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美的选择》连载十三:现代形态的过渡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来源:中国美网 ·63854 浏览 ·2019-07-06 09:49:40

   粉碎“四人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画结束了近代演义,开始了现代新生,这时,人们眼中的图像又发生了本质变化:重返画坛的“牛鬼蛇神”的笔墨不再具有时代的风采,多数退回到移情寄性的书斋;人们对其发现,是历史价值的发现,是收藏兴趣的发现:他们身上打印的昨日文章,不再成为现实的恪守。权力信号仍以“主旋律”的节奏,向人们发出“二为”的鼓角,并以展览会的形式控制着各种选择,然而厌倦了阳刚风尚的人们,把更多的热情投向似水的柔情,崇高与唱颂正悄然地从聚焦的舞台上失色。改革的大潮,洗刷了人们脸上温情脉脉的面纱,第一次明确地意识要用画笔实现与金钱的交换,并用金钱改变自身在社会选择中的地位;此时,地位的体验胜于艺术的体验,金钱的体验胜于情感的体验,价值信号第一次以更为强烈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开放的国门,让认再一次睁眼观看了世界,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以更有力的形式,动摇着人们对达·芬奇、列宾的情感坚信;国人用十年时间消化着西方百年的创思。

     图像的改变,使人的观照发生了前所末有的困难:单一的“圣说”模式变成了多元的选择模式;同一时刻的多维性也使人眼花缭乱。一方面是更大的自由一方面是更多的束缚。而这种自由的束缚,而这种自由的束缚,成了人们性情体验中最为深刻的所在。突然离开信仰和思想的依赖,人们反倒因自由而怯弱,反倒空虚地自问:何为中国画?这是中国画吗?

     新的探索便在这一背景上开始。尽管时间的坐标又移动了三十年,但任重而道运的现代形态似乎仍未找准自身的定位,它还处于一个过渡期。本文在此,想对一些重要的历程加以回顾,以深化反思后的思想。

    概括地说,步入现代的过渡,表现为诗意的朦胧,所谓新文人的口号,精英的反思,前卫的形式。下面分别说明:

    诗意的朦胧:主要发端于信念与信仰的顿失。人们的双眼突因失明而混沌,一下子变得模糊与不清。当“红、光、亮”的色彩不再拉动人们的情绪时,借意诗性的朦胧,用“肌理”性的晕染去体验水样的情调,曾成为人们摸索的首选。这时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用彩墨取代水墨,抒情取代唱颂,田园小调取代牧歌交响。人们希望用心灵的润泽去温慰干渴的图像。清新、别致成了这一体验最好的写照。

    所谓新文人的口号:主要发端于古典的情思,想凭仗笔墨填补现实与历史的鸿沟。这一选择,口号提得很响,问题却很多。是最没进取的尝试。因此本书在前面冠以“所谓”二字。原因有三:一是想探究文人画之源泉,实现新文人画之流动,取意可许,但背景欠思。主要是喊口号的人,看到了笔墨,失却了文采,是明显的具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一类时髦。而文人画的发端史告知人们,先立文章,再现笔墨,笔墨情怀是文章理想的观照。这一点,本书在古典形态的剖析中,已表述得非常清楚。遗憾的是,这些人中,至今未见一人能拿出“文章”供人观照,除了玩弄笔墨、空附风雅外,与近代独步风骚的文士气派相比较,实在是轻了许多。二是要借助寄性托志的传统,用喻示方式深入认信,这也是很好的想法,但取向行为却有悖所思,这些喊口号的人,大多退回书斋(根本未搞懂书斋与野逸的关系),想借禅思悟理感动人的心灵。遗憾的是,所出笔墨均为高古玄奥的抄袭,非但未能出脱前人藩篱,格调愈低了许多,颇有“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别样滋味。三是这一口号想借古开今,仍然是一个可取。但所取意境,要么团扇叹月、要么抚琴吟松,仍是梅兰竹菊,仍是叹世、警世、明世,颇有不体世态炎凉、不食人间烟火的释道之风,与历史面对的近代形态向现代转型的使命而言,真是相去甚远。而现实说明,没有使命感的人,必然缺乏历史感。其最大的失败在于:根本没有文人画立言当今的历史体验。若深入地体验一下东坡的神逸两难,元稹的“九儒志气”,徐渭的“平等精神”,石涛的时代旗号,板桥的清竹气节,我们会对文人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近代文人画的标树一白石文范,更以扬弃文士的高古玄奥、投向平民的雅健清真为立信。这说明,文人画的实质并非书斋文化,而是清流文化,是性



