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美网
扫码关注 中国美网 有礼相送

法中求变 象外取意 ——陈伟明的花鸟画

来源:中国美网 ·28796 浏览 ·2022-08-01 09:51:10

徐恩存


     对于当代中国画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既定的法度中脱颖而出,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语表现世界,使自己的艺术更具个性化,更具情感的真诚性,并在与周围世界的交流与沟通中,提取与之对应的符号意象,取其意写之,以“意到笔不到”的方式,抒情表意。

陈伟明近年创作的取向,尤其表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透出他和平、睿智、敏感与勤勉;作品表明,他努力于写意花鸟与工笔花鸟两大课题,有时则在工写兼具的交融中,使作品的内蕴获得最充分的表现,并增加了形式与语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金陵印象系列中的《残·生》、秋槐系列中的《故园秋槐》,以及《芦塘晨曦》、《羊溪怀古》、《玉妃清梦暗香飞》等作品中,尤其见出陈伟明对自然的敏锐感觉,以及瞬间印象的捕捉能力,而且,他极善于符号与语言的归纳。作为工笔画家, 陈伟明属于“工而不工”一路,汲取了小写意的双钩、没骨等手法,融入工笔画之中, 在“三矾九染”的过程中,他力避因技术的过程而出现的死板与僵化, 在渲染中,我们看到, 他较好地把握着浓淡、轻重的分寸,以体现笔下意象的精气神。 譬如,《残·生》、《故园秋槐》等,都不难看到画家的精到把握与处理,画家刻划的“八角金盘”素材,意在突出“残·生”的寓意, 叶片与叶片之间,虽然是互相掩映,互为疏密, 却因为浓淡色彩的层次,而显示出郁勃的生机, 画家着意营造了“欲残还生”的顽强生命力。


由此可见,绘画的关键在于,画家能从寻常自然现象中发现并提取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而陈伟明的上述作品,正是在此基础上,显示了他的卓越能力。


依我看, 在传统与创新中, 陈伟明从传统出发 ,把传统作为基点, 而不是目的。传统对他而言只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资源,并被他在创作中运用得不露痕迹; 另外一点,则是他以慧眼与慧心去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再做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加工,并据此去组织画面的虚实关系、空间处理、墨色分布、以及形象夸张变形的程度,使作品在保留自然生命的清新、鲜活中,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语言的表达,进而展示为“以技入境”的理想境界,如《故园秋槐》、《槐下对语》等。这些作品,无疑,都来自于生动的现实生活,但又不圄于现实生活,它们是画家诗意情感的抒发。

     陈伟明花鸟画的特点是, 把握画的总体气势, 精微处理局部意象, 足见他作画态度的认真与严谨。《残·生》中“八角金盘”枝叶婆娑的动态,花果与叶片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左下角池塘一隅嬉水的鸳鸯,都是在 “致广大与尽精微” 的统一中, 在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中,给人以审美享受。《故园秋槐》、《槐下对语》等,都是用笔精致、用色淡雅之作,尽管如此,都不失气韵的生动性。


     陈伟明的小写意花鸟画,得益于其工笔画的根基,在不失章法与谨严中, 又不乏随意与自由,这使他的写意花鸟画自成一格, 不但赏心悦目, 还明媚清新。

 

     《秋韵》、《生生不息》、《夜来秋露重颗颗尽含珠》、《梅林暗香》等作品,均体现为写意原则下的笔墨演绎, 在笔笔见笔中,笔墨得到较好的发挥,特别是湿笔的运用,使画面溢满淋漓的元气,画家在笔法、墨法、水法的运用中,互为因果,用笔注意节奏、韵律、力度,用墨注意浓淡、干湿的变化,其中,画家绝少运用枯笔焦墨,而在水法的运用中, 则以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的方法,营造氤氲的水墨之境, 在清新隽永的画面中, 让人感受到墨气、墨象与墨韵。

 

重要的是,陈伟明在有法中,渐渐积淀与脱颖出自己之法,以表达自我对自然的由衷理解和感受,可以说,一片墨色就是一片心境,一枝一叶都关乎着情怀。在中国画创作中,一些人误入“技术主义”的误区不能自拔,他们口口声声“笔墨为上”,却丝毫不见其笔墨的品格与质量,所画作品难脱俗气。而陈伟明却在“以技入境”中,锤炼自己的笔墨,并于其中承载着精神与文化的底蕴,真正使自己的笔墨达到品质的高度,使笔墨笼罩上诗性的色泽,并显示出 “骨法用笔、气韵生动” 的优势与魅力。


陈伟明是努力的, 在艺术之旅中,他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的态度,为他的艺术带来了充实,他开始收获了硕果,这是可喜的。


(徐恩存,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杂志主编,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200910月于北京



 



 陈伟明,山东青州人。擅长花鸟与山水画。新汉画创始人王阔海先生入室弟子。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和清华美院。

       中国新汉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青州市美协副秘书长。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美展,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书画报》、《艺术研究》、《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建设报》、《大众日报》等报刊。出版有《陈伟明画集》。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巨幅作品《硕果累累》代表第二炮兵捐献给国务院港澳办,并被北京市档案馆收藏。



评论
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
全部评论(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