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美的精神的再现,而美的实质在于发现,在于挖掘,在于创造,在于拓展,在于不落俗套,在于标新立异,艺术因之成了惯常事物的一次新突破,一次新掘进。就中国绘画艺术来讲,历来都是以发现与创造为重。石涛在其《画语录 》中大声疾呼地反对当时画坛上的复古主义倾向,他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石涛这种“笔墨当随时代 ”的创新之追求告诫人们:画贵在有新意,贵在有个性,贵在有发现,贵在有创造,贵在有拓展,贵在“我自为我,自有我在 ”,诚如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之言:“画之所贵贵存我 ”。
画家孟夏近二十多个寒暑潜心于中国山水画创作,她的作品质朴中有深邃,雄浑中有秀雅,平实中有创新,能为读者提供一种宏扩的思路和境界。读她的画,我们会非常清楚地看到:画家把那些在俗常麻木的目光中,朝夕相处或司空见惯的、对许多人已激不起任何情趣的自然山水物象,一下子在自己的水墨丹青里变成了神奇的、充满涵蕴的、令人激动的艺术品。它们的美夺魂摄魄,读之会击中你、融化你、改造你,会使你兴奋,使你热爱,使你创造力无穷,使你妙语如珠,滔滔不绝。
近读画家孟夏之《三月无语 》《岩上人家 》《山溪雪霁图 》等一系列颇具创新意识的山水画作品,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提出的艺术主张,即艺术家应当用自己独创的语言方式使其表现的事物令人们感到“陌生 ”,这种陌生化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新的感觉。我以为,这陌生化便是一种“标新立异 ”,便是一种“求异思维 ”。它正好体现在孟夏山水画旨在“关注现实生活,咀嚼人生况味 ”这一意蕴上,更体现在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习学传统与艺术创新上。画家为了使自己的山水作品更典型化、个性化,她不去人为地注入,而是对其表现物象进行新的把握与探求,真正把典型性融入对个性的独特展示之中。孟夏的山水画《三月无语 》《清明三月节 》《岩上人家 》《山溪雪霁图》等作品一改画家昔之绘画语言,或擦或皴或积或点彩,皆在“变异 ”中求突破。其《三月无语 》更多的吸收了西方印象派的点彩手法,隐线性于色点之中,色彩竟以蓝紫色为基调,参差以斑驳闪烁的白点,你无法说清楚那跳宕的白粉点是什么,强调的只是色彩的纯主观感受;而布景欲深,不在乎于委曲茂密、层层多叠,而在乎于由前面望到后面,从低处延伸高处,读者定会其意。整幅作品,山虽一隅,水虽一湾,树木错落,茅舍杂陈,然此中深意掩映不尽。整体意味依然是浓郁的中国趣味,田园而静谧。《清明三月节 》也是同时期的作品。《岩上人家 》画家则主要从意境和构图上突破。构图一改传统山水构成关系,把视点提高到画面的最上角,一隙之光,可隐约看到丛树掩映中的农舍田园。幽暝中大片的山岩直从水脚隆起到顶端,对比竟如此强烈,且造境奇特,虽尺幅空间,意味隽永。作品苍茫中见厚重,朦胧中现斑斓,平实中透深邃。《山溪雪霁图 》由近推远,极尽涵蕴,不在乎细节的刻画,而注重宏观把握。作品一草一木莫不有性情,若含蕊舒叶,若披枝行干,俱有生化之意。孟夏这些山水画作品的创新与陌生化,也正是画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创造、去表达自己的一种独特感受。读画家这些山水画作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结实的,即绘画艺术并非是单一枯燥的简单复制,绘画艺术创新应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的独特创造。然而,既然是创新和实验,就有可能不成立和失败,也就有可能重新开始进行新的尝试。我们所看重的是画家的那种既能在纷纭浮燥之画坛中,坚守住自我,同时又能有清醒的、主动的对艺术、对个体的体验不断审视、否定、积累、深究、确认的勇气和态度。一个艺术家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一个艺术家若具有发现的、创造的、拓展的、美的目光和精神,其生命才会饱满,青春才会美丽,艺术才会永恒。
是的,我们说画家孟夏的山水画起手不凡,看似大同中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东西,其不凡就在于表现方式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在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自然,并用自己的绘画经验和心灵体验去编排、去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物象的认知和感受。我还以为,孟夏的勤奋赢得了成功,其成功在于她的绘画语言包含着画家自己浓郁的生活感受、新颖的创作构思、精到的造型把握、纯熟的技巧运用等等。可以肯定,画家执著不懈地创新与探求,定然会促成她自己艺术生命的常青。
各位艺术家、作家、诗人、艺术爱好者,写作爱好者,中国美网特别开通您们作品的自助上传通道,只要您是中国美网注册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后台上传您想发布的内容,中国美网将根据您上传时选择的栏目将你发布的内容在中国美网发布。你可以发布:原创文章,诗词、艺术评论、艺术批判,艺术观点,艺术圈所发生的最新资讯和新闻等;你也可以将需要发布的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1435980968@qq.com)由我们给你上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