 

美的选择,连载十三

张蜀南《无题》44×63cm

 

志情趣的“为己”文化。根据这一分析,新文人画绝非几个实在缺乏文化的人空喊口号就能确立的。如果只看到书斋笔墨,看不到忧患文思,离了匹夫责任、君子气节、大丈夫见识,古典中最有进取意义的文土精神便不存在了;特别是在以公民意识为文的今天,若还装模作样于土者情怀便显得极其可笑,非但无文,连时代精神尽皆丧失。因此,与其关注所谓新文人画,还不如关注文人画的近代坚持。不说独步文坛的毛泽东,就是从王国维的新学坚持、郭沫若的科学春天坚持、谢稚柳的文化流源坚持、齐白石的平民意识坚持中,实在可以看到更实在的民族认信。

    精英的哲思:主要发端于阴柔美学的取向。当崇高的阳刚性观照,因红色经典达于高峰后,批判的哲学启迪了一批学院派诸子的心灵。他们有古典的积淀,又有“拿来”的基类;他们在理解宋元双勾技法、南田没骨技法的同时,也理解着安格尔:他们用典雅的润泽取代刚健的拙朴;他们对优美的体验,多于对崇高的体验,对构图的思考,多于对笔墨的思考;他们想用细腻的情态触动丰富的情感,想藉古典的流动激生现今的抒发:他们试图在工笔的程式中写引入光的模式。他们的创作成果既成为主旋律的观照,亦成为教学的观摩。应该说,这是颇能体现过渡性的富有哲思的实践。正由于过渡性,思想还刚刚开始,在他们具有哲理的思考中,虽然正努力地用概念取代情绪,认认真真地走进范畴,但对平衡、重迭、空间、色彩、光线、运动、张力、表现的认知,还处于“拿来”的欧洲古典形态,还远没完成“东化”的自信确立。在他们笔下,仍是“拿来十古典”的初级相加。他们最大的意义,是从一个全新的阴柔角度揭示了美对现实的观照。与红色经典相比,他们多了个性体验,少了历史体验;多了情感,少了精神;多了美的亲和,少了美的震撼;他们得于精微,失于大度。如果讲:前者是“大气”说,他们则是“小气”说。这种“小气”的成熟,尽管没出大家手笔,却为大众广识,他们所具有的“亲切感”,缩短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距离。

     前卫的形式:主要发端于新概念。当人的双眼厌倦了既有形式时,陌生的渴求便成为“看”的主要动机。艺术对形式感本源的需要,激生了探索者纯粹的形式趣味,这种从艺术本质点位出发的实践,从认识论角度讲,是颇有意义的。鉴于他们的思考总是立于前沿,而且较为深入地触及了概念范畴,因此其前瞻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不过,这一试验的群体,观念十分杂乱,大大超出了艺术形式范围,其存在体验、性体验、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宇宙体验、原素体验等等无所不包,一些尝试还十分赤裸、低级,远远超出了善美的底线。从这个角度讲,前卫的思考,是以“大胆深入十赤裸直白”的方式进行试验的艺术,其形式探索值得赞许,精神理念值得关注,赤裸方式应当批判。



 美的选择,连载十三


张书范《赠雨光》58×125cm


           作者:陈雨光 陈旭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本文连载  后续内容请继续关注  每周一 周三 周五 进行更新


           本文为中国美网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标明来源



    


关注更多艺术品价值


美的选择,连载十三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