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佚名 初平牧羊图 绢本
在中国画的范畴里,技法作为一项主要的品评指标被历代画家所重视,他们关于技法的思考、研习和实践不仅完善中国画技法体系,更在推动技法作为主要审美因素方面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更倾向于以技法表达思想或是以技法表现事物的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形式比照来看,中国画把技法运用和技法品质作为审美主体,历经千年而不衰并沿革至今,其中的核心价值不外乎两点:一是技法包含的文化属性。画家为技法赋予文化内涵,使技法道德化与品格化,一笔一划,一皴一点首先代表的是人的性格、胸襟和气象,由一笔一划,一皴一点构成的画面,又寄托着画家品质、精神与境界。正因如此,古人“胸中意气”之说的“意”和所表达的物象本身之意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它是指画家之意,技法之意,强调的是画家修为、学养与品质。另外,中国画独有的平面二维空间意识与俯看自然的方式和中距离视角又决定了画家在观察事物时所秉持的位置和身份,在中国画里表现自然比再现自然更具有意义。其二是材质与技法行为关系。中国画的材质宣纸属水性(有水渍性质),它在接受笔墨时呈现的不可重复性与一次性结果的这种表达过程,不仅保留了儿时涂鸦那种纯粹的随性的书写方式,也附合了画家视觉需求,使第一感受得到展现和保护,应该说,这一技法结果本身就是非常艺术化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法在走向规范并逐渐成熟为艺术体系时,技法原有的优点虽未改变,但也面临着无法承受之轻——技法被赋予过多的意义,必然会失去原有的审美价值,比如图式的,形象的或情境的。现在的问题是,当技法在面对艺术转型的需求时,这种纠结的结果并不是延展了某一个方面的空间,而是在表达上技法越发被束缚或消弱,成为被动语言而不再具备独立语言价值。所以,传统技法价值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转型,实则不在技法本身,而在技法运用。
宋 佚名 秋堂客话图 绢本
宋 佚名 竹涧焚香图 绢本
技法是一种“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就是技法随顺自然,古人在传统技法程式中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无论点法、皴法,勾法或描法皆如此。今人沿袭此法和古人创造此法在性质上大有不同——古人的创造法于自然,又运用自然,他们不仅为技法确立了精神指向,又制定了标准,规范了秩序。同是一皴一点,古法今法形同意不同,内涵也不同,这是因为古法来自创造,生发于物象,而今人技法得之于古人古法,沿袭的是点法、皴法、章法等既定法则。自然既包括着外象也包含着内象:外象由形象、形态、结构组成;内象由规律、节奏、均衡和秩序构成。外象体现的是形象,是自然实在;内象则包含着自然法度中逆向、对立、错位等矛盾因素所蕴含的自然本身的生命意义。从技法角度看技法运用的行为轨迹,中国画的点线与皴法、墨法、勾法作为核心技法元素立足于表现对自然存在的认识与理解,比之其它绘画手段更具拆解自然和评述自然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国水墨的技术形态和现有程式是确认自然形态的技法方式,它有别于其它画种寻觅形象的过程。正因如此,中国画“一笔定乾坤”的技术语言的视觉定位是让自然存在转化为黑白理念,使自然的、色彩的或空间结构在被感受和认知时已经被认定为一种文化形态,这样的技法语言不仅具有了独特审美意义,同时也具备了更宽泛的视角与表达的空间。技法是一种“自然”的更深一层含意,是指技法本身被运用时的表现力。如果技法运用用长度和宽度来衡量的话,目前中国画技法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还没达到它应该触及的领域。中国画的技法除了拥有的传统程式之外,还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源于自然的可能性需要画家以自然的心态去探索和尝试,并且以此为基础创造出个性化的技法语言来表现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美网意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文章,文章可是艺术评论,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报道。投稿邮箱:1435484987@qq.com。
[声明]本文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美网
欢迎注册美网会员,新闻资讯自助上传!
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