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沧溟墨典·宋明远作品展暨《宋明远海水画谱》首发式”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人美美术馆隆重举行。
本次展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人美美术馆承办,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中康联公益基金会承办。活动共展出《宋明远海水画谱》部分原作及其代表性水墨海洋画作品170件。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王远在致辞中指出,《宋明远海水画谱》作为系统性的创作方法与艺术实践的集成,将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尝试,既是对水墨语言表现力的有效延伸,也为艺术创作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范式。为后学者和研究者理解海洋画这一新兴画科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欣赏与研究基础。
前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在致辞中表示,宋明远先生以海洋般博大情怀,紧随时代,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从开创海洋画派,到开立海洋画科,开办“沧海颂·中国海洋画作品展”到“心海慈航”海洋艺术公益基金,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对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堪称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开幕式上,宋明远先生向人民美术出版社捐赠了作品《沧溟墨典之巨浪》。由胡振民、徐里、王平、王仲、李素丽、李红强、阮江华、王升等嘉宾与宋明远先生共同为新书揭幕。开幕式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举行了《宋明远海水画谱》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美术史博士于洋主持。
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前主编王仲,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阮江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罗世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郑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博士生导师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教授邵晓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副所长、《中国美术报》副社长陈明等。
研讨会专家认为,《宋明远海水画谱》的诞生,填补了水墨表现海洋这一历史性空白。这部凝聚宋明远先生心血、集四十年探索水墨海洋画艺术精粹的鸿篇巨制,不仅是中国画史上首部大型系统研究海水表现的专题画谱,更标志着海洋画科从实践探索走向理论自觉的关键转折。
传统中国画论中,关于水法的论述多集中于溪流、瀑布等淡水形态,对浩瀚海洋的表现则近乎空白。宋明远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宋氏水法”与“宋氏浪涛皴”,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海水表现体系。“一水多法首没骨,一笔三色远及天。积墨慎托留白浪,澎湃大潮心海间”的核心要诀,打破了传统以线描、留白为主的单一水法表现,主要通过没骨法的块面处理、综合运用传统技法,融合透视、色彩、光影等表现手法,解决了水墨难以表现海水瞬息万变的动态、浑厚的体积感、透明度、张力与权重等的历史难题。特别是对浪花、涡漩等传统水墨难以表现的瞬间动态,宋明远创造性地发展出“逆锋飞白”“宿墨积染”等独特技法,通过笔墨的枯润浓淡变化,兼蓄西方透视原理相融合的新法尝试,拓展了水墨画的表现维度,展现出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生命力。这种技法创新是将传统笔墨语言在海洋这一表现对象上的创造性转化。
在精神表达层面,画谱展现了海洋作为文化符号的多重象征意义。平静的海面体现“静水深流”的东方智慧,汹涌的波涛象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浩瀚的洋面寄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与构图的虚实相生,宋明远将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图式,使海洋画超越了题材限制,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的视觉载体。
研讨会专家认为,《宋明远海水画谱》已超越个人作品集的范畴,成为解码中国水墨表现海洋、重构东方海洋美学的关键典藏,为后世树立了一座新的艺术高峰。相信在其引领下,中国海洋画艺术将在未来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吸引更多人投身海洋画创作,推动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绘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民、全国政协委员陈百灵、国家海洋局原纪委书记周茂平、农业部原党组成员于永维、全国劳动劳模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荣誉理事长李素丽、《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书画频道》党委书记李培元、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红强、宋明远家乡大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市油画学会会长王嵬,瓦房店市文联主席王升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