼能让之移动,他是用眼睛作画,他的眼睛充满了科学的光芒,光谱使它看到了大气的幻觉,他热爱女性的裸体美,世人骂他是色情狂,其实他不过是个严格禁欲的孩子:他一生都用孩子般的眼睛观看,一辈子肩负用痛苦来创造美的任务。塞尚创造了游移透视,用明显的不协调告知人们,艺术不是再现对象,而是再现看到对象时的行为。当他的朋友左拉拥有了无数崇拜狂时,他还在孤独的生活;他能够呼吸的时候,人们只把他看作实验者;他停止呼吸时,没有人觉得一个时代的大师故去。最值得庆幸的是毕加索。他用《亚维农少女》打破了人体神圣的完整性,创造了一种用以表现“谁是谁”的艺术,并用两个图像来源(19世纪晚期绘画和非洲面具)实现了一次革命,亲眼看到了一个被他标识的世界。艺术对于他来说,的确是幸福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又的确是痛苦的、需要坚持和不懈地追求。艺术就是用坚持痛苦来创造美的过程。

    历史说明,一个能坚持用自我气韵呼吸的人是多么的不易。艺术、哲学、逻辑都证明了这精神的可贵。那么,这一自我的组织意识又具有怎样的概括呢?下面给出魏特默的实验心理学成果:   外围因素:存在于一定刺激群中的,如接近、相似、连续、完站。   中枢因素:起源于有机体内部而外部加于刺激的,如熟悉和定向。   强化因素:类似条件反映的强化或效果律,如完满和好形。   我们在“点、线、气”中已就组织理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目的是想说明,气韵不是情绪的表吐,而是形性的组织。一个有个性的排列组合,一个满足于交流结构需求的自主意识,实际上回答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形性缘于组织,生动的笔墨缘于气韵。建议读者自己分析一下程式的范畴,即产生容易辨识的编码的视觉策略:再把其与分离、组织等关联起来,从科学实验的角度重新诠释阴阳的万物演化律,让气韵的生成(组织)不仅有悟的意象,还有思的形象,而且让这一大象、大音,既成就中国画的神韵,亦成就中国画的学说。

   我觉得,最难的不在于认识科学,而是不想认识科学。逻辑学的引入已经百年,实验心理学与哲学的分离也已经百年,我们“拿来”的西方革命甚至三百年,若翻开徐光启和利玛窦1607年翻译的《几何原本》,在一个以世纪为单位的时间流动中,人们到底想些什么,看些什么?一提到气韵是否就是情绪?这个情绪又是什么?是聊发的义气,还是有趣味的组织?是内深的自主意识,还是热血沸腾、激情万丈?“气韵生动”是情绪的生动,还是有个性的排列组合秩序的生动?是一个自主意识的理性,还是下意识的非理性(冲动),或是二者的一种有机的化运?   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我们所讨论的气韵,共有三个参照系:

    a.阴阳五行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宇宙;

    b.组织秩序说:作品的序化(思想的形性),即把大自然中发现的秩序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c.气韵生动说:风气韵度,神情风姿,“虽不赅备形式,而妙有气韵”者乃为一品。

   当你同时面对三个参照系,讨论该怎样进行?或者说,中国画的现代取向该以那一参照系作为“看”的基准?笔者以为应以b诠释a。至于c,我们认为谢赫的观点主要是神气说,它是一种精神移寄的表托(移情);核心点不是“形”,而是“神”;故此它不是思想的形性,而是精神的托寄。这一以形言神的生动说,属于素朴的心理学旧联想主义,即通过对象的生动,“联想”精神的气度。显然,联想说不属于内在的思性组织(对形性的秩序规则认识)。所以我们不依此为讨论基准,也不进行任何相关讨论。

    我们的双眼只关注绘画的形性,只想问,为什么具有个性的组织——气韵,能致生思想的形性,并将之作为艺术的最终打动,且基此构设中国画的现代学说。我们所说的气韵生动,是形性有个性的秩序组织,它所呈相的具有陌生感和新鲜感的排列组合美,让你体验了生命的呼吸与生动,它用心理学的逻辑证明:气韵是生命有节奏的流动,是生命有意味的激动,是生命有意识的形性打动。   若要让人感知气韵的真美存在,一个中国学说的气韵观,应具有以下特征(一个关于古典的现代诠释):

    1)气韵是外部观瞻与内在目的之间有秩序的排列组合,是形性的有思性的组织,是阴阳五行的艺术化运。

    2)气韵是组织过程中令人感叹的情绪构成,它产生的心理体验是生动、流畅、和谐、完满,气韵是情绪的组织同构(等同平衡)。

    3)气韵是诗的形性抒发,它有音性的节奏和乐性的韵律,它给双眼有韵律的整体刺激,它用音乐的节拍让人感悟主题的重复和扩展,生命的流动和高扬。

    4)气韵有三个自主性格的根源;a.服从于整体趣味的主从关系,以主要的形式表达性格,控制整体,使构造的思绪流动具有鲜明性;b.服从于整体结构的比例关系,气韵尤如一把恰当的尺度,让情调具有恰如其分的概念;c.服从于整体功能的表现关系,它是丰富与复杂中的直截与透彻,它告知人们艺术中本源的目的:把大自然中发现的秩序演绎为作品的序化,觉悟为精神的象性。

      一个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画,千万不要让人只感受气韵的表象,还须在内深感受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组织律。


 美的选择,五十三

高卉民《秋风)77×57cm

 

美的选择,五十三

 

孙建东《雨林情韵》97×89cm


美的选择,五十三

杜树森《虎》82×91cm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五十三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